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大米

方正大米

方正大米,指產於黑龍江省方正縣地域境內的大米,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該縣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地理地貌、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先進的栽培技術,造就了方正大米獨特的優良品質,以“秋然”、“綠寶石”等知名品牌為代表的方正大米以其營養安全、品質優良、米粒整齊透明、米飯口感好、香味濃厚等特點,贏得廣泛讚譽,深受市場歡迎。方正大米連續被中國糧食協會評為“放心米”,暢銷30多個省(市),並出口到海外。

基本信息

榮譽認證

1987年—2001年方正大米先後作為黨的十三大、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北京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專用食品。1999年方正縣被國家授予“中國富硒大米之鄉”。2005年3月,方正大米以其獨特的品質和良好的生長環境,順利通過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專家審定,成為了繼遼寧盤錦黑龍江五常之後,全國第三個大米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14年初,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和商評審批准“方正大米”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誌是農產品贏得市場競爭的有力保障,對提升區域形象,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有著重要意義。

生產條件

自然條件

方正縣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開口盆地,不僅為大米種植提供了天然屏障,而且肥沃的土壤以及溪澗山泉的灌溉,更是給大米增加了蛋白質、胺基酸、鈣、鐵、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讓方正縣大米的品質有了更為突出的表現。方正縣水稻進入黃熟期通常在8月29日—9月18日之間,這時的稻田穀粒恰好變黃變硬,黃熟末期收割既保證了品質,又提高了產量。

種植歷史

方正大米方正大米
方正縣作為黑龍江省東北大米主產區之一,在1818年(清嘉慶二十二年)就有農民種植“紅毛稻”。方正縣水田占耕地面積比例、水田人均收入兩項指標,位居黑龍江省第一。據2010年統計,該縣有耕地102萬畝,其中水田85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0%以上。2009年,方正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6605元,其中的70%來源於水稻生產。

生產情況

技術改進

1981年,日本友人藤原長作在方正進行“水稻寒地稀植高產技術”試驗成功,獲得大幅度增產,為東北地區乃至中國水稻生產闖出一條新路。
20世紀90年代,該縣確定了“品種種植優質化、區域化”戰略,闢建了千畝良種試驗、繁育基地,徹底結束方正縣水稻品種“多亂雜”局面,並逐步完善了“有主推、有貯備”水稻品種體系,確保方正大米“主打品種突出、搭配品種合理”。
自2002年起,方正縣承擔了國家綠色水稻良種繁育項目,同時又被列為黑龍江省水稻標準化區域試驗點、良種示範區,建立了完善的種子“引繁供”體系。

基地建設

方正大米種植基地方正大米種植基地
2008年,方正縣被農業部和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准,創建5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水稻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使方正縣成為繼五常市之後哈市第二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水稻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市)”,2009年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方正縣水稻基地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生產規程、統一投入品供應及使用、統一田間管理和統一收穫”的“五統一”生產管理制度。由於基地內採用先進種植技術,加之限定品種、限定時間、限定數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降低了生產成本,50萬畝基地將為農民減少投入500多萬元,增加收入600多萬元。
到2010年,方正綠色水稻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認證有機水稻達到8萬畝,水稻優質品種率達到100%,綠色食品稻米的售價高於普通稻米的20%以上,帶動農民增收1000餘萬元。

產業發展

方正縣致力於水稻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到2010年,已建成規模龍頭企業20多家,訂單面積達二三十萬畝。其中,“綠寶石”、“秋然”等龍頭企業,已開發出有機大米,帶動全縣稻農種植有機水稻8萬多畝,農戶每畝有機水稻可比綠色水稻增收500元以上。
2009年末,方正縣引進“東方集團”,成立“東方集團(方正)糧油食品有限公司”。東方集團投資2.5億元建設稻米加工園區,東方集團稻米基地規劃區涉及6個鄉(鎮),21個村的農戶與東方集團簽訂水稻種植收購契約,訂單面積10萬畝,東方集團以平均每斤高於市價0.08元的價格收購訂單水稻。
2010年,中國食品工業“百強”企業“五芳齋”集團,訂購1萬噸“方正大米”生產粽子,並決定引進日本技術,在方正生產“保鮮米”,項目預計投資1.2億元,一期投入5000萬元,年加工稻米5萬噸 。

產地保護

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了對方正大米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批准自2005年4月6日起對方正大米實施原產地域保護公告2005年第50號。

地域保護範圍

方正大米原產地域範圍以黑龍江省方正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方正大米原產地域保護範圍的函》(方政呈[2004]20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黑龍江省方正縣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稻穀品種。墾稻10號、綏粳4號等適生品種。
(二)栽培技術。
1、土壤:以草甸土、草甸化白漿土及黑壤土為主。有機質含量≤2%,PH值為6.1至6.6。
2、育秧:4月上旬育秧,全面採用大中棚缽體盤育苗枝技術,套用有機壯秧劑配製營養土,控水、控溫。
3、插秧:5月上中旬插秧。普遍採用超稀植栽培技術,插秧規格:30cm?20cm/株。
4、田間管理:除扶苗、施肥、用藥等建立3至5cm淺水層外,採用淺濕乾灌溉法;採用人工、物理、生物等方法進行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大面積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5、收穫和貯存:九月末至十月初,水稻黃熟末期適時收割。原地自然晾曬或機械烘乾,按品種分貯。
(三)工藝流程。
原糧稻穀→組合清糧(風選、選石、鐵選)→二次選石→磁選→礱穀→谷糙分離→第一次碾白→第二次碾白→白米分級→色選→拋光→計量→檢驗→包裝→入庫。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徵:清白、有光澤,米質半透明,米味清香,蒸煮時散發濃郁的飯香味,口感綿軟略粘香甜,適口性強,涼後不回生。
2、理化指標:保質期為6個月,堊白粒率≤9%,堊白度≤3%,膠稠度≥70mm,雜質總量≤0.25%。

專用標誌使用

在方正大米原產地域範圍內的生產者,如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方正大米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後,方可使用方正大米“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