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重要大事年表

日本戰國概述 日本戰國一詞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頭就記著“天下戰國之上”。換言之,生處在被後人稱為戰國時代的人們,當時已有“如今是戰國之世”的認知了。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 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將軍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於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 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係也逐漸遭到破壞。 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採以現金雇用職業軍人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歷史經過

雖然室町幕府自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之後便紛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

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戰國時代的起始一般以1467年的應仁之亂為主,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成功。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二條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降伏東北地方各大名,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坂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故在此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應仁之亂,戰國登場

四職之一、身兼三國守護的赤松滿佑因在京都自宅刺殺幕府將軍足利義教(嘉吉之亂)而遭到亦為四職之一、身兼五國守護的山名宗全率領之部隊討伐並平定。戰後幕府以山名氏平亂有功將赤松氏所屬之三國守護授與山名氏。勢力成長到八國守護的山名氏一躍成為西國的一大勢力

此時三管領之一,身兼八國守護和和泉半國統治權的細川氏面對山名氏的崛起,決定採取聯合山名對抗同為三管領的田山氏的政策。但隨著田山氏的衰退,兩家之間的衝突也浮現出來,尤其在三管領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兩家陸續發生繼承問題後,雙方對立更加嚴重。

一直到將軍足利義政長子足利義尚誕生引發繼承風波後,在應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應仁之亂爆發,各守護分別選邊支持,形成東軍細川聯軍與西軍山名聯軍的大混戰。

戰事一開始,由於東軍爭取到天皇與幕府將軍支持,且聚集了相對優勢的兵力,因此開戰頭幾個月可說是占盡優勢。可是到了同年七月,中國地方四國守護大內政弘率領萬餘援助西軍後,整個戰況頓時改觀。加上西軍決定擁立將軍足利義政之弟足利義視與京都當局相抗衡,讓整個戰局陷入膠著,日後更擴大為全日本的大混戰。

隨著兩軍領袖相繼去世和幕府將軍繼承糾紛解決後,兩方決定和解,應仁之亂正式宣告結束。雖然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受到重挫,但之後幾任將軍仍試圖重振幕府威信,直到明應之變爆發的前刻。

明應之變,關東大亂

雖說應仁之亂後幕府的影響力大幅喪失,可是歷任幕府將軍仍試圖改變整個局面。不但多次討伐鄰近的細川氏、六角氏等大名,還屢屢頒布爭討令令諸國大名對抗各地方對京都當局具影響力的國主。畢竟這已經不是將軍強勢的時代了:將軍的詔令除了作為大名奪權的工具外,幾乎無人願意服從。

到了1493年,將軍足利義材親自討伐細川氏,反而遭到細川氏策動京都當局罷免其將軍職位。此事史稱明應之變。自此以後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喪失,剩下的也只是大名控制上洛(進入京都)後操控政局的傀儡罷了。

除了近畿動亂不安外,關東的局勢也不甚安穩。當初足利尊氏開創幕府的時候,為了對抗南朝,不得不把幕府設在京都,而在武家的重心關東,尊氏分封自己的兒子於鎌倉,是為鎌倉公方。而以關東管領為輔佐。由於鎌倉公方府與室町幕府的體制非常相似,有小幕府之稱。鎌倉公方的勢力可以與幕府對抗,結果在室町時代中葉,第六代將軍義教時,爆發永享之亂而被幕府平定。鎌倉公方足利持氏自殺。後來持氏之子成氏被再次由幕府擁立為鎌倉公方.

後來鎌倉公方足利成氏不滿關東管領上杉憲忠,進而將其暗殺。此舉引發關東管領和公方的長期對抗,導致幕府派遣駿河守護今川氏前去討伐而迫使足利成氏移往下總古河,成為初代古河公方。(享德之亂)戰後關東出現得到關東管領上杉氏支持堀越公方足利政知和得到北關東豪族支持的古河公方,彼此對抗了近三十年。日後因山內上杉氏重臣長尾景春叛亂,使扇谷上杉氏趁機擴張自己的力量,促使山內上杉氏選擇和古河公方和解來對抗扇谷上杉氏。

而扇谷上杉氏為了對抗山內上杉氏,和伊勢長氏結盟,使兩方又陷入拉鋸戰中。1491年,因堀越公方發生內亂而被伊勢長氏消滅,伊勢長氏(即北條早雲)的後北條氏因而實力大增。不久後上杉定正猝死導致扇谷上杉氏轉衰,後北條氏轉而攻擊扇谷上杉氏,並消滅相模三浦氏且占領小田原城,促成兩上杉聯合對抗後北條氏的新局面。後北條氏二代家督氏綱更入侵武藏國,取代舊有的足利、兩上杉氏,成為關東地方最強的大名。

以下克上,將軍被弒

除了伊勢長氏崛起於關東地方,成為新時代大名的代表外,日本各地也開始出現以下克上,甚至成為一方之雄的新強權。在中國方面,出雲守護代尼子氏篡奪守護京極氏實權,日後其大名尼子經久更取代京極氏,成為出雲守護。在尼子經久生前,尼子氏擴張成與大內氏家督,因海外貿易而興盛的大內義興並駕齊驅,勢力達十一國的中國雙雄。

在雙雄爭霸過程中,安藝國人毛利元就採取牆頭草的態度,逐漸吸收尼子、大內的力量,日後乘大內氏內亂,在嚴島會戰中擊倒大內氏權臣陶晴賢,成為中國新霸主。

此外,美濃守護土岐氏亦遭到重臣長井規秀的驅逐而衰敗,長井規秀日後繼承齋藤氏,改名為齋藤秀龍,法號“道三”,也就是織田信長的岳父,齋藤道三。

在東海,尾張守護斯波氏亦大權旁落,由守護代岩倉與清洲兩織田氏取而代之,而清洲織田氏旗下重臣織田信定、信秀父子日後取得實權,在織田信長繼承家業後,更完全取代斯波氏、岩倉織田氏與清洲織田氏,成為尾張一國之主。

在日本戰國時代,以下克上崛起的新興勢力,和舊有豪門間的對立從未停歇,但最慘烈的莫過於是將軍足利義輝被弒一事。

明應之變中被管領細川氏罷黜將軍一職之足利義材,日後得到中國大名大內義興的支持,在成功推翻將軍足利義澄後,改名足利義稙並復職為將軍。因足利義稙無子,故認養前將軍義澄次子足利義維為養子。

1518年,大內義興返回所屬領國,失去庇佑的足利義稙不敵管領細川氏,而辭去將軍一職,由前將軍義澄長子足利義晴接任。而義晴因與管領細川晴元長期失和,在1546年辭退將軍一職,由長子足利義輝接任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立志重振幕府聲威,不但多次積極調停諸大名之間的紛爭,更邀請上杉謙信、織田信長等大名上洛謁見幕府將軍。

此時管領細川氏遭到權臣三好長慶奪權,把幕府當作傀儡而掌握實權,成為當時有力大名之一。三好長慶死後,其重臣松永久秀、三好三人眾決定要罷黜將軍足利義輝,1565年,三好三人眾及松永久秀的叛軍包圍義輝所在之二條御所,雖然足利義輝因為得到名劍客上泉信綱與冢原卜傳等人傳授劍術,而有劍豪將軍美名,但依舊寡不敵眾而被弒,他們擁立足利義維之子義榮為第14代將軍。足利義輝死後,室町幕府就此完全失去實權,也失去中興的機會,直到幕府滅亡。

霸王崛起,幕府滅亡

織田信長為尾張國(今愛知縣北部)的大名。他以尾張一國的戰力,在桶狹間以三千軍擊敗領有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率領約兩萬五千大軍的名將今川義元(桶狹間之戰)而崛起。戰後他選擇和鄰國三河的德川家康結盟,把擴張領土的目標放在大名齋藤龍興統治之美濃國上。

初期織田信長攻略美濃進度相當遲緩,直到織田信長靠著成功促成齋藤氏重臣美濃三人眾的倒戈,局勢才開始有了轉變。1567年9月,信長攻陷美濃稻葉山城,將稻葉山城改名為岐阜城,並製作天下布武朱印,展開統一日本之路。隔年成功擁立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在盟友淺井長政的幫助下,完成上洛的目標。

1570年將軍足利義昭,不滿織田信長無視幕府的態度,暗中與本願寺顯如、武田信玄、上杉謙信、毛利元就、淺井長政、三好三人眾與朝倉義景等諸大名聯盟,形成所謂的“信長包圍網”,打算聯合對抗並消滅信長。

1571年,織田信長以比睿山延曆寺包庇與其敵對之淺井、朝倉兩大名,殺入山中將比睿山延暦寺燒毀,此舉引來武田信玄等人之批評,是信長生前引來較大爭議的事件之一。

1572年,武田信玄發動軍隊攻打德川家康的根據地遠江國、三河國,以圖進京,並在三方原擊敗德川、織田聯軍(三方原會戰)。隔年5月,武田信玄於信濃國駒場病故,死前決定繼承人是其孫武田信勝,並由信勝之父武田勝賴擔任陣代一職。

1573年,織田信長與幕府將軍足利義昭正式決裂,信長強攻幕府所在二條御所,並逮捕義昭,將其流放至河內國若江城,室町幕府宣告滅亡。日本戰國時代前一百年的室町時代在此劃下句點,日本進入安土桃山時代。

安土桃山,二攻朝鮮

幕府滅亡後,信長消滅淺井、朝倉兩家,逼伊勢國司北田具房將家督讓給信長之子北畠具豊,並平定三好、松永等南近畿勢力。不久後織田信長在近江興建安土城,作為織田政權的象徵。

1575年,武田勝賴率軍攻擊三河長筱城,與織田、德川聯軍在三河設樂原展開交戰(長筱之戰),戰敗的武田氏折損諸多重臣,衰亡於1582年。

武田氏衰退後,信長以近畿為核心,向四周快速擴張,卻在1582年6月2日,遭遇本能寺之變,即重臣明智光秀的率軍背叛,和嫡長子織田信忠先後戰死

信長重臣羽柴秀吉在得知光秀叛變後立即返回近畿,聯合其他重臣擊敗明智光秀(山崎天王山合戰),並在決定織田氏繼承人之清洲會議上支持信忠之子織田秀信繼位。日後秀吉擊敗反對他的織田舊臣,至此以後織田信長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之後,秀吉在小牧長久手合戰後和德川家康談和,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坂城。日後於1585年任關白,1586年受賜姓豐臣氏並就任太政大臣,奠定豐臣政權。

在歷經紀州、四國和九州征伐使長宗我部家、島津家降服後,並於1590年包圍小田原城擊敗後北條氏,使東北大名降服,完成統一日本的壯舉。隔年秀吉將關白一職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自稱太合,以世襲的方式宣示豐臣政權的穩定。

1592年,太合秀吉為了平息國內土地不足分封的問題,決定出兵攻打明朝。因此秀吉向朝鮮國提出“假道入明”的請求,卻遭到朝鮮國王拒絕,使秀吉決定先併吞朝鮮,再併吞明朝。

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萬軍人前往朝鮮,文祿之戰因而揭開序幕。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只花一個月便攻陷朝鮮首都京城(今首爾),驅逐朝鮮國王李昖。

李昖為了擊退日軍,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而明朝朝廷很快便派出大軍前去救援,這段期間朝鮮各地出現義軍抗戰,其中以郭再佑、高敬命的抗戰激發了朝鮮軍隊之士氣。

1593年1月,明、鮮聯軍以提督李如松為首擊退日將小西行長,收復平壤,雖在碧蹄館敗於日本名將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但後來因日軍以宇喜多秀家為首轉攻幸州山城遭遇朝鮮陸軍名將權栗的反攻而大敗,更因為李如松的偷襲而缺糧,迫使日軍退至釜山。此外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亦率領朝鮮水軍擊退日本水軍,日軍在海陸受挫的情況下被迫和明朝議和,在1595年,文祿之役在兩方議和下結束。

到了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鮮,慶長之役展開。日軍為了減低朝鮮水軍的戰力,使用反間計污陷李舜臣,使其被李昖解職。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鮮,首以明末名將麻貴,與日軍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戰。朝鮮水軍在開戰初期被日軍擊潰,迫使朝鮮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軍。李舜臣在鳴梁海戰中擊敗日軍主帥來島通總,使局勢開始扭轉。

在兩軍對峙之際,1598年7月,太合秀吉在京都伏見城病逝,日軍在五大老的命令下開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鮮聯軍於露梁海戰截擊大敗日軍,但李舜臣卻因日本名將島津義弘、立花宗茂等人的攻擊而戰死,日軍成功撤退回國,慶長之役結束。文祿・慶長之役後,豐臣氏消耗過多財力,成為日後德川家康取而代之的主因之一。

關原合戰,元和偃武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豐臣氏立其幼子豐臣秀賴繼任家督,全日本頓時陷入混亂。自朝鮮半島返國的豐臣氏諸將對以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滿,甚至試圖起兵暗殺;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卻私結諸侯,任意分封領地,激起其餘四位大老的不滿。

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豐臣家臣與德川家康關係迅速惡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後兩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續的訴狀直江狀,起兵征討上杉景勝。

豐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為德川家康違反私戰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於大坂城發表“內府違反條文”,隨即起兵討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則將上杉戰事交給次子,親率大軍與支持他的豐臣武將回師對抗。兩軍主力最後在近江一帶進行會戰(史稱關原合戰)。

開戰之初,以石田三成為實質領導的西軍(名義上的統帥為毛利輝元)攻勢凌厲,打得東軍(統帥即德川家康)前線喘不過氣;可是到了大約中午時分,家康以火槍隊向其事前已收買的西軍大將小早川秀秋作出威嚇射擊,迫使他與吉川廣家等西軍大將陣前倒戈,直逼西軍主陣。

於是戰況急轉直下,西軍從輕微優勢轉為戰線完全崩潰。在日落之前,這場大戰便以東軍大勝收場。幾天後石田三成被捕,與小西行長以及安國寺惠瓊三人以首要戰犯的罪名遭到處決,德川家康實質上取代了豐臣氏的政權。

1603年,德川家康獲得天皇賜與征夷大將軍一職,正式成立江戶幕府;可隨著豐臣秀賴年紀漸長,豐臣氏對德川家康的不滿之聲也越來越大。同樣在德川方面,有鑒於豐臣氏財力漸豐,大有重振旗鼓之勢,德川家康也顧不得兩家密切的聯姻關係,決心斬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豐臣家重建的“方廣寺燒鍾銘文”上出現“國家安康,君臣豐樂”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責豐臣家有詛咒自己之嫌,脅迫秀賴交出淀殿(秀賴母親)到江戶城作為人質並退出大坂城。

豐臣家斷然拒絕,並積極召集浪人與流亡大名共約11萬人,並儲備糧食以備作長期抗爭。德川方立刻發出動員令討伐豐臣家,並輕易召集了二十多萬大軍對大坂城進行包圍。可是由於豐臣方的積極抵抗,特別是名將真田幸村、後藤基次等人的指揮,再加上大坂堅城之利,德川方進展緩慢。

於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轟擊大坂城天守閣,震撼居住其中的豐臣氏,之後假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護城河作為和談條件。可是在和談進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動數萬人在一夜之間不但把外護城河填平,就連二城與三城及內護城河也一一悉數破壞。

大坂冬之陣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結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動軍隊討伐大坂城,這次史稱大坂夏之陣的戰役最後以大坂城被攻陷,秀賴母子自殺告終。德川家康消滅了豐臣氏勢力,結束自應仁之亂以來混亂的戰國局面。

總結及評價

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漸被破壞殆盡,最後被織田信長驅逐而滅亡。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本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護代所取代(如斯波氏守護的越前、遠江、尾張三國依序被朝倉氏、甲斐氏、織田氏三守護代控制)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賀守護富堅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滅)。“下克上”的風氣瀰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日本戰國歷史可與中國戰國相比擬。各地大名林立,為爭奪霸權攻伐不休。而且也是“無義戰”。 其間人名地名繁多,大戰小戰難以數計。不過,從地區劃分講也許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勢。

現在的日本可分為四部分: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九州,四國,本州和 北海道。戰國時的九州,四國與現在所稱相差不大。北海道則因其地處偏遠,戰國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則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為中心。當時的本州共分為中國,近畿,東海,北陸,關東,東北六個地區。 近畿以當時國都京都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豐臣的大坂。其西部與中國地區相鄰。近畿地區東部南與東海地區(後來的織田信長憑藉這個有利條件,控制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鄰,北與北陸地區接壤。 東海,北陸東與關東地區為鄰。而關東與北陸又東鄰東北地區。 室町幕府統治一百多年後開始衰落。各地強有力的大名紛紛自立為政。一般以 1467年(應仁元年)為日本戰國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發動大坂夏之戰,攻滅豐臣秀賴統一日本為止共148年的歷史。

戰國前期的大戰多集中與中國地區與京畿地區。一般是傳統意義上控制京畿的戰爭。參與者多為近畿地區而且在京都有相當勢力的大名。 從十六世紀初北條家爭奪關東霸權開始戰爭中心東移至東海關東,北陸地區。而這一時期也是日本戰國人材輩出的時代。其中以關東的北條氏康,越後(屬北陸地區)的上杉謙信,甲斐(東海地區)的武田信玄之間為爭奪關東,信濃等地的霸權的戰爭為代表。而東海地區因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張的織田信長和後來統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為戰國時期的英才發源地。武田信玄經過多年戰爭擊敗苦主上杉謙信及北條今川等大名奪取駿河信濃等地,成為當時最強的大名。後來武田受沒落將軍足立義昭之命進軍京都,途中在三方原一戰(1572年)大敗德川家康,令織田信長坐立不安。但其後因病突然撤軍,功敗垂成。信玄死後,其子勝賴才具不足,長滌之戰敗於織田德川聯軍。甲斐從此走向衰落。武田死後不久,其死敵上杉謙信也病死。至此,戰國的重心轉向織田一系。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諸侯)之一,與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時瑜亮,一生傳奇頗多。

在狹桶間合戰中,他在暴雨中高唱著“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以四千兵馬奇襲今川義元的四萬軍隊,並砍下今川的首級。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運用火器的領主,在長筱一站中,用鐵柵欄後的三千鐵槍擊潰武田家號稱無敵的五萬鐵騎兵。織田與德川家康結成同盟,史稱“清州同盟,"統一 尾張、美濃後把主城從清州城移至美濃稻葉山城,並將稻葉山城 改名為“岐阜"城,取周文王鳳鳴岐山,一統天下之意。而後開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統一全國。在滅掉越前朝倉氏、近江淺井氏並流放足利義昭(幕府),擊敗毛利水軍之後,完全控制了中部。正當義氣飛揚的他準備攻打西部的毛利時,他的大將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長斬首武田人質而迫使武田殺了光秀的母親,也因為不堪信長的羞辱和猜忌,起義包圍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長不願被擒,於是自燒而死。信長被人認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溫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無法理解的殘忍奸惡的另一面。這個自稱為“第六天魔王"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惡和嚮往。

信長的時代是日本崇尚中國文明的時代,也是日本開始引入西方技術的時代。武田家出了熟讀孫子兵法的信玄,高舉著的“風林火山"(來自孫子兵法的疾如風,靜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而他終身的對手信長卻是熱衷西洋文化,購置火槍鐵炮,和用鐵甲船來對付他的敵人。相傳他一度身穿和服,卻批著西班牙海軍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搖過市。 我們也許可以從當時的詳細記錄的禮儀和戰史中體會到不少讓國人感嘆和共鳴的感受吧。 織田信長在武田信玄死後立即消滅忠於足利氏的淺井朝倉兩大名,接著放逐足利義昭。室町幕府至此終結。

此後,織田擊敗武田軍並且逐漸控制近畿,東海地區,成為日本實際的掌權者。接著織田信長派羽柴秀吉進攻中國地區最強的大名毛利輝元。雙方在相持階段時突然傳來織田大將明智光秀火燒本能寺(1582年),織田信長死難的訊息。 織田信長築安土城自居,故其統治時期被稱為安土時代。 羽柴秀吉立即與毛利輝元議和,回師平叛。其後,羽柴秀吉擊敗柴田勝家(1582)。次年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與德川家康議和,鞏固了他對近畿,東海地區的統治。在後來的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後基本統一日本南部。

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攻滅北條氏政,統一關東地區。為鎮撫關東各大名的勢力,豐臣秀吉將德川家康改封到關東。為後來德川稱雄埋下伏筆。同年,豐臣秀吉擊敗伊達政宗等奧州諸大名聯軍,征服東北地區。至此,日本統一。

為實現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豐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軍隊援助朝鮮。 經五年戰爭後,形勢逐漸對日軍不利。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豐臣秀吉築大坂城。其統治時期稱為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死後,其家臣分裂為近江,尾張兩派。一直韜光養晦的德川家康乘機聯合尾張一派,在關原之戰(1600年)中消滅西軍,豐臣一系勢力大衰。

德川稱雄日本並於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了江戶幕府統治。 為最終奠定德川家長久統治的基礎,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兩年內發動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戰。 大坂夏之戰(1615年)中德川軍攻陷大坂,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自殺身死。忠於豐臣的家老武士幾乎全部戰死。顯赫一時的豐臣家被消滅。 德川受封江戶(現東京),其政權稱江戶幕府。 至此,日本再次統一。戰國時代結束,進入江戶幕府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