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畸

施畸,字天侔,河北通縣(今為北京市通州區)人,哲學史專家、文章學專家。

人物簡介

施畸,字天侔,河北通縣(今為北京市通州區)人。1919年考入保定直隸高等師範學堂(註:簡稱直隸高師。校址在保定府北關外,今位於保定市北市區。1902年8月,袁世凱在保定創辦直隸高等師範學堂,是直隸最早的高等師範。1921年直隸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原農務學堂)、直隸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原醫務學堂)、直隸高等師範學堂、直隸法律學堂、直隸法政學堂合併,建立綜合性的河北大學,校址在保定府西關外。1932年,保定河北大學停辦。原醫科和農科分別演變為今天的河北醫科大學和河北農業大學)後,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的老師潘雲超因在《益世報》上發表一系列支持學生運動的署名社論而被捕後,他接任其職務,任京師公立第四中學(今北京市第四中學)國文教師。在該中學,他不僅教授古典文學作品,也傳播西方現代文學思想,著名詩人馮至就是在當時受到這位老師的影響,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基礎。畢奐午先生曾回憶說:“施天侔先生思想解放,一個學生在日記寫‘施天侔渺小’,並把日記給他看,他不僅不生氣,不批評,還送一部《文史通義》給他。”

1919年6月2日,他與王森然等同學去北京聲援五四運動,得到李大釗、鄧中夏的接見,並與之建立了長期聯繫。1920年9月,他又與王森然、閻仲擁等團結進步同學聯名致函省教育廳,強烈抗議直隸高師校方的專橫行為,要求撤換校長馬筱珊,改派開明進步、適應社會發展潮流的新校長,取得成功。1921年初,在高師進步學生的一致要求下,新校長靳瀛旭正式聘請鄧中夏擔任高師的新文化教授。在鄧中夏的影響下,他又與張仲毅、王森然、閻仲擁、王新邦等人組織了“新文化研究會”、“新教育協進會”等進步社團。又曾在保定育德中學任國文教員,公開講解《共產黨宣言》和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

之後,曾任教於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國文系、國立武漢大學哲學系。林濟青當山東大學校長時,施畸在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任系主任。後因地方勢力韓復榘借經費問題的介入和後來抗日戰爭的爆發,離開山大,轉任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當時在廣東坪石)國文系主任。抗戰勝利後,任國立蘭州大學歷史系主任。

建國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在文章學方面,施畸的《中國文體論》是現代集文體研究之大成的著作。全書搜羅豐富,考證周詳,從文體的發生、發展談起,評議介紹了歷代有關文體論的體系和觀點,指點其利鈍得失,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文體的淵源流變,精當地論述了文體論與寫作和教學的關係。施畸認為文章有體,文貴獨創,文體論的研究既可以指引文章之寫作,也可以指導文章之教學;文章寫作既要繼承傳統,又要求異變新,要對文體有不斷反思和改進。他說:“國文教學之最大錯誤,在於不知類。不知類無以言系統。無系統則無以求義例。義例之不求,則所教者為何事;所學者為何事;師生間汲汲研討,惟恐不及者為何事:皆茫茫然無所知矣。”“其改革之道維何?曰惟文體論之講習是以是之。”可見,掌握文體的一般知識,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並使之科學化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文本解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維面。

附:馮至憶施畸

關於施畸對馮至的影響,馮至曾回憶:

1919年9月四中開學前夕,潘雲超先生因為在《益世報》上發表一系列支持學生運動的署名社論,被反動的北洋軍閥政府判處一年徒刑。四中的教席他介紹其學生施天侔接替。施先生給學生講《莊子》,講《莊子》文章那汪洋恣肆的氣勢;同時,他又給學生講外國文學流派,講古典主義、寫實主義(即‘現實主義’)、象徵主義等等。我對外國文學的粗淺了解,是從這時開始的。

他常說寫文章要簡潔,不要拖沓。有一次我寫了一篇作文,力求“簡潔”,自以為一定會得到好評,想不到作文簿發下來後,打開一看,有這樣的評語:“寫得上氣不接下氣,什麼事催得這樣忙。”我一時真是大失所望,再轉過來看一看這篇力求“簡潔”的文章,才漸漸認識到這樣的評語是份所應得的。因此我對施先生更增加信任。中學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往往很大很深遠。因為中學生的可塑性非常強,又開始明事理,他們心目中的老師偶像無形中起著引導作用,第一印象不易消失。

總之,潘、施二位老師給我打下了初步的文學基礎,當時中學裡也設數、理、化、博物等自然科學課程,而我終於走上了文學的道路,不能不說是受了兩位老師的影響。

部分論著目論

《隆化縣誌著述志》(1919年鉛印本)

《中國文詞學研究》(上海出版合作社,1925年)

《中國文體論》(北平立達書局,1933年)

《文學方法論》(原載於《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季刊》)

《科學的文學建設》,《學生雜誌》(上海),第17卷4期(1930年)

《修辭學》,《甲寅(周刊)》,第1卷14期(1925年10月)

《科學》,《甲寅(周刊)》,第1卷15期(1925年)

《頃自》,《甲寅(周刊)》,第1卷16期(1925年10月)

《文章組織論》,《學藝》,上海,第9卷4-5期(1928年12月)

《文章組織論(續)》,《學藝》,第9卷9-10期(1929年10月-1930年7月)

《今本庄子至樂篇之音訓考辯》(原載於《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1957年第3期)

《孔子未嘗學<易>考》(原載於《學術月刊》1961年第8期)

《莊子哲學不是相對主義》(原載於《文匯報》 1961年3月28日)

《〈呂氏春秋〉非雜家及黃老學派之首要作品辨》(署名施天侔)

《哲學之名實辨》(署名施天侔)

《論辨偽》(原載於《河北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國立中山大學師範學院季刊[縮微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