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角舞

斗角舞

“斗角舞”:又叫“鬥牛舞”,相傳遠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鬥牛“吃牯髒”祭祖的場面,既熱鬧又隆重。“斗角舞”是表現兩條牛斗角的民間舞蹈,流傳於貴州都柳江上游三都一帶水族居住區。牛是農民不會說話的忠實朋友,過去,牛是農耕勞動的重要生產工具。因此,千古以來,農耕民族都喜愛牛,並通過各種藝術形式歌頌牛,表達愛牛的心情,寄託人們對農業豐收的祈願。一些民族還有與牛有關的風俗和節日。中國民間舞蹈中,漢族有“水牛舞”“牛燈”,壯族有“春牛舞”,侗族有“逗春牛”,白族有“耍牛舞”。

斗角舞

又叫“鬥牛舞”,相傳遠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鬥牛“吃牯髒”祭祖的場面,既熱鬧又隆重。水族因為窮,沒有水牛,於是用竹篾編成斗笠,用木頭削成水牛角的樣子,安在斗笠頂端兩側,做成牛頭,兩人各拿一個,模仿牛相鬥的架式,跳起了“斗角舞”。

介紹

五支莽筒伴奏。吹蘆笙者邊奏邊舞。由最小的一把蘆笙領舞。舞蹈的唯一道具是竹篾製作的“牛頭”,前部拴上雞毛裙,後部披彩色綢布。兩個拿“牛頭”道具的舞者半蹲著身子,隨著蘆笙的曲調聲鏇轉起舞,另有五個男扮女的“姑娘”,頭上戴著用三根白雞毛、一根野雞毛和竹篾編成的帽子,腰裡拴著有白雞毛的花裙子伴舞。舞蹈動作幅度大,顯示了水族人民粗獷奔放的性格。1983年在中美洲演出中受到外國觀眾的好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