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蘊渝

施蘊渝

施蘊渝,女,1942年4月21日出生於重慶,江蘇南京人,祖籍上海崇明,父親為施士元教授。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65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專業。1965年-1970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實習研究員,1970年至今在中國科技大學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曾分別在義大利羅馬大學及CNRS結構化學研究所、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法國CNRS結構生物學實驗室,理論化學實驗室進修或合作研究。在國際高水平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與醫學學部常委,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主要在研課題: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863等課題。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2001年-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生物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1998年-200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首任院長。

•1996年3月-1996年4月,法國NANCY大學,CNRS理論化學實驗室,合作研究。

•1995年11月,法國NANCY大學,CNRS理論化學實驗室,合作研究。

•1994年1月,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C.N.R.S酶學及生化結構實驗室,合作研究。

•1990年3月-1990年9月,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物理化學系,合作研究。

•1984年6月-1985年1月,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物理化學系,合作研究。

•1979年-1981年,義大利羅馬大學,物理化學系,訪問學者。

•1970年2月-至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1965年9月-1970年2月,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1965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

榮譽獎項

•2014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

•200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8年獲選第六屆江淮“十大女傑”。

•2007年8月22日,施蘊渝榮獲國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生物大分子的計算機模擬》獲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

•《生物大分子的計算機模擬》獲1996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992年,1996年曾兩次獲"863"計畫先進工作者三等獎。

•中科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第六屆江淮“十大女傑”

主要貢獻

研究成果

深入開展了與蛋白質分子設計及藥物設計有關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學的研究,包括酶與底物,藥物與靶分子結合自由能的計算蛋白質穩定性的計算機模擬蛋白質分子的隨機動力學模擬蛋白質靜電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機理的計算機模擬,為這些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取得了一些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領域

•用多維核磁共振波譜及計算生物學研究與重大疾病或重要生理功能相關的蛋白質結構,動力學與功能關係,以及蛋白質與蛋白質、核酸、配基的相互作用。

•基因表達調控,特別是表觀遺傳調控,包括組蛋白修飾,染色體重塑膠,非編碼RNA調控,以及細胞粘附與轉移的分子機理。上述過程與生物體發育和細胞分化以及各種疾病的產生和發展密切相關。從結構生物學角度重點研究上述過程中蛋白質結構,動力學與功能的關係,以及蛋白質與蛋白質,蛋白質與核酸,蛋白質與小分子配基的相互作用。

公共服務工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科學院系統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員

•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第十三、十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第九、十、十一屆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負責人、973項目中的課題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項目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 。

在研課題

973課題:真核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蛋白質動態複合物(課題負責人)

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課題:真核基因表達調控中蛋白質及蛋白質複合物的三維結構與功能(主要參加者)

863課題:癌症相關的基因調控及細胞粘附蛋白質的三維結構研究(主要參加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的BET家族蛋白質Brd2,Brd4與組蛋白識別專一性的三維結構基礎(課題負責人)

學術成就

施蘊渝 施蘊渝

深入開展了與蛋白質分子設計及藥物設計有關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學的研究,包括酶與底物,藥物與靶分子結合自由能的計算蛋白質穩定性的計算機模擬蛋白質分子的隨機動力學模擬蛋白質靜電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機理的計算機模擬,為這些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取得了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

計算生物學研究方面,二十多年來她和她領導的課題組,深入開展了與蛋白質分子設計及藥物設計有關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學的研究,包括酶與底物,藥物與受體結合自由能的計算;蛋白質穩定性的計算機模擬;蛋白質分子的隨機動力學模擬;蛋白質靜電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機理的計算機模擬;為這些理論和方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取得了一些有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關注。

結構生物學方面,她是在國內最早開展生物大分子二維核磁共振實驗的幾個人之一,她領導的實驗室,建立了多維核磁共振實驗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系統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質如轉錄因子,蠍毒蛋白(鉀通道拮抗物)的溶液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相關論文發表在Biochemistry,J. of Biomolecular NMR等期刊。目前正在負責國家863結構基因組(規模化蛋白質三維結構測定)項目。

施蘊渝 施蘊渝

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生物大分子計算機分子動力學模擬,是國內此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她開展了與蛋白質分子設計及藥物設計有關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方法學研究。用分子動力學模擬加熱力學積分方法模擬酶與底物,藥物與受體的結合自由能;研究和發展了蛋白質及其周圍溶劑的靜電相互作用的理論模型和數值模擬方法;研究將分子動力學模擬與量子化學模擬結合模擬溶液中的有機反應及模擬酶反應。

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主要從事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波譜研究。她是國內生物大分子核磁共振波譜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她領導的研究組解析了系列重要蛋白質的溶液結構,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及其功能意義。她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領導建立了中國科學院結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領導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人才研究團隊,培養了一批在計算生物學與結構生物學這些交叉學科領域工作的年輕學科帶頭人。

發表論文

先後在 Proc. Natl. Acad. Sci. USA, Genes & Development, Cell Signaling, J. Biolo. Chem.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文章120餘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