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月刊》

《文季月刊》

《文學季刊》“以忠實懇摯的態度為新文學的建設而努力”為宗旨(《發刊詞》),努力發揚“五四”文學傳統。作者以當時集中在北方的進步作家為主體,加上一部分上海的左翼作家。其中,清華等校出身的作家曹禺、吳組緗等,在這裡嶄露頭角,發表了《雷雨》和《一千八百擔》、《樊家鋪》。

《文季月刊》

 

正文

現代文學期刊。1934年1月1日於北平創刊,至1935年12月16日停刊,共出2卷8期。每期約40萬字。北平立達書局發行。主編為 鄭振鐸、章靳以。 巴金等參與編務。逾半年,在上海改名為《文季月刊》出版。1936年 6月1 日創刊號上載有文學季刊社的《復刊詞》。至同年12月1日第2卷第1號即遭當局查禁,僅出7期。巴金、靳以合編。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發行。
《文學季刊》“以忠實懇摯的態度為新文學的建設而努力”為宗旨(《發刊詞》),努力發揚“五四”文學傳統。作者以當時集中在北方的進步作家為主體,加上一部分上海的左翼作家。其中,清華等校出身的作家 曹禺吳組緗等,在這裡嶄露頭角,發表了《雷雨》和《 一千八百擔》、《樊家鋪》。所發表的重要小說作品有 老舍的《黑白李》、巴金( 歐陽鏡蓉)的《龍眼花開的時候》(即《電》)、 張天翼的《兒女們》、葉紫(陳芳)的《星》。其他的小說作者還有靳以、 冰心、蹇先艾、凌叔華、蘆焚、杜衡、萬迪鶴、王任叔、 魯彥、荒煤、 歐陽山、蔣牧良、 陳白塵艾蕪、吳奚如、周文(何谷天)、 蕭軍、蕭乾、 姚雪垠等。 魯迅在此發表過若干 雜文。此外,散文作者 何其芳麗尼李廣田豐子愷沈從文,藝術 風格各異,寫出了《畫夢錄》等代表作品。詩歌作者有 卞之琳、孫毓棠、 臧克家、廢名(馮文炳)、林庚。 李健吾寫有劇本《這不過是春天》等。他們的作品能反映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與民族苦難。在藝術風格上,一般具有清麗、哀婉、篤實、精微、優美的特點,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現實主義精神。該刊還注重文藝批評和文藝研究,將它們與創作混合編排。 胡風(胡豐)的《張天翼論》, 朱自清(朱佩弦)的《子夜》, 李健吾(劉西渭)的《〈邊城〉與〈八駿圖〉》、《論福樓拜》,還有季羨林、王淑明的書評, 朱光潛的外國美學評介,李長之對古典文學批評的研討,鄭振鐸、吳晗對舊文學的重新估價與整理,都顯示出刊物的創作與理論並重的特色。

《文季月刊》 《文季月刊》

《文季月刊》則顯著地偏重於創作。除保持原有的作者隊伍外,新增的如茅盾丁玲、草明、葛琴劉白羽等,都是左翼作家。小說欄幾乎成為左翼的陣地。還刊載了以魯迅為首署名的《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為紀念東北淪陷五周年發表了《我們的紀念》專文,悼念過高爾基的逝世,又出刊了“哀悼魯迅先生特輯”,表明了更加激進的傾向。它還注意發揮大型刊物宜於推動長篇創作的長處,同時連載魯彥的《野火》(後改名《憤怒的鄉村》)、巴金的《春》和曹禺的《日出》等作品。其他的小說、散文作品有:羅淑的《生人妻》、張天翼的《奇怪的地方》蕭紅的《牛車上》、沈從文的《蕭蕭》、蘆焚的《里門拾記》、陸蠡的《竹刀》等。在魯迅和革命文學運動的影響下,為廣泛團結不同政治傾向和藝術流派的作家做出了貢獻。

《文學季刊》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