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疆域

明朝疆域

明朝的疆域雖不及元朝,但在明朝前期極盛時,北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轄西藏、在南方建立了交郡。

基本信息

塞北地區

明朝疆域明朝疆域
明朝前期,多次對北元和隨後的韃靼和瓦剌作戰,並在與漠南一帶設定四十餘個衛所防衛,包括東勝衛、雲川衛、官山衛、全寧衛、老哈河衛等,這些都是明廷的邊防重地。其走向大致為陰山-大青山南麓-西拉木倫河一線。15世紀30年代後,由於天氣轉寒,農耕不濟,靖難之役時邊塞軍隊被燕王抽調。因此期間邊境略有南移。在明成祖永樂年間,明軍多次北伐,邊境形勢一度改觀。但在明中葉以後,隨著蒙古的再次崛起,邊境再次南移。並修建長城(當時名為邊牆,參見“明長城”)以防禦蒙古,在長城沿線設定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重鎮加強防禦。長城也成為明中後期的北邊,同時也是農耕區與遊牧區的界線 。

東北地區

明太祖朱元璋設定遼東都司以經營遼東。並多次進軍黑龍江流域,招撫當地土著部落,明廷勢力一度達到黑龍江口,甚至庫頁島。1409年(明成祖永樂七年)設定奴兒乾都司,下轄130多個衛所,1434年(明宣宗宣德九年)廢棄之,共持續25年。但原設於此處的各衛所及遼東都司仍然存在,以對當地實行羈縻統治。明英宗正統年間後,韃靼兀良哈與建州女真部南遷,並不斷侵犯遼東都司。1469年(明憲宗成化五年),明廷修建遼東邊牆。16世紀末開始,建州女真酋長努爾哈赤開始興起,統一女真部,明廷設定的衛所逐漸消亡。1616年(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稱汗,建國後金。1619年(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軍隊破遼東邊牆,占領遼東都司大部土地 。

西北地區

明太祖洪武年間,西北疆界達到今新疆東部哈密地區,並設定一系列衛所。15世紀30年代之後,西北吐魯番與青海蒙古部日益強大。1472年,哈密衛城一度被吐魯番攻破,衛內遷,後復,1514年再度被並。15世紀後半期後,西北諸衛全部喪失,明軍退守嘉峪關。

西南地區

1381年(明太祖洪武十四年)才將西南地區完全劃入疆域。並設定一系列土司、宣慰司管轄之,邊界達到緬甸中北部、寮國北部、泰國北部一線。但後期這些地區多被周邊國家所並。1406年(明成祖永樂四年)明軍進攻安南,南線達到日南州一帶。次年設定安南布政使司,下設十五府、卅六州、兩百餘縣。後因當地人民反抗激烈,明廷於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放棄,安南恢復黎氏王朝 。

澎湖與澳門

明朝前期,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1553年葡萄牙獲得在澳門停泊船隻權,1557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取得居留權。到明亡,澳門已成為葡萄牙殖民地,不過名義上仍為明廷領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