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

文始

文始出自漢高祖時期的《韶舞》名為《文始》。

內容

九卷。章太炎撰。是一部探索漢語語源學的著作。章太炎自己也曾說"作《文始》以明語原"。全書以聲音為綱,按韻部對轉現象分為歌泰寒、隊脂諄,至真、支清、魚陽、侯東、幽冬侵緝、之蒸、宵談盜等九卷。全書共分437條。以初文、準初文510字為字根,用變易和孳乳兩個條例,根據《成均圖》所定語音通轉條件,用聲音把意義串聯起來,以推求漢字、漢語變易孳乳的來龍去脈。
《文始》的寫作從獨體字出法,凡音近義同的列為變易,音義皆近的列為孳乳,敘述了辭彙發展的豐富生動的過程。在方法上,《文始》繼承並發展了清代乾嘉學者以聲音通訓詁的傳統,更進一步擺脫字形的束縛,"討其類物,比其聲均",由語音系統去尋求字族,做出了新的嘗試,將語源研究引領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

價值及評價

文始文始

《文始》揭示了漢語辭彙的內部聯繫和它的系統性,奠定了漢語語源學的堅實基礎。但也難免有疏略和失誤。主要有兩點:1.把《說文》中510個初文和準初文都確定為漢語語根,是不妥當的。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最原始的文字,也不一定就是語根,何況《說文》對這510個字的解說都不一定符合它們的本義,怎么能斷定它們是語根?2.只為漢語漢字的孳乳變易畫出一個大概的輪廓,沒有逐字逐詞進行過仔細的研究,也沒有廣泛地徵引故訓就說加以論證。
同時應該看到,《文始》的寫作,概括、研究、總結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綜合觀察了訓詁的匯通。太炎先生作《成均圖》來說明語音的通轉。按照旁轉、次旁轉、對轉、次對轉的理論,似乎"成均圖"無所不能,近於取巧的辦法。實際上,這是誤解了"成均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