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考古

明十三陵考古是一座皇帝陵墓,1409年開始建造,裡面埋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

關鍵字

明十三陵考古

具體內容解釋

十三陵的由來和一場政變有關。明代的第一個皇帝朱元璋,定都中國東南部的南京,他死後把皇位傳給了他的孫子,而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為了爭奪皇位,發動了內戰,最後當了皇帝。南京陷落後,朱元璋的孫子不知去向,至今仍是明朝歷史上的一樁懸案。 朱棣登基後,覺得南京不安全,便把都城遷到北京。朱棣在位期間,就派人為自己選擇陵寢,經過層層篩選,他最終選擇了北京西北郊的一片風景美好、易守難攻的地方建造自己的陵寢,並把它命名為長陵。從公元1409年開始建設,至1644年明朝滅亡,歷經200多年,先後有13個皇帝都埋葬在這裡,形成了明代皇帝的陵墓群,因此通稱十三陵。
十三陵的形制與明孝陵基本相同,在陵區的中軸線上有一座顯示帝王“尊嚴”的神道。陵區正門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距今已有450多年。這座石牌坊保存很完整,它全部選用大型漢白玉構件建成,雕刻精美有力,是明清以來不可多得的石坊建築。離石牌坊不遠,便是陵園的大門--大宮門,它是陵園的總門戶,是以前皇帝“祭陵”的必經之道。自大宮門起,隨著山川地勢,有大約40公里長的繞陵城牆,並設有10個關口。當年各個關口都設定重兵把守,以保衛陵寢。 十三陵的各個陵墓都有監、園、衛等名稱,監就是管陵官員太監住的地方,專門管理陵墓祭祀事務,所以都建築在陵墓附近,現在均已形成村落。園是園丁住的地方,經營瓜果蔬菜,供給祭陵之用。衛是駐軍所在,是用來保衛陵寢的。

皇帝們

為了長久保存他們的陵墓,不僅編造了許多神話,還把墳墓封藏得極為嚴密。因此,各個陵墓的地下宮殿始終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十三陵中的定陵,是這些陵墓中最神秘的,尤其是它的地下玄宮一直不為人所知,直至1956年5月,中國的考古工作者才開始對定陵地宮進行發掘。 定陵地宮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是由前、中、後、左、右五座殿堂連線組成的,全部為石結構。在靈車進入地宮時,為了使地面不受損壞而臨時鋪設的一層厚木板還留在前殿至後殿的地面上。中殿有三個漢白玉石寶座,後殿稱玄堂,是地宮的主要部分。正面棺床上停放著三口棺槨,中間的特別大,是皇帝朱翊鈞的靈柩,左右兩邊是他的兩個皇后。周圍有26隻陪葬箱子、玉石和青花瓷瓶等。 隨著定陵的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多達3000多件。其中有絢麗多彩的織品、服裝、小巧玲瓏的鑲金首飾,以及許多罕見的金器、玉器、瓷器等,這些都是研究明代工藝的珍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