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金銀器

明清是我國金銀器製作工藝最為繁榮和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銀器大致分為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陳設和佛事等幾大種類。

主要器種有盆、碗、盒、盤、碟、杯、盅、鍋、瓶、筷等。這些銀器結構新奇、造型典雅,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中國古銀器工藝考究,銀光閃耀;加之系貴重金屬所制以及放置百千年也不生鏽等特性,自古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文人雅士,皆喜歡以欣賞和收藏銀器自娛。近年來,在收藏市場上,一些明清或民國初期的銀器特別受收藏投資者青睞,其市場價格呈現不斷增高之勢。 有非同尋凡的價值。 都是寶物,非常珍貴。明清是我國銀器製作工藝最為繁榮和成熟的時期。中國古銀器工藝考究,銀光閃耀;加之系貴重金屬所制以及放置百千年也不生鏽等特性,自古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文人雅士,皆喜歡以欣賞和收藏銀器自娛。近年來,在收藏市場上,一些明清或民國初期的銀器特別受收藏投資者青睞,其市場價格呈現不斷增高之勢。有非同尋凡的價值。都是寶物,非常珍貴。
明清銀器製作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濃厚。器形的雍容華貴,寶石鑲嵌的色彩斑斕,圖案皆是龍鳳圖案,象徵著不可及的高貴與權勢。這一切都和明清兩代整個宮廷裝飾藝術的總體風格相和諧一致,明清兩代的銀器,其發展軌跡可謂明晰可見,大體上說,明代銀器仍未脫盡生動古樸,而清代銀器卻極為工整華麗。在工藝技巧上,清代銀器那種細膩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在明代銀器的紋飾中,龍鳳形象或圖案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一變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極致。明代銀器中素麵者少見,大多紋飾結構趨向繁密,花紋組織通常布滿器物周身,除細線鏨刻外,亦有不少浮雕型裝飾,對清代的銀器影響很大。
清代銀器保留下來的極多,大部分為傳世品。從風格上看,清代銀器既有傳統風格的繼承,也有其他藝術、宗教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繼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營養因素的基礎上,清代銀器工藝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觀和多姿多彩。
清代銀器的器型和紋飾也變化很大,已全無古樸之意,同時反映了宮廷金銀藝術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的傾向。其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徵。或格調高雅,或富麗堂皇,再加上加工精緻的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整個器物更是色彩繽紛、金碧輝煌。清代銀器的加工特點,可以用精、細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紋飾、色彩調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銀器

藝術價值

銀器的歷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作為收藏品中的一個大類,銀器種類繁多。最常見的如髮簪、耳環、手鍊,也有一些生活用品,如勺子、筷子、牙籤及一些裝飾品等。生活中常見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由銀製成。
“銀器的工藝技法有鑄、鍛、刻、鏤、焊、編織、堆壘、鑲嵌等。花絲以北京、成都最為著名,其中成都的銀絲製品不用模具,全憑藝人用手將細如髮的銀絲運用填絲、壘絲、穿絲、搓絲等工藝,製作出各種造型的器物,花色品種多達400多個。上海和天津的銀器是將熔融的銀料碾軋成片後,用手工錘製成型,再將接縫及附屬檔案進行焊接,然後通過鏨刻、鏤空、堆焊、鑲嵌、壘絲等工藝,在器物表面加工出各種裝飾紋樣,最後進行打光或鍍銀。也有以素亮為主,只打光不加紋飾。”譚強說,二十世紀80年代還出現了銅胎鍍銀的餐具。相對於西方,中國使用銀器的歷史比較短暫,大約只有2500多年。晉朝以前,銀器作為飾物使用,到了唐朝,銀器作為食具廣泛出現。而如今,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也把銀器納入自己的收藏範圍。
由於自己的職業經常接觸到手工製作,譚強對於純手工製作的物品非常感興趣。在談到收藏要具備的三個價值時,譚強表示他最為看重的就是銀器的藝術價值。“舊時的純手工製作如今已經非常少見了。現在社會科技發展迅速,很多東西都是由機器來生產,毫無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譚強堅定地表示,“藝術是無價的,這種製作技藝一旦消失就難以再找回來,一定要把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手工藝品保存下來。“談到銀器收藏的藝術價值,譚強感慨到:“現在買一塊好一點的表動輒100多萬元,但那只有經濟價值,沒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藝術價值必須由手工製作。經濟、歷史、藝術,三個價值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的收藏都毫無價值。”在為記者展示銀器藏品的時候,譚強也不止一次地指著銀器上精細的花紋圖樣對記者說:“你看這個手工多細,現在的技術做不出這種韻味。像小孩子的長命鎖、麒麟鎖等寓意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代表吉祥如意和長命百歲的美好希冀,鑄工精細,在如今看來已經非常少見。”

時代印記

關於銀器的佩戴,譚強提到,“銀器與時代有關,一看銀器特徵便可推算出其所處年代。”解放之前有專門經營銀飾品的行業,叫做“喝雜銀兒”,專門收集銀子然後打造成飾物售賣。平常老百姓佩戴的幾乎都是銀飾,與價格昂貴且分量不低的金飾相比,銀飾價格不高且輕巧,戴在頭上容易貼合頭髮,不易滑出。古代有錢人家的下人也多帶銀飾,從搭配上來區別主僕。
譚強鍾愛銀飾,每當看到喜歡的銀飾品都會想盡辦法收入囊中。雖然曾經買的幾根銀項鍊和手鍊的價格都不便宜,但是材質和做工卻不是很好。於是,他開始買書自己研究中國銀器的歷史,學習銀器收藏方面的知識。他發現,中國的銀器大多沒有規範的戳記,市面上號稱是純銀的器件或首飾也不見得正宗,於是為了收藏到自己喜歡的銀器,譚強經常在收藏市場轉悠取經。他發現,有收藏價值的老銀器不僅在市場上流通少,而且都很昂貴。
而將銀器作為食具使用則是從西方流傳而來的。譚強說:“幾百年前,英國、義大利等國家的銀器食具不僅造型別致,也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象徵。很多貴族會專門打造一整套的銀制餐具,在重要的日子中使用,展現了身份的同時也為飲食的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證。而在中國,銀製品並沒有如此廣泛地套用在生活中,更多的是作為貨幣流通,從古代延續到民國25年。北伐成功後,銀元被取消,而新中國的一元人民幣也是按照銀元的一元演變而來,故這段時期的銀器就比較有價值。”

收藏價值

近年來,不少目光敏銳的藏家開始涉足銀器收藏。那么,如何判斷一件銀器收藏價值的高低呢?譚強表示,要看三點。首先是看出身。皇家定製銀器和“貴族”家庭使用的銀器,造型和工藝更加精美,這與我國的官窯瓷器品質相類同。特別是在早期的歐洲社會,銀器一直為教堂或貴族所有,它的使用不僅代表著富有,更是尊貴地位的象徵。其次看純度。為避免純銀在合金中的含量變化不定,各國對於純度都有自定的標準並有特別的記號與之匹配。世界各國的銀含量的國家標準不同,這就決定了銀器成色的不同,其中法國老銀器的含銀量最高。最後是看歷史。了解古董銀器的文化和歷史底蘊是一件極其考驗藏家知識儲備的事。藝術風格突出的銀器無疑是一個時代文化和藝術水準的縮影,這樣的古董銀器也更具收藏價值。
目前投資收藏老銀器的風險比較小,而且價格不高,一般藏家都能參與。例如,當前民國時期的銀質長命鎖售價大概在500元左右,做工較為考究的一對清代銀手鐲的價格在千元左右,清代的銀簪子、戒指等價格也在幾百元不等。此外,我國各地出產的銀器、銀飾都有著非常濃郁的地方風格。如江浙出產的銀器風格寫實、秀麗典雅,河南、山東等地出產的銀飾則質樸、渾厚,山西的銀飾獨具匠心、做工精良,福建的銀飾則風格繁複細膩。譚強表示,收藏老銀器最好是成套收藏,比如少數民族的銀飾品,包括耳環、項鍊、頭飾、手鐲等,成套收藏的價值遠大於單件收藏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