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嬌黃錐拱獸面紋鼎

明嬌黃錐拱獸面紋鼎

明嬌黃錐拱獸面紋鼎具有圓鼎式爐身,口沿飾雙立耳,底接管狀三足,足壁飾泥條。通體罩施嬌黃色釉,釉質透亮,側視微現五彩光澤。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明嬌黃錐拱獸面紋鼎(圖片明嬌黃錐拱獸面紋鼎(圖片

【器物名稱】明嬌黃錐拱獸面紋鼎

【材質類別】瓷器

【製作年代】明代

【文物原屬】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器型規格】高:16.8公分,口徑:13.3公分

器物簡介

明嬌黃錐拱獸面紋鼎具有圓鼎式爐身,口沿飾雙立耳,底接管狀三足,足壁飾泥條。通體罩施嬌黃色釉,釉質透亮,側視微現五彩光澤。爐身前後兩面劃獸面紋,間飾以金錢紋和朵花,底刻“周丹泉造”四字楷款,為該院典藏唯一刻有周丹泉款識的作品。

相關資料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周丹泉活躍於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善仿古瓷,能以奇木造器,同時匠心獨具也能疊石造園。據說嘉靖末年,周丹泉曾仿作一件定窯鼎爐,引起收藏界的騷動。據《韻石齋筆談》的記載,仿造之前,周丹泉先“以手度者再”,再以“片楮”摹花紋,燒造出來的成品竟與原作無纖毫差別。讓藏家唐鶴徵嘆服之餘,以“四十金”作為代價,買下偽作,作為收藏的“副本”。足見周丹泉技妙入神及其影響的層面。

器物功用

西周早期獸面紋鼎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此明嬌黃錐拱獸面紋鼎的腹部突出獸面雙目,實際上是將饕饕紋變形,加以誇張,更加顯示出器物的威嚴。與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的西周早期獸面紋鼎在形制與紋飾上均相若。此類器物到了後期,也成了祭祀中的禮器或做案頭的陳設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