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旛

旗旛

旗旛,亦作“ 旗幡 ”,漢語辭彙。 拼音是qí fān, 解釋為 旌旗。

出處與詳解

旌旗

1、唐 王建 《寄賀田侍中東平功成》詩:“百里旗幡沖即斷,兩重衣甲射皆穿。”

2、唐 劉禹錫 《武陵書懷五十韻》:“王正會夷夏,月朔盛旗旛。”

3、唐 王建《贈李愬僕射二首》:旗幡四面下營稠,手詔頻來老將憂。每日城南空挑戰,不知生縛入唐州。

4、唐柳泌《玉清行》:七珍飛滿座,九液酌如泉。靈佩垂軒下,旗幡列帳前。

5、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六回:“旗旛齊整,隊伍威嚴。”

6、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只見一隊軍馬打龍鳳日月旗旛,四方五斗旌幟。”

7、《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髮跡》:“當下折些樹枝,假做旗幡。”

8、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有各色旗旛招展,上書‘克服 秦 軍’‘解救 邯鄲 ’等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