易武鎮

易武是古鎮越縣政府所在地,仍有古鎮留存至今。易武茶山是傳統普洱茶的主產地,茶園面積和茶產量長期居於古六大茶山之首。是有名的“七子餅茶”產地。

基本信息

簡介

hspace=0 易武古鎮,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西北,距勐臘縣城約110公里,距勐醒30餘公里,在山頂上,氣候比勐臘和勐棒壩子清涼。
過去,易武曾經是鎮越縣城所在地,但卻異常凋蔽,只是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鎮。今天易武有著新蓋的商店、供銷社、食館、旅社、財政所、稅務所、郵電所、醫院,簇新的建築,都是小巧的瓦房掩映在綠樹之中,成了邊陲一座新鎮。根據歷史記載,易武在清初時候“準以漢人伍善甫授易武士把總”。“土把總”就是當地的土司。伍善甫是抵禦外侮捍衛邊疆有功之臣,從而當了這裡的土司,相沿世襲,直到1927年設定鎮越縣後,易武為第五區。1930年時,將鎮越縣政府從勐臘遷到易武來。1933年又以易武土司所屬之地,劃為第一區,轄易武鎮。易武很長時間以來就是邊地一個重要小鎮。

景點及特產

易武古鎮
易武是一古鎮,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西北,距勐臘縣城約110公里,距勐醒30餘公里,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西北的山頂上,氣候比勐臘和勐棒壩子清涼。過去,易武曾經是鎮越縣城所在地,但卻異常凋敝,只是一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鎮。如今易武有著新蓋的商店、旅社、醫院,簇新的建築,都是小巧的瓦房掩映在綠樹之中,成了邊陲一座新鎮。根據歷史記載,易武在清初時候“準以漢人伍善甫授易武土把總”。“土把總”就是當地的土司。伍善甫是抵禦外侮捍衛邊疆有功之臣,從而當了這裡的土司,相沿世襲,直到1927年設定鎮越縣後,易武為第五區。1930年時,將鎮越縣政府從勐臘遷到易武來。1933年又以易武土司所屬之地,劃為第一區,轄易武鎮。易武很長時間以來就是邊地一個重要小鎮。距易武鎮裡許,有一座山,山並不高,卻青翠秀麗,樹木蔥鬱,山邊有兩個古山洞,一是水洞,一是旱洞。水洞很深,彎彎曲曲,據說長達數里,人可進入,但進去後容易迷路。距易武鎮約5公里處,茅草地山邊,磨者河畔,兩岸山峰,懸岩絕壁,奇石連鎖,呈現“一線天”峽谷。一步似可跨越,因而叫作天生橋。下面水流湍急,若風沙驟起,聲似雷霆。從天生橋上向下看,深達數十丈,大有長江巫峽氣勢,風景難得。
易武古茶山
易武古茶山位於勐臘縣易武鄉,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溫度17.7℃左右,年降雨量在1800-2100毫米之間,是大葉種普洱茶理想的生長地。易武有悠久的產茶歷史。早在清朝的雍正年間,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就被列為敬獻皇室的貢品,每年清明節以前的茶葉必須完成進貢任務後才能上市交易。易武的“車順號茶莊”也因為進貢有功,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賞賜,授予“瑞貢天朝”的匾額。
七子餅茶
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是易武“普洱茶”最輝煌的時期,易武街上商鋪連商鋪,茶莊接茶莊,生意興隆,人丁旺盛,內地茶商和馬幫往來不絕。僅僅依靠易武本地的原料已經不能滿足易武茶號的加工了。因此,倚邦、革登、曼莊,甚至攸樂山的茶箐也都有一大部分被集中到易武加工成“七子餅茶”,最多的時候達到了6000多擔。那時候,易武可以說是山山有茶園,處處有人家。建在街上的文廟和石屏會館更是熱鬧非凡。易武茶山的復甦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建立了鄉茶葉種植隊,辦起了鄉茶葉初制所,帶動民眾護養、改造、管理老式茶園,製作傳統七子餅茶的小作坊迅速發展,至今達30餘家余。目前,易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保護最好、古茶園(樹)遺存最多、產量最大,易武茶名聲響亮、品質獨特……近年來易武及其周邊茶山的青毛茶價格連年翻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