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正

文立正

文立正(1911-1945),原名文立征(徵),字國遒,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縣(今衡陽市衡山縣東湖鎮)人。抗日名將、著名革命烈士、鐵道游擊隊政委、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歷任山東魯南人民抗日自衛軍政訓處副處長、八路軍115師運河支隊政治部主任、魯南軍區第一軍區政治部主任兼尼山支隊政治處主任、魯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魯南軍區獨立支隊政委兼鐵道游擊隊政委、中共魯南區二地委委員兼宣傳部長等職。 1945年2月遭敵偽突襲,壯烈犧牲,時年34歲,是舉世聞名的長篇小說及影視劇《鐵道游擊隊》政委李正的原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文立正(1911-1945),原名文立征(徵),字國遒, 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縣(今衡陽市衡山縣東湖鎮天柱村)人。著名革命烈士、抗日英雄、鐵道游擊隊政委、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1911年4月出生 。1934年7月,考入北平輔仁大學。次年,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曾先後擔任魯南人民自衛軍政訓處副處長,八路軍115師運河支隊政治部副主任,魯南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魯南軍區獨立支隊代政委兼鐵道游擊隊政委,中共魯南二地委委員、宣傳部長等職。

在擔任鐵道游擊隊政委 期間,他採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率領當地軍民爬飛車、斷鐵軌、炸火車、襲洋行、毀橋樑、奪機槍,給日寇以沉重打擊。1945年,文立正遭敵特武裝襲擊而壯烈犧牲。長篇小說、電影《鐵道游擊隊》就是以文立正戰鬥史實為創作素材進行創作的,其中的鐵道游擊隊政委李正的生活原型就是文立正。2009年,文立正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100位抗日英雄之一。

文立正,在日寇入侵、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毅然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隨後投筆從戎,成為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成員,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山東魯南人民抗日自衛軍政訓處副處長、八路軍115師運河支隊政治部主任、魯南軍區第一軍區政治部主任兼尼山支隊政治處主任、魯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魯南軍區獨立支隊代理政委兼鐵道游擊隊政委、中共魯南區二地委委員兼宣傳部長等職。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文立正帶領抗日軍士與日寇展開殊死鬥爭,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在抗戰勝利前夕的1945年2月遭敵偽突襲,壯烈犧牲,時年34歲 。

文立正是舉世聞名的長篇小說及影視劇《鐵道游擊隊》政委李正的原型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紅色經典電影《鐵道游擊隊》的故事,至今仍讓無數人難以忘懷。電影《鐵道游擊隊》中的政委李正的生活原型,就是鐵道游擊隊第二任政委的衡陽籍烈士文立正。

人物生平

1911年4月14日,文立正出生於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山縣(今衡陽市衡山縣東湖鎮天柱村)。

1932年在衡陽岳雲中學念高中時,即邀集好創辦半日制國小一所,專收窮人子弟,親任教師,並為交不起學費的孩子購買書籍、文具。

1934年7月,考入北平輔仁大學化學系。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投入救亡圖存的鬥爭,和同學們冒著刺骨的寒風走上街頭,遊行示威,高呼“拯救中國”、“拯救華北”、“拯救人民”的口號,並與反動軍警展開了英勇的搏鬥。

1937年5月,毅然退學加入平津流亡學生地下工作團,經李銳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往魯南人民抗日義勇總隊做宣傳和民運工作,任魯南人民自衛軍政訓處副處長。積極與國民黨地方游擊隊邵劍秋等部建立統一戰線組織,創辦抗日青年訓練班,培養骨幹。不久,遵照中共魯南特委指示,以共產黨員身份到邵劍秋部任政治教官,從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發展黨員,建立中共支部,改造舊軍隊,開展游擊戰。

1939年秋,被中共山東分局書記羅榮桓派入 山東 國民政府第三專署保全第五旅任政治部主任,後因工作需要重返邵劍秋部。

1940年1月,115師政委羅榮桓改編邵劍秋部為 八路軍一一五師運河支隊,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臨沂、棗莊、峰縣等遼闊平原上與日軍周鏇,和戰士一道,睡草堆,鑽青紗帳,吃小米、紅薯混合而成的煎餅卷辣椒。

1942年11月,任 魯南獨立支隊政委兼鐵道游擊隊政委,腰揣兩支手槍,頭戴破氈帽,身著棉衣,腳穿草鞋,採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率部在津浦幹線及棗莊臨城支線上,主動出擊,爬飛車,斷鐵軌,炸火車,毀橋樑,奪機槍,打得日軍魂飛魄散。

1943年5月15日,率部粉碎日偽偷襲彭口閘會場的陰謀。

1944年6月,調任 魯南二地委委員

1945年2月22日深夜,因叛徒告密,在臨城縣元區檢查工作時遭偽軍襲擊,壯烈犧牲,時年34歲。

犧牲後被葬臨城縣西崗鎮丁家堂村西堤土崗上,1987年遷葬臨城縣烈士陵園,並專門建造了紀念亭。

個人事跡

1935年,文立正組織本校進步同學積極投身於震驚中外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愛國學生運動。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徐州淪陷前,他隨郭子化、張光中進入抱犢崮山區,參加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1939年底,運河支隊成立,文立正任政治處主任。1940年底,文立正任運河支隊副政委。1941年3月,文立正被派往魯南軍區第三軍分區任政治處主任。1942年11月,文立正任獨立支隊代理政治委員兼鐵道游擊隊政委。1944年秋,文立正任二地委委員兼宣傳科科長。

文立正烈士像 文立正烈士像

文立正的“鐵道游擊隊”戰鬥生活始於1942年11月。當時,他奉命調任魯南軍區獨立支隊政委兼所屬鐵道游擊隊政委。鐵道游擊隊長期活躍在津浦幹線及棗(莊)臨(城)支線上,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文立正作為第二任政委到任後,部隊更是如虎添翼。他常常頭戴白毛巾,身著農民裝,腰中系一根繃帶,別上一支小手槍,和隊長劉金山、副隊長王志勝一道,經常率領游擊隊採用靈活的戰略戰術,拔掉鐵軌,襲擊敵軍火車,拔除日偽據點,掩護南來北往的幹部過路,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1943年秋,文立正奉命離開鐵道游擊隊,奔赴新的抗日崗位。

1945年2月中旬他到臨城六區開闢工作,因叛徒告密,在丁塘村遭日偽武裝襲擊,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4歲。

後世紀念

文立正的英名和簡介被山東臨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滕州市烈士陵園、棗莊市和微山縣鐵道游擊隊紀念場館、江蘇徐州市運河支隊紀念館、衡陽市著名革命英烈燈柱長廊陳列和展示 。

文立正故居被列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文立正傳》以27.2萬字、70餘幅珍貴照片,分七章記述烈士在衡陽出生、岳雲求學、輔仁學習、魯南政訓、運河血戰、鐵道戰鬥、臨城獻身的傳奇一生 。烈士的同學、戰友、入黨介紹人、原中共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李銳題寫書名並作序。

2014年5月5日,衡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任中元一行深入東湖鎮調研並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加強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立正故居 的保護和維修,副縣長彭鐵良、劉洋參加調研。

2014年10月18日,抗日名將、革命烈士文立正同父異母的妹妹文立徠與表哥陳鐵如一行回到家鄉,參觀了文立正故居及其生平事跡展 。

文立正故居

文立正故居為第二批衡陽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立正(1911-1945),衡陽人。抗日名將、鐵道游擊隊政委 ,率領當地軍民給日寇以沉重打擊,1945年遭敵特武裝襲擊而壯烈犧牲 。

文立正故居 文立正故居

文立正故居位於衡陽市衡山縣東湖鎮天柱村,始建於清光緒(1875-1908)年間。坐北朝南,土木結構,橫列式平房,面闊三間,懸山頂,小青瓦,建築面積130.65平方米。夯土牆體小青瓦屋面,有正廳、左右廂房、後次房共四間 。201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4月被衡陽市委宣傳部公布為衡陽市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