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共2冊英漢對照)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英漢對照)《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英漢對照)》正文前的“導論”是韋伯為他整個系列研究所寫的。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最初分兩次發表於1904年和1905年;韋伯去世前對其進行了重要的修訂,於1920年匯集成書。該書正文前的“導論”是韋伯為他整個系列研究所寫的。在“導論”中韋伯簡明扼要地說明了他的研究目的和基本著眼點,而且韋伯還以謙虛的態度著重提醒讀者不要過分誇大他所做研究的價值,他反覆強調,他所有這些研究都只是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去進行觀察的結果,這種角度絕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排他性的,所以這些研究的結果也就不是絕對的,而是有限制的。

韋伯這部著作的“注釋”部分篇幅很長,其重要性不亞於正文,有些注釋長達幾千家,本書的英譯者帕森斯也為本書加入了一些注釋,在此次翻譯過程中,譯者在尊重魘著的基礎上對原書的注釋進行了調整和刪節,以方便讀者閱讀和參考。

作者簡介

馬克斯·韋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哲學家和歷史學家。社會行動理論的首倡者,20世紀偉大的社會學大師。馬克斯.韋伯生於德國埃爾富特,早年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攻讀法律,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在柏林任見習律師,後進入弗萊堡大學、海德堡大學、慕尼黑大學任教。後來與W桑巴特等人共同發起創辦《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文庫》雜誌。與F·滕尼斯、G.齊美爾等人發起成立德國社會學會。並曾參與魏瑪憲法的制定工作。韋伯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政治淪文集》、《經濟與社會》、《科學論文集》、《社會學和社會政策論文集》等。韋伯的知識範圍非常廣泛,學術研究的視野也極為寬闊,從經濟、政治、法律、宗教、音樂等社會生活領域到社會科學方法論都有非常重要的成果,他也因此成為享譽世界的著名思想家。

目錄

作者導言

(一)

第一部分問題

第一章宗教關係與社會分層

第二章資本主義精神

第三章路德的“天職”觀(研究任務)

……

書摘

一般人都知道路德宗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指責由加爾文宗及其他教派倡

導的一系列的思想,認為加爾文宗等教義越來越清楚地表明,它們已經回復

到憑藉事行而非靠單純信仰得到拯救的天主教的老路上去了。雖然加爾文宗

對路德宗把他們與天主教的教義立場混為一談的做法進行了有力的反駁,但

如果僅指這一教義對信奉加爾文教的普通歸正教會信徒日常生活的實際影響

的結果而言,路德宗的這一指責也並非全無道理。因為還沒有哪個教派能像

加爾文宗這樣,不惜以一種極端的形式,引導其信徒重視對道德行為的評價

了。但要想知道加爾文宗這一類靠事行得救的思想,對實際生活的影響有多

么重要的意義,我們只有在了解如下知識之後才能做到。正是這一點構成了

加爾文教派獨特的教義特徵,而且也造成了它和中世紀一個普通基督徒日常

生活的顯著差異。這種差異可作如下概括,中世紀時,一般天主教俗眾的生

活倫理就是“過一天算一天”,首先他會盡職盡責地完成傳統義務,但是在

超過這個最低要求的範圍之外,他從來不覺得他的善行有形成一個,還說不

上是理性化,但起碼應該是有體系的生活的必要,而只是一連串的個別行為

。偶爾有需要時,他可以用這些善行來贖償某些罪過,以增加獲得拯救的幾

率,或者說充當臨終時的一種保險費。當然天主教的倫理設定也是有它自身

的意圖,其倫理意圖主要表現在對個別行為的具體動機的價值判斷上,個別

的善行或惡行好像都會一一登錄在上帝的功過簿上,由上帝據此來決定他現

世和永恆的命運。天主教會非常清醒地認識到,人並不是一個可以絕對清晰

界定的統一體,不可能簡單地用非此即彼的方法來加以判斷,而且人的道德

生活往往受著相互衝突的動機的支配,所以他的行為經常是互相矛盾的。當

然,作為一種理想狀況,天主教會也要求信徒在生活原則上有一種改變,但

是它最重要的權利和教育手段之一——聖事中的告解制度,又削弱了天主教

對一般信徒提出的改變生活原則的要求,告解制度的功能又是和天主教的特

質中最深的根源聯繫在一起的。

世界的理性化,以及對法術等神秘主義作為靈魂救贖方法的摒棄方面,

天主教信徒從來沒有像清教信徒(以及它們之前的猶太教徒)那樣做得乾脆徹

底。對天主教信徒而言,教會的告解制度就是對他不完善行為的一種事後的

補救,教士就是完成罪過與功德之間抵償、變換奇蹟的魔術師。他手裡拿著

通往永生的鑰匙,一個人在悲傷和痛悔時可以向他請求幫助,他給信徒帶來

了贖罪的機會、蒙恩的希望和罪惡得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