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萬曆金冠

明代萬曆金冠

此冠乃萬曆皇帝朱翊鈞陪葬之冠。又稱翼善金冠。 1956年,定陵地下宮殿厚重的大門緩緩開啟,在金碧輝煌的地下宮殿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頂萬曆皇帝的金冠——翼善金冠。目前,這頂工藝水平精湛的金冠珍藏在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館中,並當之無愧地被稱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文物研究

定陵出土金質冠飾。出土時放置在萬曆帝棺內頭部北側,裝在一個圓形木盒內。金冠由前屋、後山(分前後兩片)、角三部分組成。金冠通高24厘米,後山高22厘米,冠高14.7厘米,冠口徑20.5厘米,重826克。金冠全部由金絲編結而成,各部分由粗金絲連綴而成,外面用雙股金絲編結成的辮形條帶壓縫,兩個折角單獨編成,下部插入長方形管內,後山鑲嵌二龍戲珠。後山下沿圍繞一周卷草紋花邊,寬0.3厘米;後山下部製成的冠形帽飾。冠口略呈橢圓形,嵌有金口圈,內寬108厘米,外寬0.2厘米。金冠製作工藝高超,紋飾生動有力,是明代金銀細工的精品。

設計工藝

這頂金冠重826克,高24厘米,直徑17.5厘米。據專家介紹,此冠雖只屬於皇帝常服冠戴,但其製作工藝技巧卻已登峰造極,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縱觀這個冠體,竟然找不到一個接頭,一個焊點。
翼善冠分為“前屋”、“後山”和“金折角”三個部分,通體為極其精緻的金絲編織。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細的金絲編成“燈籠空兒”花紋。由於當時的工匠技藝純熟,所編花紋不僅空當均勻,疏密一致,而且無接頭、無斷絲,有如羅紗、蟬翼輕盈透明。在半圓形的帽山上,立著兩片狀似兔耳朵的金絲網片,一顆太陽狀的明珠高懸在兩耳之間,兩條金色的行龍足登帽山,正面昂首眺望明珠。
後山與折角也全用金絲編成,編織形式同前屋。後山部分組裝有二龍戲珠圖案的金飾件,其中二龍的頭、爪、背鰭和二龍之間的火珠,全部採用陽鏨工藝進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龍身、龍腿等部位則採用傳統的掐絲、壘絲、碼絲工藝進行製作,每個鱗片均以金絲搓擰成的花絲製成,碼焊成形。由於工匠焊接時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如此複雜的圖案裝飾,卻不露絲毫焊口痕跡。這樣絕妙的技藝令專家學者嘆為觀止。
對於這頂極為珍貴的翼善冠,專家的評價是:“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縷織工藝已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

文物簡介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卷六《沖天冠》載“其冠纓取象‘善’字,改名翼善冠。”翼善冠,初名烏紗折角向上巾,永樂三年後改定。其主要由前屋、後山、折角三部分組成。先以細竹篾編制冠胎,後髹漆,敷紗,以求輕便。明曲《折桂令·官帽鋪》曰:“輕漆慢烙,正剪斜裁,烏紗帽平添光色,皂頭巾宜用輕胎。”實則宜用輕胎的不僅是皂頭巾而已,冕冠、鳳冠、翼善冠一般都以竹篾為胎,求的也正是輕便。明代前期翼善冠樸素無華,無甚裝飾。定陵所出上飾雙龍戲珠等物的翼善冠首見於萬曆帝的父親穆宗皇帝。

文物複製

2012年,北京利百加珠寶首飾有限公司旗下貴金屬珠寶品牌——皇家珠寶複製明代萬曆金冠亮相北京珠寶展,引起眾多文化愛好者和收藏者的關注。

萬曆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漢族,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登基初期,面臨內憂外患,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曆朝新政。親政時期,他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此後在軍事上發動了“萬曆三大征”,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退倭寇。後期不理朝政,經常罷朝。女真在東北迅速崛起,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敗了明軍。此後,明朝國勢衰微。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諡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