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人士

方外人士

僧人、道士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紅塵中”的境界,自稱是方外人士。在《管子》、《詩經》等書中,方外是則指區域之外、中國之外,即夷狄之地。而後,方外一詞的意思有所轉變。《莊子》中有言“彼遊方之外者也”,此處的“方外”就是指浮世之外,或超越世俗的世界。

含義由來

“方外”,猶言世外。“方”,就是“道”的意思,也指世俗秩序或邦國律法。平常百姓皆在世俗秩序及邦國律法約束之內,故都是方內之人。而在此世俗價值體系規範之外者,就是方外之人。方內、方外的劃分,是以儒家價值標準區分的。儒家認為:除了儒家之外的思想,均可叫做方外之學。佛教乃外國、夷狄之教,故稱佛教為方外之教,又稱僧侶為方外之侶。但依佛教、道教思想理念而言,僧侶、道士都是出家人,擯棄了世人固守的道德規範,不能用世俗的規律加以約束,因此都可稱作方外人士或塵外之士。後世便以方外人士指代舍世之人,專指 佛教徒道教徒之出家者而言。

在梵語中,梵語trayo dha^tavah! ,巴利語tisso dha^tuyo。是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階級;系迷於生死輪迴等生存界(即有)之分類,故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一)欲界(梵ka^ma -dha^tu ),即具有淫慾、情慾、色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二)色界(梵ru^pa -dha^tu ),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三)無色界(梵a^ru^pya -dha^tu ),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稱呼由來

出家的女僧人俗稱尼姑,這個稱呼是怎樣來的?

方外人士中的僧侶道人各有不同的稱呼,其中女性僧人稱為尼姑。乍一看,這個稱呼與被稱作和尚的男性僧人似乎關係不大,其實,兩者是有關聯的。

出家的男僧人最早稱作 比丘,女性僧人則稱為 比丘尼。比丘是印度梵語的音譯,原語有破煩惱者之意,意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也是梵語的音譯,又作苾芻尼、芻尼等,意為乞士女、除女,又稱沙門尼、尼,皆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尼所受具足戒要比和尚多,有三百四十八戒,通常舉其大數,號稱五百戒。據說,最早的比丘尼就是釋迦牟尼的姨媽。尼姑的說法就來源於比丘尼,尼即比丘尼的簡稱,而姑則是古代對於女子的泛稱,比如女道士也被稱為道姑。所以,尼姑就成為古代對於出家修行的女僧人的稱呼,號作女和尚。

與尼姑相近的稱呼還有姑子,如《紅樓夢》中的鴛鴦不願意嫁給賈赦,就宣言要出家作姑子去。此處的姑子就是指尼姑,這是對比丘尼的又一種稱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