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口東街

北京街道名,位於西城區東北部,因明代浣衣局位於該街,而得名漿絳房,到清末,又稱蔣養房。1965年定今名。

新街口東街
位於西城區東北部。東起德勝門內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明代稱漿絳房,因浣衣局得名。
浣衣局是明內廷二十四衙門之一,是為內廷清洗衣物的機關。劉若愚《明宮史》謂:“浣 衣局在德勝門迤西,俗稱漿家房。”漿家房,《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作漿絳房。絳,《宛署雜記》作糨。舊時洗衣,不僅要洗,而且要漿,在漿水裡過一遍,使之挺括平整。漿的原料是一種澱粉,用水稀釋後類於糨。故漿絳房又稱漿糨房。到清末,又稱蔣養房。1965年定今名。以其位於新街口之東。
新街口東街,多小店鋪,有積水潭醫院。浣衣局址則不可考。此處不僅在明時為內廷清洗衣物,而且是安置老宮人“及有罪退廢者”。明天啟七年(1627)十一月,熹宗的保姆客氏被“笞死於此”。關於客氏,與她有關的遺址,在北京舊時還有一處,張次溪《燕京訪古錄》云:“西單牌樓南,高底胡同內井台之東壁,鑲漢白玉石一。上有婦女紀底印跡二。長五寸。其旁復鑲有楠木紀底二。長亦五寸。傍刻奉聖夫人客氏底樣九字。按此處乃明時御用木底局之遺址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