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簡史

日本簡史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日本的歷史中,既有始於幾千年前的日中友好往來的歷史,也有日本侵略中國製造“南京大屠殺”慘案的一頁。人與人、國家與國家的交流,為了加深友好,了解對方及其國家的歷史是必不可少的。本書的編者積極吸收考古學等研究成果,立體角度闡明該時代的民眾生活;從巨觀角度把握日本歷史各個時代的特徵;尤其關注日中交流的歷史,在與國際社會相關聯角度理解日本歷史的變遷。相信本書是了解日本歷史和現狀的較好的參考書,也希望能為增進日中友好發揮作用。

基本信息

本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原始時代(舊石器時代至大和國建立前)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約前10000)
一、舊石器時代的遺蹟
二、日本人及日語的起源
三、舊石器時代的文化
第二節 繩紋時代(約前10000—約前300)
一、代表繩紋文化的陶器和遺址
二、村落與住居
三、平等的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節 彌生時代(約前300—約300)
一、彌生文化
二、原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解體
三、邪馬台國
四、日中關係的源頭

第二章 古代(大和國建立至平安時代)

第一節 大和時代(約300—592)
一、大和國的統一與其政治
二、大和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三、大和國對外來文化的吸收
四、大和國的對外往來
第二節 飛鳥時代(593—709)
一、推古天皇與聖德太子的政治
二、皇族內亂與蘇我氏的滅亡
三、隸農制的發展與大化改新
四、飛烏文化與白鳳文化
五、《大寶律令》的制定
第三節 奈良時代(710—793)
一、元明天皇的遷都與新措施
二、奈良時代的經濟
三、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四、莊園制的產生和班田制的衰退
五、天平文化
第四節 平安時代(794—1191)
一、平安時代的攝關政治
二、封建莊園制經濟的發展
三、武士力量與院政
四、平安時代的國風文化
五、與中國宋朝的往來

第三章 中世(鎌倉時代至室町時代)

第一節 鎌倉時代(1192—1333)
一、平氏的滅亡與幕府的成長
二、鎌倉王朝的政權及其政治
三、鎌倉時代王朝文化的新發展
四、與中國宋、元的關係
第二節 室町時代(1334—1572)
一、南北朝時代的形成和南朝的衰亡
二、室町幕府確立
三、農民運動的發起與鬥爭
四、戰國大名
五、莊園制經濟的瓦解
六、室町時代的經濟
七、室町時代的文化
八、室町時代的對外交流

第四章 近世(安土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

第一節 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2)
一、織田信長的統一事業
二、豐臣秀吉統一全國
三、豐臣秀吉鞏固統治的措施
四、豐臣秀吉的對外擴張
第二節 江戶時代(1603—1867)
一、江戶幕府的建立
二、江戶時期的鎖國政策
三、文治政治與商品經濟的發展
四、幕藩體制的動搖
第三節 安土桃山時代和江戶時代的文化
一、安土桃山文化
二、江戶前期的文化
三、江戶中期的文化
四、江戶後期的文化
五、江戶時代的日中文化交流

第五章 近代(明治時代至昭和時代前期)

第一節 明治時代(1868—1911)
一、明治政府的成立
二、明治維新
三、自由民權運動
四、近代天皇制的確立
五、日本帝國主義的形成
第二節 大正時代(1912—1925)
一、大正政變前後的日本
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三、戰後民主運動和工農運動
四、戰後國內外矛盾和危機
第三節 昭和時代前期(1926—1945)
一、法西斯幽靈
二、經濟危機下的日本
三、全面侵略中國
四、日本法西斯的覆滅
第四節 日本近代文化
一、教育
二、科學
三、文學
四、近代日中文化交流

第六章 現代(昭和時代後期至平成時代)

第一節 昭和時代後期(1945—1988)
一、占領和民主化時期至美國占領政策的轉換(1945—1952)
二、“五五年體制”的建立至經濟高度成長期(1952—1972)
三、石油危機下的各屆內閣(1972—1989)
四、日中關係
五、經濟大國的實質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第二節 平成時代(1989—)
一、竹下內閣與利庫路特案件
二、泡沫經濟
三、泡沫經濟的崩潰和“五五年體制”的終結
四、新世紀的改革探索
五、平成以來的日中關係
第三節 戰後的社會、文化和科技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日本歷史年表

文摘

第六章 現代

從1992年到2002年被認為是日本經濟“失去的十年”,不僅年均經濟成長率在零增長上下徘徊,而且各項經濟指標也十分悲觀。例如直到2001年底,日本經濟依然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是工礦業生產下降,企業收益減少,破產企業增加,失業率創歷史記錄。工礦業生產指數下降到1988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銷售額和稅前利潤為近3年來的最低點,10月份的完全失業率達5.4%,再次更新歷史最高記錄。
其次,個人消費持續低迷,經濟恢復基礎脆弱。個人消費占日本經濟的60%以上,因而個人消費的增減直接關係到經濟的盛衰。2001年10月的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同期下降4.9%,為1999年1月以來的最大降幅,商品零售總額連續9個月低於上年同期水平。日經股票指數一直在10000點左右徘徊,還不及兩年前的一半。股價大跌致使投資者金融資產大縮水,嚴重地抑制了個人消費的增長。
第三,金融機構不良債權有增無減,金融體系依然存在相當大的隱患。
日本經濟雖然經歷了十年的調整,但泡沫經濟的負面影響依然十分嚴重。1995年,日本政府曾經宣布全日本的金融機構共有40多萬億日元的不良債權,其後有增無減。金融機構為了保證貸款的安全性,不得不謹慎放貸,導致整個金融業的惜貸現象。由於企業得不到資金支持,即使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也被迫關閉。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出現資金的惡性循環,影響了經濟的正常運行。
第四,日本財政赤字再創歷史最高記錄,債務淨額超過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001年,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淨額高達660多萬億日元,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30%,其比例在已開發國家中占居首位。 2002年和2003年,日本經濟仍然沒有多大起色,顯示股市行情的日經指數一度跌到了8000點,國民財富嚴重縮水。
......

日本簡史日本簡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