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手段

新聞手段最早由毛澤東提出,他在為《人民日報》撰寫、發表於1957年6月14日的編輯部文章《文匯報在一個時期內的資產階級方向》中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報紙是社會主義經濟即在公有制基礎上的計畫經濟通過新聞手段的反映,和資本主義國家報紙是無政府狀態的和集團競爭的經濟通過新聞手段的反映不相同。新聞機構發布的新聞,往往表現為對事實的客觀的報導,實際上,在對事實的選擇和對事實的報導中,常常巧妙地滲透著新聞發布者的思想和觀點,體現著一定的立場和政治傾向。

新聞形式的總稱

訊息、通訊、評論、新聞圖片、編排和傳播形式的總稱。新聞機構用以報導和評論事實、宣傳一定的思想觀點和方針政策的重要形式,其核心是報導事實,用事實“說話”。它所表達的,常常是—種無形的意見。新聞機構發布的新聞,往往表現為對事實的客觀的報導,實際上,在對事實的選擇和對事實的報導中,常常巧妙地滲透著新聞發布者的思想和觀點,體現著一定的立場和政治傾向。它能夠使客群在獲知事實的信息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報導者的觀點和意見,因而具有特殊的浴移默化的力量。新聞手段最早由毛澤東提出,他在為《人民日報》撰寫、發表於1957年6月14日的編輯部文章《文匯報在一個時期內的資產階級方向》中指出:“……在社會主義國家,報紙是社會主義經濟即在公有制基礎上的計畫經濟通過新聞手段的反映,和資本主義國家報紙是無政府狀態的和集團競爭的經濟通過新聞手段的反映不相同。”

“用事實說話”的同義詞

指通過對事實的客觀報導表達報導者的立場觀點的一種方法。它是新聞事業的階級性和新聞傾向性的特殊表現形式,主要通過對新聞事實的取或舍、槍或厭、詳或略,甚至真或假表現出來。同時,也表現為對新聞事實的評論,即贊成或反對、提倡或貶斥、肯定或否定等。

特指編排手段

通過對新聞的置放版次、版位與處理的強勢或談化(標題的大小、字號字型的選擇,空白的多少,是否套紅、配發評論、照片等),在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中對新聞編排在檔次不同的節目群中的位次,表明新聞發布者對該新聞事實的不同評價,從而顯現不同的立場和傾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