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亞馬遜鸚鵡

斑點亞馬遜鸚鵡

斑點亞馬遜鸚鵡(學名:Amazona farinosa)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外表帥氣。羽毛大部分是綠色。眼睛虹膜黑色。頭冠、眼喙之間和大腿處分布有黃色。在翅膀的轉折處有少許紅色點綴,羽毛邊緣呈黃綠色。翅膀的飛羽和翼角都泛紫光藍色。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委內瑞拉等國。

基本信息

斑點亞馬遜鸚鵡:(又名:美麗亞馬遜鸚鵡)
拉丁文名稱: Amazona farinosa
英文名稱:Mealy Amazon

斑點亞馬遜鸚鵡斑點亞馬遜鸚鵡

身長:38厘米(15吋),翼長220-252毫米(8.5至10吋), 為身型最大的亞馬遜鸚鵡,平均540-700g。
概述:棲息地一般在熱帶雨林、海拔1,500米的山區森林、有灌木或樹木的半開闊叢林等;喜歡聚居於森林邊緣。非繁殖期間會一雙一對或多至20隻一群聚居;常見於清晨及黃昏時份往返棲息地;有時會與橙翅亞馬遜鸚鵡(Amazona amazonica)、黃頭亞馬遜鸚鵡 (Amazona o. nattereri)、黃頸亞馬遜鸚鵡(Amazona o. ochrocephala)或紅眼先亞馬遜鸚鵡(Amazona autumnalis)一起群居。在聚居的樹上或會有超過數百隻聚集。進食時保持安靜,約早上七時便見它們在覓食,進食時間比起其他品種的鸚鵡為早。它們會定時聚集於河流邊緣以進食礦物泥及於淺水處沐浴。喜歡嘈吵地穿梭於樹林間,由於保護色的關係,在樹上難以察覺。會在同一地區內遷移;飛得極高,飛行時張開雙翼快速拍動,其叫聲頻率高,與鐘聲相似。
野外飲食 水果(特別喜愛無花果)、醬果、花卉、樹頂的嫩芽;可能每天進食礦物泥土。
在南美洲繁殖季節由十一月至二月;在中美洲則由四月至六月;喜在樹洞或棕櫚枯樹內築巢;大部份鳥巢離地面約二十米至廿五米;但也有發現離地面六十厘米至三米的例子。所有觀察的鳥巢都有三隻雛鳥。
飼養需知

斑點亞馬遜鸚鵡通常非常嘈吵,特別在早上及黃昏時分。可以很快習慣新鳥主。體質犟壯;破壞性犟,喜歡啃咬物件,因此需要新鮮樹枝供啃咬,喜歡沐浴或噴霧方式的沐浴、興奮時會豎起頸背部份羽毛,只在繁殖期以外才可與其他品種的亞馬遜鸚鵡和平共處。
特別注意事項,這是一種叫聲最大的亞馬遜鸚鵡之一, 居於高密度住宅人士應加以留意。其語言能力在亞馬遜鸚鵡之中不算太高,但會因鳥而異。居住金屬鳥籠,最低氣溫至少要有攝氏五度。主食是混合種子、發芽向日葵種子、少量花生、各種水果及蔬槊(特別是半成熟的玉米)、野玫瑰果、綠色可食用植物、定期補充礦物質。
繁殖:
繁殖並不算困難。繁殖期通常始於四月,繁殖期內特別有攻擊性及嘈吵。平均每窩下2-3夥鳥蛋,通常每隔三天下一隻。孵化期約24至25日,幼鳥60至65天羽毛長成。在這段期間雄性對飼養者極為敏感。幼鳥至少要跟隨父母生活20個星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