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詩研究

文選詩研究

本書為文選所選詩歌研究的學術專著。作者以詩歌體裁為中心,研究文選詩歌的文獻價值和題材分類的編纂體例,從編者的分類及作品的選錄入手,探索中國古代詩學中類型學意識的起源和形成,所提出的結論都可以成為今後詩史研究、文學研究和作家批評的參照系。

基本信息

目錄
導論 《文選》與“選詩”研究……………………………………(1)
一、《文選》的誕生………………………………………………(2)
二、“文選學”的誕生與發展…………………………………(3)
三、“選詩”是專門研究對象…………………………………(5)
四、研治“文選學”的途徑……………………………………(7)
五、本書的研究對象與途徑……………………………………(9)
第一章 補亡類………………………………………………………(12)
一、“有其義而亡其辭”的笙詩……………………………(13)
二、束皙《補亡詩》六首………………………………………(17)
三、與《詩經》作品的差異……………………………………(19)
四、又一首“補亡詩”…………………………………………(20)
五、“補亡詩”的文化背景………………………………………(21)
六、“補亡”的另兩方面意義……………………………………(22)
第二章 述德類………………………………………………………(24)
一、謝靈運《述祖德》二首……………………………………(25)
二、何謂“述祖德”與“述德”…………………………………(27)
三、“述祖德”溯源……………………………………………(28)
四、其他述祖上事跡之作………………………………………(29)
五、與《文選》詩郊廟類的區別………………………………(33)
第三章 勸勵類………………………………………………………(36)
一、“勸勵”之含義……………………………………………(37)
二、勸勵類的詩作………………………………………………(38)
三、中古其他“勸勵”之作………………………………………(41)
四、勸勵類的變例………………………………………………(43)
五、“勸勵”詩作溯源…………………………………………(45)
第四章 獻詩類………………………………………………………(47)
一、“獻詩”之義………………………………………………(48)
二、獻詩類作品分析……………………………………………(49)
三、與其他“應沼”之作的區別…………………………………(52)
四、薛瑩《獻詩》………………………………………………(53)
五、“獻”的三種類型及溯源……………………………………(54)
第五章 公宴類………………………………………………………(56)
一、何謂“公宴”…………………………………………………(57)
二、建安時期的“公宴”詩作…………………………………(58)
三、西晉時期的“公宴”詩作……………………………………(63)
四、東晉末宋齊梁時期的“公宴”詩作………………………(65)
五、中古“公宴”詩作的演化軌跡及特點………………………(69)
六、公宴詩溯源…………………………………………………(74)
第六章 祖餞類………………………………………………………(77)
一、祖餞詩的含義及中古時代對祖餞時情感抒發的重視…………………………(78)
二、《文選》詩祖餞類詩作形態分析…………………………(79)
三、《文選》詩雜詩類關涉祖餞的作品………………………(83)
四、《文選》詩公宴類關涉祖餞的作品…………………………(85)
五、《文選》詩贈答類關涉祖餞的作品…………………………(88)
六、未入《文選》的祖餞類詩作………………………………(90)
七、祖餞詩的獨立………………………………………………(93)
第七章 詠史類………………………………………………………(95)
一、詠史與典故的區別…………………………………………(96)
二、《文選》詩詠史類作品形態分析…………………………(97)
三、時代與社會對詠史詩的期望……………………………(99)
四、中古詠史詩形態的發展趨勢……………………………(102)
五、中古詠史詩所詠人物分類………………………………(104)
六、具有示範作用的左思《詠史》八首的抒情………………(107)
七、從詠王昭君系列看詠史詩特徵的凝固與變異………………………………(113)
第八章 百一類……………………………………………………(117)
一、“百一”何以稱為類……………………………………(118)
二、“百一”題名的意味……………………………………(119)
三、應璩《百一詩》內容的兩大部分…………………………(122)
四、《百一詩》的藝術特點…………………………………(128)
第九章 遊仙類……………………………………………………(130)
一、“遊仙”命名之前的描寫游身仙境之詩…………………(131)
二、建安時期描寫游身仙境之詩……………………………(134)
三、正始時期描寫游身仙境之詩……………………………(136)
四、《文選》詩遊仙類的描寫游身仙境之作與郭璞的貢獻………………………(138)
五、郭璞的雙重性格——殉物與遺世………………………(145)
六、其他遊仙詩作……………………………………………(148)
第一○章 招隱類…………………………………………………(149)
一、從《楚辭·招隱士》談起………………………………(150)
二、《文選》詩招隱類作品…………………………………(152)
三、《藝文類聚》人部題名“招隱”的詩及分析…………(155)
四、《藝文類聚》人部“隱逸”類其他述隱居的詩作…………………………(158)
五、寫實性的隱士詩…………………………………………(160)
六、陶淵明的隱逸之詩………………………………………(163)
七、與《文選》賦志類隱居作品的比較……………………(168)
八、《文選》詩其他類中寫隱居的作品………………………(170)
九、其他幾首吟詠隱士之作…………………………………(174)
一○、 隱逸類詩作的特定內涵………………………………(175)
第一一章 反招隱類………………………………………………(177)
一、王康琚《反招隱》………………………………………(178)
二、“反”類作品溯源………………………………………(179)
第一二章 遊覽類…………………………………………………(182)
一、《文選》詩遊覽類詩坐的題目特徵………………………(183)
二、遊覽類詩作所“游”景物的分類………………………(184)
三、遊覽類詩作的三種模式(上)…………………………(185)
四、遊覽類詩作的三種模式(下)……………………………(189)
五、遊覽之作對山水詩形成的意義…………………………(191)
六、遊覽類詩作的時代特徵…………………………………(196)
七、與行旅類、公宴類之比較………………………………(202)
八、與《文選》賦遊覽類之比較……………………………(202)
第十三章 詠懷類…………………………………………………(204)
一、詠懷類詩的三大系列……………………………………(205)
二、《詠懷》十七首的兩大內容……………………………(205)
三、《詠懷》十七首概括化寫法的兩種形態…………………(207)
四、《詠懷》十七首概括化寫法探因…………………………(210)
五、詩作題名為“詠懷”的意義……………………………(212)
六、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214)
七、“秋懷”的意味…………………………………………(218)
八、以秋吟詠之詩的幾種類型………………………………(219)
九、以秋吟詠之詩的幾個特點………………………………(222)
一○、以春吟詠的詩作………………………………………(223)
一一、“臨終詩”是詩人臨終時所作………………………(225)
一二、“臨終詩”的抒情旨………………………………(227)
一三、“臨終詩”種的佛教語………………………………(230)
一四、“臨終詩”源起………………………………………(232)
一五、另一種形式的“臨終詩”………………………………(233)
第一四章 哀傷類…………………………………………………(235)
一、關於排列順序與內容分類………………………………(236)
二、為人生、為社會而哀傷的詩作…………………………(237)
三、為他人死亡而哀傷的詩作………………………………(240)
四、從哀群體死亡到哀個體死亡……………………………(243)
五、與《文選》詩輓歌類比較………………………………(245)
六、《文選》詩其他類中的“哀傷”作品……………………(245)
七、中古時期其他“哀傷”詩作……………………………(247)
八、與《文選》賦哀傷類比較………………………………(249)
第一五章 贈答類…………………………………………………(250)
一、“贈答”之形成……………………………………………(251)
二、贈答詩之成類與分類……………………………………(253)
三、贈答以送行………………………………………………(254)
四、贈答述所遇………………………………………………(256)
五、贈答以詠懷………………………………………………(258)
六、贈答以勸勵讚賞…………………………………………(259)
七、贈答以述相思述友情……………………………………(261)
八、贈答為辦某事……………………………………………(263)
九、詩人自述其抒情傾向……………………………………(264)
一○、贈答詩特殊寫法之一
——、比興體與鳥的意象………………………………(267)
一一、諸詩人贈答詩的不同特點……………………………(269)
一二、未入《文選》的贈答詩作……………………………(272)
第一六章 行旅類…………………………………………………(274)
一、“行旅”的意味……………………………………………(275)
二、依“行旅”立足點的分類………………………………(276)
三、羈宦之情:行旅詩的情感分類(上)……………………(278)
四、憂世之感:行旅詩的情感分類(中)………………………(282)
五、欣喜之意:行旅詩的情感分類(下)——兼論與遊覽詩的關係……………(285)
六、行旅之作對山水詩形成的意義…………………………(287)
七、山水景物在不同時期行旅之作中的地位………………(288)
八、行旅類詩作顯示詩人性情與抒情方式的主導面……………………………(290)
九、哪些敘寫出遊旅行之詩不入行旅類……………………(293)
十、與《文選》賦紀行類的區別……………………………(294)
第一七章 軍戎類…………………………………………………(295)
一、王粲《從軍詩》五首……………………………………(296)
二、《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的《從軍行》系列……………(297)
三、中古虛擬性“軍戎”之作…………………………………(300)
四、中古紀實性軍戎之作(上)——《鼓吹曲辭》中的紀實之作…………………(303)
五、中古紀實性軍戎之作(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中的紀實之作………(313)
六、中古紀實性軍戎之作(下)——非樂府系統的紀實之作………………………(314)
七軍戎之作非邊塞詩………………………………………(316)
第一八章 郊廟類…………………………………………………(317)
一、“郊廟”分為“郊樂”與“廟樂”………………………(318)
二、漢時的郊樂………………………………………………(319)
三、漢時的廟樂………………………………………………(322)
四、顏延之《宋郊祀歌》二首…………………………………(323)
第一九章 樂府類…………………………………………………(326)
一、“樂府”成為詩體名………………………………………(327)
二、《文選》所錄樂府詩與他書所錄樂府詩………………(328)
三、樂府類所錄詩作分析……………………………………(330)
四、從《文選》所錄樂府詩的類別情況看蕭統的傳統觀念………………………………(340)
第二十章 輓歌類…………………………………………………(343)
一、何謂“輓歌”……………………………………………(344)
二、曹操的輓歌類作品………………………………………(347)
三、《薤露》與《蒿里》的古辭………………………………(348)
四、《文選》詩輓歌類分析……………………………………(349)
五、未收入《文選》的中古“輓歌”…………………………(351)
六、專為某人而作的輓歌……………………………………(354)
七、輓歌類詩作發展四階段…………………………………(355)
八、與《文選》詩哀傷類比較…………………………………(356)
第二一章 雜歌類…………………………………………………(357)
一、“歌”的意味……………………………………………(358)
二、《漢書·藝文志》“歌”、“詩”合稱……………………(360)
三、《漢書》具體記述時“歌”、“詩”分稱………………(362)
四、“歌”行為的轉移………………………………………(363)
五、《文選》其他題名為“歌”的作品……………………(364)
第二二章 雜詩類…………………………………………………(366)
一、雜詩類詩作的分類………………………………………(367)
二、題名為“雜詩”的作品(上)…………………………(369)
三、題名為“雜詩”的作品(下)……………………………(369)
四、中古時期其他題名為“雜詩”的作品……………………(372)
五、何謂“雜詩”……………………………………………(373)
六、“蘇李詩”——詩人在探求第一人稱抒情方式……………………(375)
七、《古詩十九首》——以群體生活為基礎的抒情…………………………(382)
八、《古詩十九首》無題辯…………………………………(383)
九、從“雜詩”到“詠懷”……………………………………(388)
一○、非題名為“雜詩”的雜詩類作品………………………(389)
第二三章 雜擬類…………………………………………………(398)
一、何謂“雜擬”………………………………………………(399)
二、有確切模擬作品的模擬之作……………………………(399)
三、有確切模擬作者的模擬之作(上)………………………(404)
四、有確切模擬作者的模擬之作(下)………………………(410)
五、沒有確切模擬作品亦無確切模擬作者的模擬之作……………………………(419)
六、《文選》詩雜擬類以外的模擬之作………………………(420)
綜論 《文選》詩類別之種種情況……………………………(427)
一、《文選序》論詩的分類…………………………………(428)
二、《文選》詩類別的三大情況………………………………(429)
三、《文選》詩有刪節者……………………………………(431)
四、《文選》詩有編選者自取題目者…………………………(432)
五、《文選》詩題目的情況…………………………………(433)
六、《文選》詩的分類與賦的分類之比較……………………(435)
七、《詩經》與《文選》詩的類別……………………………(437)
八、《楚辭》與《文選》詩的類別……………………………(439)
九、幾個統計數字……………………………………………(443)
一○、《文選》編選者的詩作可入《文選》詩哪幾類………………………………(445)
一一、《詩品》與《文選》詩………………………………(448)
一二、《文心雕龍》與《文選》詩…………………………(457)
《文選》學的深化
——胡大雷《文選詩研究》略評
蔣寅
在古典文學中,漢魏六朝是眾所公認的重要時期。古典文學的基本觀念、基本理論發生變革,產生飛躍,文學表現的視野大大開闊,藝術技巧極大地進步,文體形式不斷豐富和創新……這是一個蛻變和創生的時代,它孕育了中國文學史的驕子——唐代文學。
自上世紀初古典文學進入現代學術視野以來,漢魏六朝文學一直是學者熱心關注的領域,以劉師培、黃侃、羅根澤、劉永濟、陸侃如、逯欽立、王瑤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學者留下了令人景仰的業績,使這一領域的研究到今天已積累了可觀的成果。面對前輩的業績,我輩在未來的歲月如何推進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將是一個值得“長考”(借用圍棋的術語)的問題。但從目前的現狀看,別說思考這一問題,就是致力於這一領域研究的學者也屈指可數。幸而摯友中倒有幾位顛沛於此,造次於此,才讓我們覺得學術進步可以期待。
胡大雷學長是一直致力於中古文學研究的少數學者之一,十多年來他發表的大量有獨到見解的論文,足以顯示他在這一領域所下的功夫,所造的境地。前幾年他出版《中古文學集團》,從獨特的視角對中古文學的一個重要問題作了深入闡述,厚積薄發,贏得專家的稱讚。現在他又出版了《文選詩研究》,將中古詩歌研究繼續向縱深開拓。
《文選》這部在特定文學觀念主導下編纂的大型古代作品選集,不僅保留了許多作品的原始面貌,也反映出編選者的文學觀念、審美趣味和批評眼光。儘管《文選》從唐代就開始成為“顯學”,歷代研究者不絕,留下許多研究著作,但大體都局限於訓詁學、注釋學和文獻學、文體學兩個方面,很少涉及其主題分類及分類背後所隱藏的文學觀念和寫作原則。胡大雷的《文選詩研究》以詩歌體裁為中心,研究《文選》詩歌的文獻價值和以題材分類的編纂體例,從編者的分類及作品的選錄入手探索中國古代詩學中類型學意識的起源和形成,顯示出深刻的學術眼光。
胡大雷多年研究中古文學,對中古詩史上的大作家都下過功夫,並饒有心得。當他以這樣的學術基礎來做《文選》詩類研究時,儘管《文選》所選詩作都是學者耳熟能詳的名篇,他的解讀還是達到了不同尋常的角度和深度。首先,對每一個詩類,他都能推源溯流,理清其初始形態與選詩的關係;其次,在論述每個詩類時都能結合名家名作來闡明寫作範式的演變;複次,注意不同類別中相關、相近作品和同類別不同體裁作品的橫向比較,在比較中揭示類別之間的交叉和相異,從而突出類別的個性特徵;最後,將《文選》詩歌與《文選》外的詩歌相比較,在更廣的詩史背景中認識、把握《文選》的經典意義和時代特徵。經過如此細密的分析,《文選》詩歌的研究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了深化:一是幾個夙為人忽視的類別如“補亡”、“述德”、“反招隱”、“輓歌”等被付以認真的討論,有填補空白的意義;二是一些類別如“獻詩”、“詠史”、“遊覽”、“雜擬”等被概括出若干寫作模式,給詩史研究和作家批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照;三是每類詩歌自身的發展被細緻地描述出來,直接為詩歌史研究提供了切實可信的結論;四是通過各類詩歌的研究,中古時期詩人們的心靈狀態和抒情方式被從不同角度揭示出來。這四方面的成果使本書最終成為中古詩歌的全面研究和總結,使中古詩歌史的闡釋更顯出有機性和整體性,從而也就使中古詩歌研究得到全面的深化。
古典詩歌的藝術研究和歷史研究,我認為焦點主要集中在範式和風格兩方面。這兩方面的具體批評都有賴於文體學和類型學知識的積累。自上世紀初以來,古典詩歌研究一直集中於作家批評,而作家批評的內容主要又局限於風格研究。由於缺乏文體學研究的支持,以往的風格研究往往流於膚淺和雷同。八十年代後期,詩人群體、流派的綜合研究逐漸受到重視,群體、時段的寫作範式問題成為研究者關注的重點,也不乏新成果產生。遺憾的是,由於類型學研究的薄弱,範式的概括和說明往往缺乏立體感和歷史感。就我看,在實際的詩歌寫作中,詩歌類型的藝術規則要比體裁的藝術規則更為具體和嚴格,它直接規定了詩作的抒情方式、結構和風格特徵。這在古人是很清楚的,至遲到元代已形成完整的知識。而今人對此常不甚了了,於是批評中每有隔靴搔癢的情形。胡大雷這部《文選詩研究》,我覺得首先是一個很好的類型學研究,他提出的許多結論都可以成為今後詩史研究、文體學研究和作家批評的參照系。
從整體來看,這部著作可以說是翔實精審、體大慮周的力作,既吸取了歷來《文選》學的研究成果,也融合了自己多年治中古詩歌的心得,將《文選》和中古詩歌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我個人略感遺憾的是,全書對知識的完整性的關注似乎沖淡了研究的針對性。《文選》作為一門顯學,在詩歌方面已積累了一些成果,在一些問題上也形成了不同看法,作者沒能就此作一些說明,或提出來重點討論。這從一方面說是沒能反映《文選》學現有的成果,從另一方面說也沒突出作者自己的獨到見解。這對於全書的成就未免不是一個損失。另外,書名中“文選”二字未標書名號,容易讓一般讀者產生誤會,竊以為還是標上的好。
自1936年駱鴻凱的《文選學》由中華書局出版以來,現代形態的《文選》學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八十年代以來,《文選》學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新時期,俞紹初教授主持的系列研究項目和傅剛的兩部力作《〈文選〉版本研究》、《〈昭明文選〉研究》,顯示出《文選》學的整體進步。胡大雷的《文選詩研究》將視線投向《文選》的一個文類,反映了《文選》學進一步走向專門,走向深入的學術趨勢。
發布日期:2008-09-1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