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前身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締造,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王首道、郭鵬、王恩茂等指揮過的一支戰功卓著的英雄部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被稱為中國工農紅軍湘東南獨立第一師、紅八軍、紅六軍團;抗日戰爭開始後,改稱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南下支隊、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中原軍區二縱隊三五九旅;解放戰爭時期,三五九旅隸屬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建制,1949年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五師。1949年11月,步兵第五師在王震、徐國賢的率領下進駐新疆阿克蘇、和田17個地縣防區。1953年6月,步兵第五師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1954年10月,農一師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制。

概述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一師(以下簡稱農一師)墾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境內。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瑪乾沙漠邊緣,東臨沙雅縣,西抵柯坪縣,傍依阿克蘇河、塔里木河、台蘭河、多浪河水系。地理坐標東經79°22'33"~81°53'45",北緯40°20'~41°47'18"。地跨阿克蘇地區五縣一市(溫宿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沙雅縣阿克蘇市)。東西相距281公里,南北相距180公里。
農一師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部隊。其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第六軍團,抗日戰爭時期為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解放戰爭時期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二軍第五師,1949年進駐阿克蘇 等地,1953年改編為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農一師劃歸兵團轄制。"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就是農一師光輝的歷史寫照。四十多年來,農一師三代軍墾戰士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戰風沙,斗酷暑,在塔里木河兩岸的亘古荒原上,用辛勤的汗水開發建設出萬頃良田,把荒漠變成綠洲,換來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累累碩果。如今農一師已成為一個農林牧漁業並舉,工農商學兵科教文衛一體,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農一師總人口27.55萬人。全師建制屬派出機構的副師級和團級管理局各一個;有團級單位48個,其中農牧團場16個,獨立核算工交建商企業18個,科教文衛事業單位17個,有獨立營級企業事業單位13個。全師年末從業人數11.38萬人。

現狀

近幾年,全師農業播種面積124.79千公頃,其中棉花總產18.05萬噸,糧食總產16.30萬噸,工業以農產品加工、建材和棉紡為主。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在24.1億元以上,其中第一產業11.48億多元,第二產業5.72億多元,第三產業6.89億多元,牲畜存欄頭數為38.02萬頭(只),水果產量為4.45萬噸,職均收入9582元左右。
農一師所處地域光熱資源豐富,氣候乾燥少雨,無霜期長,病蟲害相對較輕,具有發展中、早熟棉花生產的特有生態條件。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糧食完全自給有餘,糧棉爭地矛盾較小。具備大、中型調節水庫和水利灌溉配套樞紐工程,屬典型的灌溉綠洲農業。農業是農一師的優勢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60%,農業中種植業的主導產品棉花是農一師的主要經濟支柱。自"八五"以來,已建成優質出口長絨棉和細絨棉基地120萬畝以上,年總產棉花280萬擔,占全兵團總量的四分之一,占全疆總量的十分之一,位居兵團第二,被列為國家長絨棉出口基地,農一師棉花生產在整個兵團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墾區現有長絨棉育種中心、國家級棉花原種場,兩個原種擴繁基地,二套種子統一加工生產線,三個墾區病蟲中心測報站,三個土壤中心化驗室,並建立了雷達監測、無線電短波通訊和高炮、火箭為主的人工影響天氣防災減災體系。
機械化裝備水平相對較高,人均管理面積大,除摘棉、打頂、定苗等作業外,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棉花種子產業化體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堅持育、繁、加、推統一供種;技術依託於塔里木農墾大學(農業部屬院校)、中棉所、新疆長絨棉育種中心(農科所)和國家級棉花原種場(阿拉爾良繁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並具有兩套進口國產化棉種加工生產線,原種生產基地和擴繁基地。籽棉加工清理設備水平不斷提高,已形成團場工業的主體;銷售及生產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農資集團、棉花集團、物資集團運轉效率不斷提高。
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大好機遇,農一師充分發揮黨政軍企合一特殊組織的優勢,堅持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相結合,堅持從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化基礎,突出重點,積極實施結構最佳化,外向帶動,科教興師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扎紮實實搞好西部大開發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