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孔圜錢

方孔圜錢

方孔圜錢中間開成方空,又稱孔方兄,是古代的銅錢,是一種輔幣,一千個為一貫。

基本信息

簡介

方孔圜錢方孔圜錢

方孔圜錢謂之孔方兄。晉魯褒《錢神論》:"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又"見我家兄,莫不驚視"(《晉書.魯褒傳》)。它是古代的銅錢,是一種輔幣,一千個為一貫。在鑄造時為了方便細加工,常將銅錢穿在一根棒上,為了在加工銅錢時銅錢不亂轉,所以將銅錢當中開成方孔.後來人們也稱方孔圜錢為孔方兄.

在秦代貨幣中,有一種與秦半兩特徵相似的方孔圜錢,面文為篆書“長安”,其格局奇特,有別於“半兩”,“長安”二字分布在方孔之右下,文字筆畫高低不一,錢徑2.1—2.3厘米,重1.8—2.1克,傳世甚罕。曾有人說此錢為漢代之厭勝錢,其為長久平安之意,漢代確有長相思、長毋相忘、長宜子孫等之類的厭勝錢,但其文字、製作均與長安錢有異,故多數學者認為此錢“長安”字有大篆文氣息,形與半兩同,應為秦代物,是秦始皇之弟長安君所鑄。

有關論述

孔方兄

有人講,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是文字的出現。而我則認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最重要的標誌是貨幣的出現。而且我相信,貨幣的出現比文字的出現更重要。這個看法是從身邊的一些體會中得到的。今天的中國人,尤其是建國後出生的人,受到教育的現象非常普遍。今天即便是上年紀的爺爺奶奶,不識字的好像也不多……不過,即便是不識幾個字的老年人,使用起錢來好像也沒有什麼障礙。可見,不識字沒有關係,不認錢可是寸步難行……
貨幣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介質,但在我們中國,普遍的認識是,最早的貨幣是貝殼。比如“貨”一字,上化下貝。而且現存有很多文物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其實最早的貨幣是什麼介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的出現,表明了易物交換的經濟行為逐漸廢棄,其社會因素就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進步,人們手裡有了足夠多可以成為商品的物什。貨幣的大範圍使用,表明人類群體已基本上能滿足自身原始生存的需要。而這一點,正是產生文明必須具備的物質基礎。所以,我個人認為貨幣的出現和大範圍使用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最重要標誌。
在本文,我著重討論一下“孔方兄”!因為就近老有人文謅謅的將鈔票講成孔方兄。那么孔方兄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孔方兄可與孔聖人是陌路人,呵呵,兩個人沒有關係。而是因為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王朝中,中國人一直使用一種外圓內方的銅幣,(為什麼用銅呢?因早期銅易於開採和融鑄,後來,也發現鐵沒有銅耐腐蝕。)由於銅錢中間為一方孔,而錢字有“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是為“孔方兄”也……
孔方兄為什麼長成這個樣子呢?很多人包括很多專家學者都將其的淵源和中國古老的天圓地方說相聯繫,因為春秋戰國時“天圓地方”的學說盛行一時。見於《大戴禮記》、《莊子》、《周髀算經》等著作。這裡所言“天”、“地”不能簡單理解自然的天地,《大戴禮記》講:如果天是圓,地是方,那么地的四角如何與天相合呢?真正的解釋是“天道圓,地道方,聖人法之,所以立上下”(《呂氏春秋》)。天道圓,精氣上下運行就“圜周複雜,無所稽留”;地道方,“萬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
不過,我個人更傾向於另外一種解釋方法,因為戰國時期中國有好幾個國家,東方的齊燕用刀幣;三晉用鏟形幣;楚用蟻鼻錢,只有秦用半兩。而且從一些文物中我們可以發現,最初的秦錢也不是外圓內方的,而是外圓內圓的方式,只不過後來才變成外圓內方的模樣,及至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也只不過是將秦用的老錢推向全國而已,從上述事實可以看出用天圓地方說來解釋“孔方兄”的模樣由來是存在很大的漏洞的。所以,很多專家認為其外形的來源原因有兩個:第一,方孔便於錢上文字的定位,兩字的錢文安排在方孔的左右。
第二,錢鑄成後還要作一定的加工(如銼邊),方孔用方形細木棍插入,可以使錢固定不動,便於操作。因我本人在機械廠里乾過挫磨的活兒,更傾向於這種認知,畢竟在先秦時期,青銅器物為主要金屬器皿,且一器一范,稍有點有文物知識的人就知道,是不可能有兩個一模一樣的青銅古物的……而大批量錢幣的鑄造,必須要有一定的方法,再聯想到出土的秦時箭簇大小相同,整齊劃一,可見秦錢的製作一定也是遵循規範化、流水線式作業的方式。
“孔方兄”從誕生至消亡,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時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一部貨幣史,凝聚了中國數千年來歷史文化上的變遷,凡盛世,孔方兄厚而精緻,凡末代王朝或國運不長、臨時政權之時,又薄而粗製濫造。在貨幣博物館里,歷臨覽孔方兄諸多變身,就如看到整個華夏文明史的滄桑與巨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