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消失的現代啟悟

內容介紹

本書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已經消失的文明——中國北方沙漠考古的驚世發現??
作者蓋山林是一位著名考古學家和岩畫學專家,他從20世紀60年代起,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踏遍了中國北方的各大沙漠。作者通過自己和同行的考古發現,再用大量的歷史典籍進行印證,最終得出一個普遍性的結論——在新疆塔克拉瑪乾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和呼倫貝爾沙地,以及青海柴達木盆地沙漠、甘肅河西走廊等中國北方沙漠、荒原下面,都埋藏著古代曾經十分繁華的文明,如西域三十六國、樓蘭古城、絲綢之路的西域道、額濟納的黑城和綠城、東晉時的統萬城、河西走廊諸綠洲城市等。大量的考古發現與歷史典籍相互可以印證,遠古的文明在這裡曾經十分繁盛,載之於史的很多古代文明也都曾經確實存在,而今都已被流沙淹埋,古之繁華成今之沙漠!這些沙漠的範圍遍及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和山西、陝西、河北北部及遼寧、吉林西部。對以上各大沙漠下面的古代文明的發現和印證,作者在本書中都一一進行了論述。??
二、文明消失的原因——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與自然環境的變遷
作者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對文明消失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探索。作者認為古代文明消失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如人類對土地的過度開墾、對草原的過度放牧、對河流湖泊的肆意浪費、對森林樹木的毀滅性砍伐、無休無止的戰爭攻防等,這些向大自然無度索取的人類活動導致了土地不斷貧瘠、草原不斷沙化、河流湖泊逐漸乾涸、森林樹木逐漸消失,作者以清代在內蒙古的放墾為實例,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證。二是自然環境本身的變遷,例如氣候巨變、河流改道、湖泊乾枯、洪水泛濫等,這些自然災害周期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這兩方面的原因最終導致了古代文明的消失。??
三、文明消失的現代啟悟——人類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作者運用生態哲學的觀點,認為在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要保持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無為而治”的思想,放眼全國,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荒則荒;人類要改變自己是大自然的征服者的思想,要確立“人類是自然之子”的價值觀;人類向自然的索取應該是有限度的,索取與補償應該平衡。??
四、對現代文明的拯救——中國北方沙漠、荒原的治理??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文明消亡的顯蓍事實常常被人們所忽視,這是一種人類集體的盲點。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現代文明日新月異的同時,文明與自然共同消亡的進程也在空前加快,如沙塵暴的肆虐、沙漠化的加劇、森林的不斷減少、空氣、水源、土壤的污染、大量生物的滅絕,這些都為人類敲響了警鐘——現代文明也有消亡的危險!為避免今日之繁華成為明日之沙漠,作者運用多種學科的理論和實踐,並以國際治理沙漠的經驗為鑑,詳細論述了中國北方沙漠、荒原的治理方案,如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解決水源問題、出台生態法並依法治理、貫穿全國一盤棋思想、要將人口、資源、生態三者聯繫在一起考慮等,總之,在西部大開發和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應把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平衡點。?

作品評論

閱讀了民進內蒙古自治區主委、全國政協委員蓋山林先生與蓋志毅的著作《文明消失的現代啟悟》(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受到了強烈地觸動。該著一次次地提醒我:人,這根會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語),應該誠摯地反息人類自身的作為,反思文明史的進程。因為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今日沙漠地區的文明史,更重要的是文明與自然共同消亡的歷史,因為只有這樣,才可避免人類對自己歷史的片面認識,似乎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文明發展史,實際上與此同時,還有一部文明與自然生態一起消亡的歷史”。這一不辯的事實,向人們敲響了保護自然生態的警鐘。馬克思曾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誠然,人類作為從自然環境中剝離出來的智慧型物種,其生存與發展或衰落的軌跡是與大自然密切相關的。因此,關注人類同時也必須要關注自然,研究人類史同時也絕不能忽略對自然史的研究。然而,就我有限的閱讀面所知,此前還沒有人真正從生態考古學的角度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史。著名考古學家蓋山林先生與農業經濟理論家蓋志毅先生的合作研究,拓開了認識人地關係的新的領域,同時也獲得了新的收益與啟悟。用作者自己的話說,該書是他們“40多年來在沙漠和沙地的親歷記錄和感悟體驗”,所感所思都是深切的。該書理論與實踐結合,以翔實的資料(包括文字與圖片),不爭的事實,從多角度、多層面證實了人類的文明史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人類創造的文明,必須是以環境作為支撐點的。作者站在生態哲學的理論高度,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進行分析思考,並以考古學、歷史學、畜牧經濟學、沙漠學、生態學、文化人類學等多種學科提供的豐富理論,以跨學科、跨文化(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視野和文明的生態史觀,追溯了中國北方各大沙漠、各大沙地曾經有過的輝煌文明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歷史,探覓了人與自然的原初聯繫及生存狀態,反思了“人類征服自然和貪婪地索取自然”所造成的惡果,釀製的苦酒。可以說,該書不僅是站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寫下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史,而且也是站在荒野沙漠上寫下的悲痛、懺悔史、感悟史,更是在總結歷史經驗和歷史教訓的基礎上而展開的治理荒漠的創新史。書中特彆強調了要尊重自然規律,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生態哲學觀點,呼喚改變人類以霸主的身份雄居於世,並不顧自然法則而肆意占有的狀態,以喚醒當代人的生態意識,正確感知人與生態系統共生、共存、共榮的相互依賴關係。這是一部歷史寫真集,又是一部當代啟示錄,它使我們聽到穿過長長的歷史隧道而傳出的警示之聲,看到了人地關係失衡而引發的種種情狀的聚焦之點。
《文明消失的現代啟悟》是一部厚重之書。它的厚重不在於其有80萬字之巨的篇幅,也不單單在於其所涉及的研究課題的重大,還在於其研究視角與方法的獨特,多學科研究成果的吸收和運用,縱橫裨闔的闡釋與互證,還在於其所擁有的大量的史實和確鑿的數據,以及因此而作出的令人信服的判斷和啟人深思的灼見。該書對於中國北方各大沙漠、沙地的文明史的興衰變化的探討,既尋源訪流,展示大量歷史演化中的具體史實,又客觀地分析造成變化的種種原因,並在此基礎上總結教訓或經驗,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見解或具體對策,顯示出學術性與現實實踐性相得益彰的突出特色。例如,書中對於清代在內蒙古放墾的史實進行考察分析之後,作出了這樣明確的判斷:“清代在內蒙古地區的放墾活動,違背了生態環境索取與補償的法則,從而導致了森林消失、牧場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擴大的現象。清代在內蒙古放墾的歷史說明,內蒙古草原的開發和生態平衡的保護必須同時進行,兩者是相互聯繫、不可脫離的。”在對於歷史時期的河西走廊陰山地帶呼倫貝爾沙地等自然環境的變遷進行逐一研究之後,獲得了這樣的啟示:“歷史證明,古文明的衰亡往往發生在自然—社會—文化複合生態系統的結構較為單一、文化水平比較落後的地區。”“在這些地區,變化了的環境,已經支撐不了這些地區的文明,因此,人類必須通過文化的進步和更新,主要是利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進步來適應新的環境,恢復和建設新環境,否則文明消亡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諸如此類有史實、有規律,而且又不乏見識的論述,提升了書著飽滿的學理精神,同時亦可切實地啟發人關注現實生存中的自然環境。《文明消失的現代啟悟》一書意向鮮明地提醒人們,自然生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又是一個永恆的問題,而在當代已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我們惋惜因清代在內蒙古的放墾,“瘋狂的犁樺,使草原牧歌不再悠長”;我們懷戀那“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世界”(瑞士思想家阿米爾語)的美好意境,因為人畢竟是與自然的涵養休戚相關的。可是,我們現在面對的自然生態問題更為嚴峻。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掌握了強大現代技術手段的人類,擁有著足夠的實力,使其可以君臨於自然之上,向自然強行索取。連連得手的人類在一個世紀裡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了歷代產品的總和。可是,這種“勝利”在提高人類富裕程度的同時,也嚴重地破壞、甚至惡化了人類所依存的家園—自然環境,產生了許多全球性的兇險頑症,如:土地沙化,水源缺乏,能源枯竭,資源匾乏,環境污染,人口爆炸,等等。有專家預言:20世紀的許多戰爭起因於石油,而到21世紀水將成為引發戰爭的根源。所以說,當代人尤其需要重視自然生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從這個意義上看,《啟悟》一書可謂是為我們送上了一劑清涼散,讓我們在歷史得失的啟示中,清醒地懂得如何去善待自然,並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中不斷創造新的人類文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