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三戶

文壇三戶

《文壇三戶》是2009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彬彬。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實際上,在我看來,金庸、王朔、余秋雨,這三人最本質的相通之處,在於他們的作品都屬“幫”字號文學——“幫忙”或“幫閒”。麻痹人們對現實的感覺。消解人們改造現實的衝動,是他們的作品共有的功能。當然,他們的“幫忙”和“幫閒”,有時是自覺的,有時是不自覺的。他們對“忙”和“閒”的“幫”,在方式和姿態上,也是各有特色的。對“幫”的殊途同歸,才是把他們視作“同類項”的最堅實的根據。

作者簡介

王彬彬,1962年11月生,安徽望江縣人。1982年畢業於洛陽外國語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化批評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獨自與駁詰》、《魯迅晚年情懷》、《給每日以生命》、《為批評正名》、《城牆下的夜遊者》、《風高放火與振翅灑水》、《往事何堪哀》、《一噓三嘆論文學》等多部。

目錄

自序

第一編 衡金庸之輕重

第一章 金庸:雅俗共賞的神話

第二章 金庸武俠小說與中國新文學傳統

一、歷史的回顧

二、何滿子的憤激

三、錢理群的模糊

四、劉再復的謬誤

第三章 破金庸武俠小說之“新”

一、“人”在何處

二、“現代精神”質疑

三、孫悟空的跟頭與如來佛的手心

附:面對“金迷”

第二編 論王朔之短長

第四章 王朔與“鴛鴦蝴蝶派”

一、“不寫小說就沒什麼出路了”

二、“應該說真不幸,我成了這樣……”

三、“反正我敢糟踐自個兒”

四、餘論:亟須確立通俗文學批評標準

第五章 王朔與“大院文化”

一、“是什麼鳥變的就是什麼鳥”

二、“我小時候,管你們才叫痞子呢”

三、“強姦一次是強姦,再強姦一次就成夫妻了?”

第三編 辨余秋雨之是非

第六章 余秋雨散文的價值定位

一、從頌歌合唱到“罵”聲如潮

二、頌歌合唱中的幾種聲調

三、否定的聲音及其評析

四、幾種特別中肯的說法

第七章 余秋雨是否應該懺悔

一、問題的提起

二、余傑有多大失誤

三、余秋雨為何不懺悔

增訂版後記

章節試讀

第一章 金庸:雅俗共賞的神話

對金庸的研究,已被堂而皇之地稱為“金學”。供職於由金庸任院長的浙江大學文學院的徐岱先生,原本是以文藝理論研究為業的,此前似乎並未涉足過對具體作家作品的批評,但現在也躋身“金學家”行列,不但致力於對金庸小說藝術價值的探究,而且每每對那些敢於非議金庸者以迎頭痛擊。在為反駁袁良駿而作的《批評的理念與姿態》一文中,徐岱先生對袁良駿批評金庸時的“理念與姿態”進行了批評,他告誡人們:“對於批評家本身來說,他不應該向大伙兒掩飾其‘個體’身份。這並不是誠實問題,它關係到文學批評作為一種關於文學之批評的合法存在。……即使他不願相信‘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也不應該覺得‘眾人皆醉我獨醒’。”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