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神風隊

日本神風隊

日本神風隊是全部由十六七歲的青少年組成的自殺性質的敢死隊。神風突擊隊由二戰時期日本天皇設立的敢死士兵組成,他們的任務危險艱巨,通常是為了扭轉戰局才赴以使命,生還的幾率很渺茫。

“神風”的來歷

日本神風隊日本神風隊

“神風”就是現在所說的颱風。據歷史記載,1274年10月20日,元朝和日本之間發生的“文永之役”已經進行到白熱化階段,元軍分兩路在日本的博多灣登入,打得日軍潰不成軍。元軍乘機追擊,但卻由於副帥劉復亨在追擊中中箭受傷,攻勢減弱,而且天色已晚,元軍便停止了進攻。

當晚,元軍召開軍事會議。多數將領認為形勢不利,很多人都高估了日軍數量,而且國內沒有派遣援軍,主張撤退。於是忻都下令撤退,但很不幸,撤退當晚,一場颱風突然來襲,不可一世的元朝大軍被這場大風完全吞沒……在這次征戰中,元軍損失兵力1.3萬餘人,其中絕大多數不是戰死,而是死於這場風暴。由此,元朝再也不敢貿然發動對日本的襲擊。日本人認為這場颱風是上天挽救了日本,於是乎頂禮膜拜謂之“神風”。這便是“二戰”時日軍中“神風突擊隊”起名的由來。日本法西斯妄圖藉助所謂的“神力”,來挽救其行將滅亡的命運。

簡介

神風突擊隊是日本二戰時使用的一種自殺戰術。

神風特別攻擊隊,簡稱神風特攻隊(日語:特別攻撃隊)假名 とくべつこうげきたい ,由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首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在中途島失敗後,為了抵禦美國空軍強大的優勢,挽救其戰敗的局面,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要求,對美國艦艇編隊、登入部隊及固定的集群目標實施的自殺式襲擊的特別攻擊隊。但日軍也早有類似觀念適用於自殺潛艇、自殺魚雷“回天”等有人員操作的自殺式戰爭裝備。

日本神風隊日本神風隊

所謂“神風突擊隊”,是全部由十六七歲的青少年組成的自殺性質的敢死隊。當時,面對盟軍的最後進攻,一批又一批稚氣尚未脫盡的日本青少年,在空戰中高呼“效忠天皇”的口號,駕駛飛機沖向對方與之同歸於盡。

戰法起源

日本神風隊日本神風隊

自殺攻擊敵軍目標的戰術,據說起於日俄戰爭日軍攻擊俄軍的戰法中,當時頗有效果,遂被記載下來。

最早有組織的空中神風特攻隊,起因於1944年秋,雷伊泰灣海戰的需要。雷泰伊海戰涉美軍登入菲律賓,恐切斷日本從南洋輸送能源與物資,回本土供應工廠軍需製造。日軍方面認為,必須擊敗盟軍在此之行動。但駐菲的日本第一航空隊受命支援參戰海軍時,僅有40架軍機的實力,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司令長官大西瀧治郎中將在10月19日的軍事會議上指出,除了把軍機裝填炸藥撞擊美軍航母,讓彼等癱瘓幾周,根本沒有其他辦法可想。於是他在10月底從軍事學校中招募的一批23名,由他親自訓練,成績優秀,並自願加入的飛行員學徒。大西瀧治郎曾詢問他們是否願意為國犧牲,隊員表示十分願意加入,這些學徒當時大約17歲。之後,大西瀧治郎詢問上尉關行男,是否願意帶領此種史無前例的神風特攻隊,據聞當時23歲,剛剛結婚才四個月的關行男,閉起了雙眼,低下頭沉思了十多秒,才說出“請讓我去帶領他們”。如此,世界上第一個神風特攻隊小組於是產生。而關行男成為了這一小隊的第二十四名的隊員,無法跟自己的太太再見一面,就在自殺式的攻擊中陣亡。

“神風特攻隊”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以飛機撞擊敵艦的特種航空部隊。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連遭慘敗,為阻滯美軍的海上進攻,決心使用潛艇、快艇和飛機撞擊敵艦以挽回敗局。自1944年10月起,日本海軍先後組建了8個“神風特攻隊”,“神風”飛機多由輕型轟炸機或戰鬥機改裝,設備簡陋,但裝有大量炸藥。1944年10月,“神風特攻隊”在菲律賓雷伊泰灣海戰中首次出擊,擊沉、擊傷多艘美軍艦隻,使美國海軍大為震驚。1945年4月,“神風特攻隊”在沖繩戰役中更是頻繁出擊。在雷伊泰灣海戰和沖繩戰役中,“神風”飛機共出擊2550次,其中475次命中目標,擊沉美軍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艦隻43艘,擊傷各型艦艇約370艘

菲律賓馬巴拉卡特─ 1945年春,也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要結束時,日本海軍神風特攻隊以戰機為炸彈,向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發動自殺式襲擊。像戰爭期間的許多暴力行為一樣,日本的這種做法要么受到強烈譴責,要么被視為不合常理的離經叛道行為。歷史教科書的極端解釋是,日本年輕飛行員的自我犧牲源自對武士道和日本天皇是神的信仰。“萬歲”或“天皇萬歲”是他們的戰鬥口號。

在戰爭中倖免遇難的飛行員指出,他們的首要動機完全是為了保護他們所愛的人免遭戰爭的傷害,因為當時局勢明顯在急劇惡化,日本面臨被入侵的威脅。如果他們能阻止同盟國登入,那他們就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一些前神風特攻隊員在接受採訪時為戰友的死表示難過,一些生還者甚至還感到內疚。10月25日,一群前神風隊員和他們的家人在60年前首名神風特攻隊員起飛執行任務的一個機場(距離馬尼拉北部80公里處)進行哀悼活動。

當地歷史學家、藝術家迪增(Daniel Dizon)目睹過前神風隊員出發執行任務的情形,當時他14歲。他說,大多數飛行員“出發時就像要去野餐一樣”。在迪增的積極幫助之下,當地建起了一個神風隊員紀念館,上月他還幫忙為一名神風隊飛行員的雕像揭幕。該紀念館主要是由菲律賓人資助建成的,他們很佩服這些飛行員的超凡勇氣。迪增接受《亞洲時報線上》採訪時說: “怎么可以忘記那種事?他們是那么英勇無畏-簡直難以形容。”

紀念館中的一名飛行員、現年77歲的TSUKASA Abe說, “我非常感激當地人民不計前嫌為我們樹碑立傳……我很欣慰兩國人民的關係沒有受到破壞。”

在太平洋戰場連連敗退之後,1944年10月日本指揮官意識到美國進攻日本本土是遲早的事。由於可以作戰的飛機很少,加上同盟國開始將作戰焦點轉向太平洋戰區,日本高級海軍航空隊指揮官決定成立一支由戰鬥機編成的敢死攻擊隊,每架帶上250公斤炸藥,俯衝撞沈敵軍航母以期挽救敗局。此外,別無它法。駕駛這些戰機的飛行員被認為是神風隊員。

神風突擊隊名為“特種部隊”

神風突擊隊被普遍稱為“特種部隊”-飛行員們沒有把自己稱為神風隊員,但這個詞很快就傳開了,並深深印在西方人的腦海里。它是指不顧一切或採取自殺式行動的人。從對許多飛行員的採訪中發現,這與飛行員們的情況完全不同。他們能夠生還是因為任務中途取消,或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攻擊目標,或他們自己被擊落墜海,或他們迫於天氣惡劣或機械故障不得不返航。

前特種部隊飛行員中島接受採訪時說,“沒有人因為想送死而去執行這種任務。”他在美國生活工作多年。他告訴《亞洲時報線上》,“這是命令-保護國家、家人、兄弟姐妹、朋友、家鄉免遭敵人入侵。”

在1944年10月25日神風隊在雷伊泰灣海戰中擊沈聖羅號戰艦證明這種戰術能給敵軍造成嚴重損失之後,日本海軍在沖繩戰役期間大肆使用這種自殺式襲擊戰術。根據<美國戰略轟炸調查總結報告>(太平洋戰爭部分),從1944年10月到1945年6月沖繩戰役,日本一共發動了2550次神風攻擊行動。美國戰略轟炸調查總結報告

他們的命中率約20%,也就是說5架飛機中有1架設法擊中敵軍艦船-有些被炸沈,有些受到損害。其他飛機要么在飛行中出現機械故障,要么被敵方飛機攔截,要么被他們試圖襲擊的艦船的防空火力擊中。其他前神風突擊隊員承認絕大多數特種部隊飛行員在執行單程任務時首先想到的是他們的家人。

沒人高呼“天皇萬歲”

現年78歲的西藤是一名戰機飛行員,他參加過紐幾內亞和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他表示連環畫中神風突擊隊飛行員崇拜天皇的形象與實際不符。他笑著說, “天皇從來沒有在飛行員的腦海中出現-那完全是報紙虛構的。我不信有人快要死時還高呼‘天皇萬歲’。”

雖然最初的特種部隊都是被他們的上級直接要求自願執行這種任務的,但後來飛行員們還是被要求填表聲明他們是否願意執行這種任務,絕大多數飛行員都說他們願意。然後,那些明確表示願意執行任務的人從中央司令部接到“特種部隊命令”,然後他們必須出發。這些命令通常都寫在空軍基地的布告欄上以供所有人閱讀。因為飛行員們知道他們的生還機會微乎其微,所以當時他們一心想著應該抓住一切機會阻止敵軍登入日本海岸,這樣他們才不會白死。

現年77歲的川崎看到基地布告牌上貼出的招募告示時還是一名新的海軍飛行員。對18歲的人來說,最具吸引力的是自願者在經過兩三個月的訓練之後就有機會上前線。考慮到如果自己繼續呆在常規部隊就還得等1年才能上戰場,川崎絲毫也不在意告示上“生還機會渺茫”的警告。

他被分配到魚雷分隊,這是從原先俯衝墜毀戰術演變而來的。他被訓練利用秒表和潛望鏡導航、駕駛一種裝有1.55噸炸藥、單人控制的魚雷攻擊敵艦。他說,他當時毫不猶豫地自動請纓,因為對一名普通日本海軍飛行員來說,死亡率非常高。他笑著說,日本士兵習慣開玩笑說參軍不僅可以獲得打折的電影票,也會縮短壽命。他在接受《亞洲時報線上》採訪時說,“從一開始,我就從未想過能活著回來。”

但正因為川崎被派到日本南部四國海岸等待美國入侵,所以他才有機會活下來了給世人講述這段歷史,因為美國從未在他駐守的地方登入。川崎說,戰爭期間,人操魚雷的潛水員個個都想上戰場。根據命令,任務只派給那些已經順利完成訓練的潛水員,先完成訓練的就先執行任務。他回憶說,如果某人的任務取消了,那他就必須被安排執行下一次任務。因此,對於迫不及待想上前線的年輕潛水員來說這是非常令人沮喪的。

金錢、榮譽甚至生命如浮雲。

“我們當時認為我們不需要金錢、榮譽甚至我們的生命-這就是當時的心境”,川崎說。但戰爭結束後,他認識到他需要一條謀生之路。最後他在一家麵粉廠工作並成家立業。他說:“我一直過著多姿多彩的生活”,並補充說如果他有機會回到過去,他不會那么衝動去送死:“看起來有點奇怪,我當時是18歲的士兵,而現在差不多80歲了。”

有些特攻隊員由於在預定出擊前一天戰爭結束而倖存了下來。前特攻隊飛行員安陪在菲律賓接受採訪時不願談及幾個小時之差如何影響了他一生的命運-他的預定攻擊任務安排在1945年8月15日下午,但在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發表講話,宣布日本必須“忍受不可忍受的”並承認戰敗。

在那些倖存的飛行員中,幾乎所有人都曾目睹過他們的隊友一去不復返的情形。“看著他們離開感覺非常痛苦,他們先走了一步,而你卻還在後面,因此總覺得欠了他們些什麼。”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前特攻隊飛行員非常坦誠地說:“當我沒有被選中時,如果我說我不高興那是撒謊!”

儘管使用神風攻擊戰術沒能扭轉最終戰局,他們還是間接保護了他們的家人,因為神風攻擊造成的威脅迫使盟軍不得不抽調原本用於轟炸日本本土平民和工業目標的B-29轟炸機用來打擊九州的神風特攻隊機場,從而使B-29轟炸機對日本平民和工業目標的轟炸減少了2000多架次。

根據可靠的資料,神風特攻隊擊沈了34-45艘盟軍艦船,並導致了更多數目的艦船受到損壞,而且還在空中與敵方進行過較量。此外,由於這種自殺攻擊的震撼性,許多目擊過神風攻擊的盟軍海軍士兵還遭受了嚴重的心理創傷。

美軍海軍士兵心有餘悸

1945年4月11日當一架神風特工隊飛機撞上美國海軍密蘇里號這艘排水量4.5萬頓的戰艦時,比爾·奧比茨就在不遠的地方,不過飛機上攜帶的炸彈並未爆炸。他說海軍士兵害怕神風攻擊,因為“你知道當他們俯衝過來的時候,你要么把他們打下來,要么他們就撞在艦船上”。

有些人暗示,發動911恐怖攻擊的恐怖分子就是從日本的神風攻擊中獲取靈感的,但倖存的神風特攻隊員一致反對與現代恐怖分子相提並論-他們在二戰中只攻擊軍事目標。911事件的恐怖分子是否從神風攻擊中獲取靈感這個我們不得而知。

川崎說:“將911恐怖攻擊跟神風攻擊相提並論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我們從來不襲擊911事件中那樣的平民目標。”他還表示,服從命令是士兵的天職,他們的動機與當今的自殺襲擊的截然不同,神風攻擊戰術是一種拒敵於國門之外的防禦戰術而不是進攻戰術。

前神風特攻隊員中島說:“沒有人追求死亡或試圖自殺-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有責任保衛我們的國家。對我來說,兩者有重大區別。”

戰果

由於自殺式飛機能高速飛行,在飛行員的操控下,它相當於一顆精確制導炸彈,爆炸效果非常不錯,一架自殺式飛機如果擊中目標有可能炸沉美軍一艘驅逐艦甚至航空母艦。這也就成了日後日本軍部為何大規模運用自殺飛機進行攻擊的原因之所在。

然而因為僅能破壞船艦上層結構;無法像魚雷般容易擊沉船艦,因此僅能擊沈商船改裝航艦。較大的正規航艦,如約克鎮級企業、艾塞克斯級僅被重創,沒有沉沒。

在這種攻擊方式的出現初期,給美軍軍艦造成了一定損失。但在美軍加強防空火力後,這些攻擊就鮮有成功的戰例。到戰爭末期,由於日本缺乏汽油,燃料僅能以酒精混合代替,其戰鬥機性能已經遠遠落後於美軍,難以在空戰中取勝。

雷伊泰灣海戰“神風特攻隊”擊沈美軍兩艘航空母艦,協助日本軍艦擊沈四艘美軍驅逐艦,似乎收到成效。後來此戰術又用於次年沖繩島戰役,以及本土防衛戰。但由於美軍數量已經居絕對優勢,後來短期速成的特攻人員難以接近美軍軍艦,效果也逐漸不彰。

志願性問題

神風特攻隊的成員包含一些不知生死為何物,但具有狂熱愛國心的日本青年。神風特攻隊在軍中、民間招募軍民青年,當時甚至包括日本的前殖民地如台灣,皆曾有年青人參加。在進行簡單的飛行訓練後,讓其駕駛只有單程油料的飛機滿載炸藥起飛,抵達美海軍軍艦上空後,以自殺攻擊的方式撞向軍艦。內中或者有像關行男那樣,在軍國主義與自己的生命之間作過一番掙扎的較年長軍人。但也有報導說部份神風特攻隊隊員是被迫的,尤其是在戰爭後期,指揮官甚至命令其空軍的優秀飛行員一併充當敢死隊。

鳥飼行博研究室的網頁中指出,至今仍有人認為特攻隊是特攻少年兵及學徒兵志願發生的,但其實特攻隊乃1944年秋雷伊泰灣海戰前的日軍高層的方針。他們強求志願送死,年紀輕輕便要接受為祖國、家人,甚至神的榮耀和家人的榮譽去送死的命運,因此即使心中有不願意也必須默默接受。

關於部分神風隊員參加任務並非完全本於自由意願的事實,可以從任務編組得到佐證。一般神風特攻任務執行時,會採取以下編組與措施:

擔任特攻飛機是櫻花機,沒有或僅有有限動力,由轟炸機掛載至敵艦近處拋出,無返航希望。若特攻機是普通戰機,則只提供單程油料。

某些資料顯示,特攻隊員被綁縛於特攻機或戰機上,當然不提供傘具,斷絕其求生的希望。

上級對因故取消任務(如敵蹤消失)的特攻員們,會動員同儕加強心理壓力,務使堅定執行下一次必死任務的意志。

特攻機隊一般皆由數架戰機“護航”前往任務區。官方理由是評估戰果,有可能的話並對殉難現場攝像,以記錄殉職者之榮譽。但實則也發揮督戰職能,對有退卻跡象的隊員執行“懲處”。

設備和命運

神風特攻隊所用的飛機多由輕型轟炸機或戰鬥機改裝,設備簡陋,攻擊力弱,但如以自殺式的方法撞向敵方軍艦,卻有非同小可的破壞力。在每次進攻中,大部份的神風特攻隊飛行員為國捐驅,務求為日軍帶來最大的利益。

從1945年起,由於有經驗的飛行員大量戰死短缺,且戰機減少、油料極為睏乏。日軍開始採用了多種新式特攻戰術。放棄了採用輕型轟炸機作自殺式攻擊,改為製造多款專為神風特攻隊而設計的自殺式武器,其中最出名的是“櫻花彈”和“回天魚雷”。

根據電視頻道Discovery的專題,大西瀧治郎等人將特攻任務常規化的企圖,並非僅在於“一人、一機、一艦”的犧牲與交換,因為即使能維持雷伊泰灣海戰的效率,日軍高層也能預知飛行員銳減的後果。大西瀧治郎的構想是,依據日軍觀察美軍作戰程式,總是以官兵生命安全為重要顧慮。如果特攻能造成美方大量傷亡,並顯示日人必死抵抗之決心,經由美國媒體揭露,在美國本土或許會引起厭戰情緒,不願貿然攻擊日本本土。則處於不利戰局的日本,或許有謀求談判,停止戰鬥,不需面對投降與毀滅的一線希望。

但該專題報導,美軍太平洋戰區也掌握日方此一謀劃,而把日本特攻的訊息儘量壓縮,所以戰時美國社會對特攻的具體情況,所知不多。加上特攻成效在幾個月內就銳減,特攻戰術的失敗遂無可避免。更有甚者,在有限的報導與口耳相傳下,神風特攻隊的行為與日軍不願投降也不善待俘虜的思想混合,在美國民間塑造出日本人野蠻、殘酷又瘋狂的形象,反而更加強化了對日作戰應毫不留情的輿論,一般相信,因此產生的道德除罪化氣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投擲核子彈與利用B-29轟炸日本城市等行動。

大西瀧治郎中將在裕仁天皇宣布投降後,為對他推出的戰術造成的約4,000名日本青年的死難及其家屬致歉,切腹自殺身亡。目前還活著的“神風”隊員大約只有幾百人,而架機出擊之後尚能生還的更是極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