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響下的文學批評解析導論

《文學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響下的文學批評解析導論》由J.貝爾曼.諾埃爾 所著,出版於2004年1月1。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文學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影響下的文學批評解析導論

作為面向大學新生的系列叢書的一部分,文學文本的精神分析學並非孤立無援。為了方便閱讀和理解,我們首先要對書中有關辭彙進行解釋,以說明該辭彙在相關領域中的含義,並闡明它對學習文學的學生們有何意義。或許,人們會難以理解文學作品的評論為何要採納心理學的理論。其實,心理學理論的目的就是通過了解人的精神機制來幫助由於隱秘的情感問題而無法正常生存的人們。

鑒於即使是業內人士也對精神療法持有一些不夠確切的看法,因此,我們首先應當明確“精神分析”一詞最精確的含義.就此達成一致意見,並努力用最簡短的篇幅儘可能清晰地闡明“精神分析”理論及相關的精神療法。這將是本書第一章的主要內容。考慮到人類靈魂的複雜性,以及了解它的困難程度和尋找一種比較可靠的調查手段的必要性,相信讀者不會真正驚異於第一章的篇幅。

此外,人們或許還要問:一般意義上的“文本”往往指的是文學作品,那么,此處的“文本”又有什麼含義呢?答案很簡單:文本,就是指運用精神分析理論進行的評論不再以作者作為主要的考量對象,一個文本,即便是《紅與黑》,一部作品,也應視為是司湯達及其一系列的創作。那么,評論又是什麼樣的評論呢?將“對一個文本進行精神分析”當做給病人看病確有不妥之處,實際上,“對一個文本進行精神分析”是指根據弗洛伊德理論,在了解無意識所產生的作用的情況下,更好地閱讀、領會文章。

這是我們要及時說明的一點,因為(讀者在第二章會看到)自弗洛伊德開始的第一批精神分析家很自然地都將著眼點放到了作者的無意識上。這種做法引起了一些誤解,令人感到迷惘,並產生一些不正常的態度,我們將對此加以分析。

隨著時間的推移,近三四十年來,這種觀點發生了變化。在第三章中,我們將闡述作品的精神分析法是在何種條件下進行調整的。實際上,作品之所以喪失了其珍貴的文學性,正是由於之前,人們從近乎醫學的傳統角度來看待作品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從此,發言權不再掌握在精神分析學者或文學史學者的手中,而是掌握在熱愛作品本身的評論家的手中,他們將根據自己對作品本身的不同理解做出評論。

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以波德萊爾(Baudelaire)的作品為例,探討如何在實際當中通過對無意識的考量進一步對作品的文本本身進行解讀,了解這種方法是如何賦予作品文本一個往往沒有被我們抓住的含義,而不是作品“自己”的含義。因為原則上講,一部作品的含義是無窮無盡的。在抓住這個往往同我們擦肩而過的含義之後,我們便可以隱約地了解到為什麼文學及藝術的代表作品會令人感到美和愉悅,了解它們是如何觸及到我們的靈魂深處。

本書目錄

引言

1 精神分析學的基本概念

1.簡單介紹

1.1 精神分析學的研究對象

1.2 無意識和我的無意識

2.原則

2.1 里比多:衝動和快感

2.2 心理的復現表象

2.3 性

3.主體的成長

3.1 最初階段

3.2 鏡像階段

3.3 男子性器官發育期和奧狄浦斯情結

4.典型形態

4.1 男子性器官的含義

4.2 閹割

4.3 幻想的產生

4.4 原幻想

5.非主流特徵

5.1 倒錯

5.2 戀物癖

6.各種體系和形象

……

7.機制

2 精神分析學/文學:最初的探討

1.弗洛伊德對藝術的總體看法

2.弗洛伊德對文學分析的研究

3.瑪麗·波拿巴和心理傳記

4.夏爾·莫隆的精神評論法

三、文本重於作者

1.問題的焦點與前景

2.自傳

3.本文分析:一種極端的處理方法

4.其他做法

四、實例:波德萊爾的兩首同名詩文

1.前注

2.詩文

3.解讀框架

4.詩體詩

5.散文詩:結構和起源

6.散文詩:敘事

7.散文詩:陳述

8.為無法結束的作結

參考書目

專業辭彙表

編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