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袋貂

斑袋貂

斑袋貂又名短尾斑袋貂,是分布在澳大利亞及紐幾內亞的一種有袋類。斑袋貂約有家貓的大小,重1.5-6公斤,長35-65厘米,尾巴長32-60厘米。它們的頭很圓,耳朵細小及隱藏,毛皮很厚,尾巴可以幫助攀樹。它們的眼睛呈黃色及橙色至紅色。四肢強壯及有五趾,除了第一趾外,所有趾都有彎曲的爪。後腳的第二及第三趾關節的皮膚融合,但爪則分開,這些細小的爪可以用來清潔自己。當地人常將它們作為寵物,並將其稱為卡斯卡斯(Cuscus),而它的皮毛也常會被當地部落人們用於傳統服飾的製作之中。同時該動物的(尾)毛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被當地部落廣泛用於祭祀或舉行儀式時使用,尤其為當地食人部落所青睞,其(尾)毛為其舉行儀式時必用道具。

基本信息

簡介

斑袋貂斑袋貂

斑袋貂(Spilocuscus maculatus),又名短尾斑袋貂,是分布在澳大利亞及紐幾內亞的一種有袋類。

特徵

斑袋貂約有家的大小,重1.5-6公斤,長35-65厘米,尾巴長32-60厘米。它們的很圓,耳朵細小及隱藏,毛很厚,尾巴可以幫助攀樹。它們的眼睛呈黃色及橙色至紅色。四肢強壯及有五趾,除了第一趾外,所有趾都有彎曲的。後腳的第二及第三趾關節的皮膚融合,但爪則分開,這些細小的爪可以用來清潔自己。前腳的第一及第二趾與其他三趾相對,可以幫助它攀樹時抓住樹枝。腳掌無毛及有紋,也可以幫助它抓住樹枝及食物。後腳的第一趾沒有爪及相對的。
斑袋貂的毛皮很厚,會隨著年齡、性別及分布地而有不同的顏色。雄袋貂一般都是灰色或褐色,背上有點,腹部白色。雌袋貂一般都是白色或灰色,沒有斑點。不過一些雄袋貂及雌袋貂是完全白色的。幼袋貂在1歲達至性成熟前會有一系列的顏色轉變。毛色有紅色、白色、淺黃色、褐色、淺灰色及黑色。它們背部沒有斑汶。
斑袋貂的長尾巴很獨特。尾巴近身體的部份有毛,而尖端內側則有鱗片

行為

斑袋貂斑袋貂

斑袋貂一般很害羞,所以在北澳大利亞很少見到。它夜行,晚上獵捕食物,白天在樹上自建的平台上睡覺。有時它們也會在樹洞,樹根下後岩石灘中休息。
它獨來獨往。碰到其他同類時,尤其是兩個雄性,經常會起衝突。

交配

斑袋貂全年也會交配,有多個伴侶,且會在樹上示愛。妊娠期約13日,幼袋貂會待在母親袋裡6-7個月。雌袋貂的育幼袋內有4個乳頭,每胎最多可產3隻幼袋貂。每隻幼袋貂出生時輕於1克。它們的壽命可達11歲,約於1歲就達至性成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