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九邊重鎮

明朝九邊重鎮

由於邊防的馳壞,也是從成祖時逐漸開始的。 兵和有罪謫戍者守邊,邊境有事才調動內地的軍隊,稱為客軍。 隊都要輪流戍邊,稱為邊班,從此邊兵逃亡的人數逐漸多起來。

簡介

公元1368年 明朝建國百餘年間,退居漠北的金元殘餘勢力伺機南下,成為明代的嚴重邊患。明朝統治者不得不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亘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宣府、薊州、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是明朝同蒙古殘餘勢力防禦作戰的重要戰線。

九邊重鎮的建設與戰事

明太祖北伐成功將元軍趕出了長城以北地區,並未趕盡殺絕。元朝的殘存勢力雖然經常互相
殘殺,有時強盛有時衰弱,但一直侵擾明朝的邊境,企圖捲土重來。因此,明朝自
建國起,其國防就一直以北方邊鎮最為重要,而有明一代,北方的邊患也從未停止
過,直到亡於一個新興的北方民族——女真族。
洪武年初,朱元璋即在北方設遼東〔今遼寧遼陽〕、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

明朝與北元的對峙明朝與北元的對峙
延綏四鎮,不久又設寧夏、甘肅〔在張掖〕、薊州〔今天津市薊縣〕三鎮,其鎮守為武職大臣,提督則為文職大臣。又以山西鎮巡統馭偏頭三關,陝西鎮巡統馭固原,也稱為太原、固原二鎮,這九鎮統稱“九邊”。九邊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綿延萬里。
朱元璋又在長城以北建立大寧衛〔今凌源〕、開平衛〔今內蒙古多倫〕、東勝衛〔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三個軍事重鎮,作為九邊的外圍據點。於要害之地,如紫荊關、蘆花領、古北口、居庸關、喜峰口、松亭關等處,也都置兵戍守。於是東起遼陽,西經大寧、開平、興和、獨石、東勝,抵大同,數千裡間,各邊鎮衛所都駐軍隊、開屯田,聲勢相連,形成了一條牢固的防務線。
其中,山海關乃關內外交通樞紐,地勢最為重要,女真興起後,以此地駐兵最
多,設總兵和經略負責鎮守。駐守邊鎮的軍隊稱為邊兵,總兵官總鎮正兵,副總兵領三千人作為奇兵,游擊 也領三千人往來防禦,為游兵,恭將分守各路要塞,東西互相策應,為援兵。永樂年間,成祖自動放棄大寧衛,把大寧所轄邊地賞給兀良哈,從此北邊失一重鎮,遼東與宣府、大同的聯絡也因此阻絕。成祖又徙東勝左衛於永平,右衛於遵化
明成祖為鞏固邊防,遷都北京明成祖為鞏固邊防,遷都北京
化,宣宗更因太平衛孤遠難守,徙於獨石,三衛盡失,邊防的形勢大為削弱。以前
是邊防第二線的宣府、大同也逐漸變為最前線的要塞了,北方的國防線因此步步南
移。
不過成祖對邊防還是相當重視的,自宣府以西,直至山西邊緣,“皆峻垣深壕,
烽堠相接”,凡通車馬的隘口,設百戶防守,只有樵夫牧民的隘口,也安置邊兵十
人戍守。英宗正統元年,因為寧夏所轄的屯堡均在河外,曠遠難守,由總兵史昭建
議,在花馬池築哨馬營,以便策應。憲宗成化七年,延綏巡撫餘子俊大築邊城,東
起黃甫川,西至定邊營,共一千二百餘里。而在牆內,自偏頭至寧固,塹山堙谷
稱之為夾道。這些邊城,非常堅固,守衛的將士也英勇頑強,北人稱之為駱駝城
一時之間,西北防務頗為振飭

九邊重鎮的荒廢

由於邊防的馳壞,也是從成祖時逐漸開始的。洪武時,平時只讓出生本地的士
兵和有罪謫戍者守邊,邊境有事才調動內地的軍隊,稱為客軍。成祖卻命內地的軍
隊都要輪流戍邊,稱為邊班,從此邊兵逃亡的人數逐漸多起來。而邊軍的屯田制度,
從宣德、正統時起也開始遭到破壞,分駐各邊鎮的親王、太監、軍官等都爭相侵占
屯田,役使軍丁為他們耕種,軍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當時的正派官吏,
象山西、河南巡撫于謙,宣大巡撫羅亨信深知問題嚴重,對宦官及其私黨的所為極
其不滿,為維護屯田制度不廢餘力,象于謙就曾“盡奪鎮將私墾田為官屯,以資邊
用”,而羅亨信也迫使明廷停止徵收軍丁私墾田的田稅。
邊軍屯田還不能做到糧食自給,朱元璋便下令鹽商只能拿邊境的糧食來換鹽引,
於是富商大賈紛紛出錢召募農民到邊境開荒墾田,邊境的糧倉也因此充足了。但是
到了孝宗弘治年間,戶部尚書葉淇卻讓鹽商納銀換引,而由太倉供給邊境用糧,鹽
商們自然不再管邊境的糧倉是否裝得滿,邊地日見荒蕪,邊境的糧價越來越貴,邊
軍用糧也越來越困難了。
武宗以後,邊將冒餉,邊兵逃亡,諸如此類的事已司空見慣,邊備日漸廢池。直至明朝滅亡。
〔參考《明史》“兵志”、“于謙傳”,《明會要》“邊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