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中民

於中民

於中民,1972年出生,河南人,國家一級剪紙藝術家,廣州民間藝術團剪紙藝術家,廣州剪紙協會資深培訓師。

於中民在重視剪紙造型藝術特徵的同時,更在追求個性化藝術的全面發展,強調“意”與“象”的結合,這就使於中民剪紙彰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承載著生命跡象的鮮活,骨子裡的韻致風姿。

個人簡介

於中民近照
民間剪紙藝人於中民,出生於1972年3月22日,祖籍河南,出生於剪紙世家,姑姑、奶奶和姥姥都是剪紙能手,爺爺是當地很有影響力的木匠,並擅長木雕,可以說是從小就受到了藝術的薰陶,尤其酷剪紙藝術,在包括奶奶在內的民間藝術家影響下6歲即開始接觸並學習剪紙,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磨練,他練就了一手剪紙絕活。1999年南下廣州,至今已經在廣州剪紙界闖出了名堂,並成為廣州民間藝術表演團團長。現任廣州剪紙協會資深培訓師兼副會長;廣州剪紙廠、廣州月榮剪紙藝術社創作總監;嶺南榮派剪紙創始人。

作品介紹

作品特色

獨創新潮剪紙技法
於先生本來就有深厚的剪紙功底,再加上濃厚的興趣,使他的手工剪紙技巧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專門研究了一套新技法,運用新型的技法,能將照片、人像、木雕等任何題材以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新潮剪紙方式,讓於先生在剪紙藝術領域裡闖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他的剪紙藝術融合了南北特色,獨創“榮”派,既有北方的粗獷誇張,也有嶺南的細膩精巧,並運用“剪刻”的技法,使手工品在市場上受到了人們的追捧。例如陳逸飛的《潯陽遺韻》,在他手中成為剪紙後,仍然保留著濃濃的油畫味。還有古典《四大美女圖》,原圖中的美女們被刻畫得細緻無比,無論是她們的神態,還是衣服打扮都是剪得栩栩如生,年輕人看了都愛不釋手。
他將南方剪紙的纖細玲巧與北方剪紙的淳樸狂放之內涵,疏密均勻,淺淺相連,古樸的同時也不乏現代時尚感。看於中民的作品,你最大的感受就是藝術家和畫匠之間天生的不同。於中民看到什麼就能剪出什麼,他能夠根據日常生活的點滴、民俗風情、歷史典故,完全不用人指點,創作出很多巨幅剪紙作品,作品中人物神態生動細緻,眼睛顧盼有神,身段協調自然。
其作品融合了百家之長又獨具風格,偉人、佛像、古典人物、生肖、臉譜、山水人物、吉祥文字圖案及現代人物建築等,將鄉村藝術與都市文化對接,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不再是簡單的鯉魚和福字等圖案,而是人物、花鳥、山水等圖案活靈活現地跳躍在你眼前,可以用“巧奪天工”來形容。還可以進行個性定製,只要你送來一副圖畫或照片,就能根據此圖剪出形神俱似、獨一無二的剪紙圖案。

代表作品

紅樓夢》系列13幅
《四大美女》
《琴棋書畫》
《桃園結義圖》
寓言故事》系列36幅
《快樂童年》系列
《母愛》系列48幅
《天工開物》系列
《生肖》系列48幅
《玉兔嬌姿圖》
《清明上河圖》
《笛聲》
《廣州傳說》
廣州西關雕塑系列等等
其作品《四大美人》《桃園三結義》《紅樓夢》《西廂記》《琴棋書畫》《十二生肖》等作品一度在社會名流之間收藏傳閱,價格不菲。廣東省政府文化部《廣州傳說》將作為贈送外賓的專用禮品。其它系列作品也受到眾多國外客戶的青睞,更有部分作品被達官顯貴們爭向收藏。寓言故事系列的郵票發行工作,也正在與郵政總局洽談中,其中包括:孟母三遷鐵棒磨針鑿壁借光曹沖稱象、王勉學畫、司馬光砸缸等等,都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教育意義。

主要經歷

1、1999年南下廣州。剛來廣州的時候,由於人地生疏,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最後,他只好從事了自己並不喜歡的餐飲工作。在工作期間,於先生並沒有放下手中的剪刀,堅持創作以文化為主題的剪紙藝術。在公司的一次周年活動中,他有幸表演了拿手的剪紙藝術,得到觀眾們的好評,並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2、2000年8月,成立廣州剪紙協會。
3、2002年於中民毅然辭掉了時任經理的工作,開始了專業剪紙的研究。
4、2003年於中民通過展覽引來多家媒體報刊的報導,從此於中民的名字響亮起來。 2006年以來,連續在國內外、港澳等地舉辦個人展覽十多次,受到廣泛好評。
5、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舉行之際,於中民曾創作上海世博會“東方之冠”中國館及吉祥物海寶的剪紙藝術品,廣受讚譽。6、2010年亞運期間,應廣州亞運組委會邀請,在亞運媒體村以剪紙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7、2011年12月,攜手華南農業大學賽扶團隊,為剪紙文化在廣州的傳承探索前進。
8、其他
國內:每年都被許多企業單位邀請出席各種慶祝活動,進行剪紙表演。曾合作過的企業單位:中國銀行滙豐銀行、中國電廣鐵集團、中遠集保利地產、富利地產、頤和集團、亞組委、TCL真功夫康師傅、廣州市政府等。
春節社區剪紙表演
國外:在德國日本進行過剪紙表演。

採訪語錄

1、“我練剪紙十多年了。漫畫、風景、山水,廣州新八景老八景,有圖案就能剪。”
於中民與廣東衛視記者
2、“我們已經在廣州生活了好些年,算是新廣州人了。以剪紙為例,我希望揉合北派的粗獷大氣和南派的精緻秀美。”
3、“剪紙的愛好者有很多,但多數年輕人都急功近利,學得還不精就已嫌棄沒前途,轉行做其它。但也不能怪年輕人,這個行業不穩定,不是常年有活乾,畢竟要生活,耗不起。剪紙是個精細活,需要眼力和精力。”
4、“至於剪紙行業的出路,產業化才是出路,要有量和規模,有規模沒訂單也不行。開發符合市場的產品,儘量控制成本,此外要保證品質,形成產業鏈條,有出路,才有出息。”
5、“我想到一種辦法,教人學民間藝術,以表演維持生活。這就是我的出路,沒有訂單時去表演,維持日常開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