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述“二戰”史

日本人口述“二戰”史

《日本人口述“二戰”史》是2018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田谷治子(Haruko TayaCook)、西奧多·F.庫克(Theodore F. Cook)。

內容簡介

直面黑暗,為真實的歷史發聲

數百位日本親歷者首度公開血腥殘酷的戰爭經歷

二戰中,日本對亞太地區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創傷延續至今。然而日本官方自始至終都對戰爭的根源、過程、代價以及後果避而不談,更從未表達過任何歉意。為何會如此?而與之相反,被拖入戰爭深淵的日本平民,在數十年後回顧那場戰爭時,用得更多的詞是難以啟齒、不堪直面?

本書堪稱一部開創性的口述史,西方著名歷史學家西奧多·F.庫克夫婦通過實地走訪數百位日本本土的戰爭親歷者,參考眾多未曾公開的信件、遺囑、日記、軍用筆記、政府檔案等,力圖重現戰爭全貌,並首度公開當今日本人回憶“二戰”時的矛盾心態。本書的受訪者眾多,從外交官到神風特工隊隊員、731部隊軍醫、戰俘監管員、侵華士兵等戰犯,從核彈受害者到記者、學生、慰安婦、在華商販、畫家等,他們都從自己的視角講述了那場隱秘而絕望的夢魘:

731部隊在華進行活體實驗的真相;

在中國進行毒氣戰的具體細節;

以南京大屠殺為代表的人道毀滅大屠殺詳情;

日韓慰安婦的受過的屈辱;

神風特攻隊隊員自殺衝擊盟軍的心路歷程;

盟軍逼近,平民在當局宣傳下互相殘殺的細節;

……

這些活生生的個體經歷,直觀地展現了以侵華戰爭為開端的戰爭衝突,是如何殘酷地毀了包括日本平民在內的東南亞百姓的悲劇,呈現了日本官方的戰爭觀點與民間口述之間的巨大矛盾。

失去理智的屠戮夢魘 不堪回首的墮落與恐懼

作者簡介

田谷治子(Haruko Taya Cook

福特漢姆大學瑪麗蒙特學院的歷史系教授,美國馬里蘭大學歷史博士,從事歷史研究三十餘年,研究領域為日本文學、戰爭經歷與口述史、日本女性史等。本書為其與丈夫的代表作,在寫作過程中,作者採訪了不下數百人,歷經諸多波折才打開受訪者內心塵封已久的戰爭記憶。通過本書,作者希望日本能夠早日公開面對和反思“二戰”,開誠布公地討論“二戰”相關話題,才能夠阻止戰爭的死灰復燃。

西奧多· F. 庫克( Theodore F. Cook

威廉·帕特森大學日本歷史系教授,曾任美國海軍部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策略和政治客座教授、澳大利亞國防軍學院客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日本歷史學博士。古根海姆獎學金及其他多項獎項的獲得者、富布萊特高級研究員。

目錄

序言 日本為何從不反思“二戰”?

塵封的罪證

尋找戰爭親歷者

噤口十五年

日本視角

第一部分 侵華戰爭

日本人為何不約而同地支持侵華戰爭?在中國大地上發生的屠戮、日本的傷亡情況以及各種骯髒現實,為何沒能引起日本人的關注?日軍又是源於何種原因,才能對戰爭期間犯下那么多駭人聽聞、慘絕人寰的罪行,視而不見、絲毫不受良心譴責?

1 中國戰場

鄉村男孩上戰場

南京大屠殺

夠狠才能當領導

毒氣戰

2 大東亞夢想

“戰爭意味著有活乾”

“我想為建立大東亞奉獻力量”

滿洲“拓荒”

深夜中的舞者

命途多舛的自由派

第二部分 必勝的信念

日本不僅要跟寧死不屈的中國軍隊作戰,還要跟世界上最大的海軍強國及工業強國開戰——即使是這樣的事實,當局也能美化成“解放西方對亞洲的統治”。希望、夢想與質疑相互交織,日本士兵被激發出人類的兇殘本性,實施暴行已成為家常便飯。“二戰”在亞洲製造的最大悲劇從此拉開帷幕。

3 珍珠港事件

“看到新聞,我整個人都熱血沸騰了”

“感覺像被潑了一盆冷水”

偷襲前夕

在滿洲邊境的戰鬥機機艙里

向南進發

致命的外交失利

4 征戰東南亞

戰時漫畫

趕建泰緬鐵路

“統治”東印度群島

朝鮮籍戰俘監管員

5 天皇的戰士

“是你把他送進鬼門關!”

零式王牌

6 來自東方的惡魔

活體解剖的真相

“死在戰場上是荒謬的”

嗜血“砍頭”匠

731部隊的活體實驗

第三部分 日本本土

據守漫長的中國戰線的需要,滿足太平洋戰區龐大的作戰需求,這要求,對日本的其軍備和戰時生產力的要求達到了可怕的程度。日本全體國民被送上日夜不息的生產線,就連小學生都不放過。從戰場與殖民地擄來的各國俘虜、民工更是在日本人的——毆打、鞭抽下勞作至死。與此同時,那些橫行中國的戰爭惡棍卻憑著這些物資大發橫財。

7 戰時生活

麵包坊的倒閉

一位農村新娘的生活重擔

“黃色是失戀的顏色”

8 戰爭勞工

製造氣球炸彈

毒打、毒打,還是毒打

毒氣工廠

9 記錄戰爭

親歷南京大屠殺

洗腦宣傳

來自帝國大本營的報導

10 思想逆潮

思想犯

當局捏造了一切

11 戰火紛飛的童年

戰爭遊戲

12 藝術與娛樂

“我喜歡美國電影”

紅磨坊的明星

“我們拒絕繪製戰爭畫”

第四部分

失敗的戰爭走向已無法避免,帝國大本營執意要“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美其名曰“玉碎衝鋒”。無論是士兵還是國民,日本全體陷入絕境,飢餓、疲憊、手無寸鐵。在盟軍逼近本土之際,日軍的宣傳機器為全體國民準備的東西,卻是對死亡和苦難加以美化,為遭受的摧殘感到自豪。

13 慘敗的軍隊

紐幾內亞的綠色地獄

殺死日本兵

玉碎塞班島

14 沉沒的艦隊

荒海求生記

運輸戰

15 特別攻擊

那些一去不返的志願者

人間魚雷

一名神風隊員的新娘

聽,海神的聲音

第五部分 一億玉碎

1944年,日本本土。美軍的火力打擊猶如“鋼鐵風暴”,艦炮、大炮、炸彈、迫擊炮、機槍、火焰噴射器和炸藥鋪天蓋地。婦女、兒童、老人,所有人全部身處戰區。被敵人抓獲後,男人會被切成碎片,婦女會被強姦——在軍國主義的宣傳下,島國開始了最慘絕人寰的集體自決噩夢,人們紛紛把屠刀砍向自己的親朋好友……

16 燃燒的東京

“浩子因我而死”

電話局的死難者

17 戰火燒至沖繩

“我想走在沒有炸彈的天空下”

“集體自決”噩夢

潰敗的散兵游勇

18 落入敵手

舉白旗投降

19 “一種可怕的新武器”

原爆中心800外的哀傷

“我們無法為朝鮮人提供救濟”

原爆當日的5張照片

“遺忘是一種幸福”

第六部分 沉默的結局

在這場舉國奮鬥的龐大戰爭中,數百萬日本人被捲入這場戰爭,釀下無數悲劇。但戰後,日本卻沒有設法總結戰敗的原因,不去解戰爭的可怕及其複雜,也沒有吸取教訓或得出結論,更沒有進行過真正的全國性辯論。在大多數日本人眼裡,就連東京戰犯審判也不過是在描繪一個精英策略、政變、陰謀、軍事陣營和集團的世界,幾乎沒人認為這與他們親身經歷過的歷史有關。

20 逆轉的命運

滿洲大逃亡

從萬隆到飢餓島

“軍旅生涯很美好”

21 罪與罰

樟宜監獄裡的死囚牢房

“他們怎么能說自己無罪?”

22 死亡的陰影

天皇的避難所

“我的孩子再也沒回來”

23 戰後反思

一切源於對中國的侵略

罪魁禍首

苦難沖繩

24 結局

在中國坐牢的日子

敵人的面孔

給戰歿者的禮物

跟美國人討要著作權費

脖子上的割痕

天皇寶座的占領者

回到起點

關於譯名及拼寫的說明

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