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多動主義

某些格子間小白領在結束一整天的腦力勞動後,馬上換個身份做起了“不賺錢”的兼職,或是去咖啡店端盤子,或是召集同事拍DV,一刻都不得空閒……好似得了“多動症”,這便是“新多動主義”。生活中無論是“新懶惰主義”還是“新多動主義”,歸根到底都是在平淡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崇拜”。

特點簡介

“新多動”群體:高職位,高壓力,高密度生活。
“新多動”行為準則:多動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愉悅。
“新忙人”屬相:蜜蜂
“新忙人”宗旨:職場不是全部,樂趣要自己尋找。

新懶惰主義與新多動主義看似背道而馳,本質上卻是同一種精神驅動:快樂崇拜。懶人的各種偷懶主旨無非是想盡辦法節約時間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同時在偷懶的過程中享受到創意的樂趣。而忙人則在連軸轉的生活中忘卻職場壓力,體會到生活最本真的快樂。說到底,懶人懶而有品,忙人忙而有趣,懶人不“拜物”,忙人不“拜金”,大家統統都———“拜快樂”。

忙人忙事

上班職員下班導演

西蒙(某通訊公司職員),集合整個部門同事之力,拍了一部恐怖電影《巫毒》,開啟白領製作獨立電影的先河。上海仁濟醫院的卞醫生拍攝表現醫患矛盾的DV電影白領日誌》,成為媒體關注焦點。《三聯生活周刊》主筆王小峰自編自導的DV短片《十面埋婦》

事實上,白領業餘時間拿起DV當導演已經成為一種潮流,西蒙就是其中一員。西蒙原先是個碟片發燒友,一下班就窩在家裡看碟,但是自從成為業餘導演後,他的日程變得異常忙碌。下班不回家,打一圈電話把客串演員的同事、朋友、同學都召集到辦公室,分發自己連夜趕寫的分鏡頭本。由於大家都是第一次拍電影,NG多如牛毛。西蒙雖然是個好脾氣的項目經理,但是作為導演,卻常常因為NG而急火攻心發脾氣。晚上10點一過,各位演員集體閃人,只剩導演西蒙窩在辦公室補寫場記和第二天的分鏡頭本。

雖然西蒙就此喪失了休息時間,還多出許多額外花費,但是他覺得很值得,一方面與朋友們在一起精誠合作,好像回到了大學時代;另一方面看著一部電影在自己手中漸漸成型,要比直接看碟片爽得多。

白天行政主管夜晚咖啡店服務生

PETER(行政主管)

PETER是一家私企的行政主管,作為中層幹部,最容易成為“夾心餅乾”。忙的時候,他像一個巨大的電源插座,要同時對付五六個部門的幾十號人;稍有差錯,老闆、部下的責備會劈頭蓋臉地壓過來,PETER既壓抑又委屈。

最近,PETER的同學開了家咖啡店,本來是叫他捧場喝喝咖啡,PETER卻愛上了那裡悠閒的環境,向朋友提出每天晚上過來端盤子,薪酬就和KFC服務生一樣,6塊錢一個小時,一晚上賺的錢正好喝杯咖啡。同學大跌眼鏡,但最終拗不過PETER,還是請了這位“高級雇員”。

每天晚上,PETER下了班便直奔咖啡店,脫下拘謹的襯衫西裝,換上淺棕色店服,在輕柔的背景音樂中來回穿梭。說來也怪,這個時候,老闆的責備、工作的不快,全拋九霄雲外了,只是單純地為自己在做一份工作而快樂。客人不多的時候,PETER會和其他幾個店員小弟、小妹聊聊生活談談天,不用考慮職場上的爾虞我詐,與人交往成了一件簡單的事。PETER說,打三小時工讓自己換來神清氣爽,是花錢也買不來的。

雙語解讀

Neo-hyperactivity新多動主義xīnduōdòngzhǔyì

White-collarworkerswhotakepart-timejobsinadditiontotheirregular9-5jobs.Havinglesstimetorestmakesthemappeartohyperactive.Theydoitforaspiritualmotivationandinthepursuitofhappiness.

(互動百科與《環球時報》英文版聯合推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