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基頻:哥倫布文庫

2.1 6.1 7.1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第1版 (1996年11月1日)
精裝: 28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506008211
條形碼: 9787506008211
尺寸: 20.1 x 14 x 1 cm
重量: 272 g

作者簡介

何亞平,1941年生,浙江省諸暨市人,浙江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哲學和科學社會學與科學社會史的教學、研究工作,現任浙江大學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技術創新與科技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並擔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浙江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科學、技術與社會(STS)專業委員會主任。1962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物理系,1962-1978年在甘肅農業大學任助教、講師,1978-1981年在浙江大學攻讀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生,獲哲學碩士學位,畢業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浙江大學哲學與社會學系主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1991—1998年還先後兼任國家監察部浙江大學教育培訓中心副主任、中共中央紀委監察部杭州培訓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科學社會學教程(理論與方法)》、《文化的基頻——科技文化史論稿》、《知識經濟—挑戰與機遇》、《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鄧小平理論》(該書獲1998年度浙江省出版樹人獎和2000年國家圖書獎)、《科技文化與精神文明——科技文化價值論》。發表的主要論文有《牛頓科學成就與科學方法的統一》等30多篇。1993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所主持的理工科“博士生學位課《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教學建設”,獲2001年浙江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內容簡介

《文化的基頻:哥倫布文庫》內容簡介:科學技術不僅是強大的生產力源泉,同時也是促進思想解放的偉大精神武器,這兩方面的功能與作用是相輔相成的。根據馬克思主義對生產力的理解,在構成生產力的諸要素中,人是決定性的根本因素,而科學技術正是通過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樹立科學的、革命的世界觀,以科學技術知識與技能充實、武裝人的頭腦,不斷開拓勞動工具、勞動資料和勞動組級別管理的新生面而發揮其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並在當代新科技革命推動下成為第一生產力的。

媒體評論

引言
科技文化——現代化社會的文化“基頻”
我國現正處在社會轉型的巨大變革之中。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它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一系列改革進程里,而且更為深刻地推進了我國社會文化的變遷。“文化熱”近些年已幾度起落,不論人們如何評價各種不同的乃至對立的理論觀點,無可否認的現實是,文化問題已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大課題。然而,在眾多的文化研究中,東方文化、西方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以及影視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
文化均多有涉及,而酒文化、茶文化和名目繁多的飲食文化、名人文化、名勝文化、名果文化等更是熱鬧異常,唯獨科技文化始終未能受到與其重要地位和巨大功能相稱的重視。而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又一現實是,在1990年9月進行的“中國公眾對科學技術的態度”抽樣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公眾對科學技術對生活水平、工作環境、生活享受和公眾健康的影響表示滿意,但對科學技術對世界和平和道德水準的影響表示滿意的只有四成左右,而且,對這兩個方面的影響,有相當多的人沒有給出自己的看法。“不過,總的說來,中國公眾對以上六個方面的影響的評價要較美、日、法等國公眾的評價積極。換言之,從數據上看,和美日法公眾相比,中國公眾更傾向於對科學技術持認同或肯定的態度,”很清楚,我國公眾對科學技術持認同或肯定態度,主要是傾心於其物質功能和經濟的功能,而科學技術的文化功能,以及科技文化的意識形態價值,則顯然被輕視或忽略了。
社會的現代化涉及到政治、經濟、國防、科技、文化、教育以及工業、農業、商業等諸多方面,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各已開發國家由於歷史環境條件不同,其現代化發展過程都有著明顯的“個性”特徵。然而,在各具特色的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中,其科學技術現代化過程的規律,又都是大體相似或相近的。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世界各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幾乎都是以科技文化為啟蒙和先導,並以此奠定基礎的。
早在本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就曾指出:“科學對於人類事務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學直接地、並且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質的——它作用於心靈。儘管草率看來,這種方式好像不大明顯,但至少同第一種方式一樣銳利。”這是對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和科學技術的精神文化功能最簡明的論述,也是關於“作用於心靈”的科技文化的最早討論之一。
實際上,近代科學技術從它誕生之初起,就經歷了圍繞人們自然觀、宇宙觀和世界觀轉變的一系列“血與火”的洗禮。哥白尼和維薩里在尚無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歷史條件下寫出的《天體運行論》與《人體的構造》,之所以成為近代科學技術誕生的不朽標誌,並非因其觀察的細微和描述的準確,而是由於他們敢於衝破宗教教條與傳統文化的束縛,揭示出不同於世俗觀念與教會說教的一個嶄新的現實世界,為人類重新認識自然、認識自身和宇宙開闢了道路。
恩格斯在談到那段歷史時說過:“自然科學當時也在普遍的革命中發展著,而且它本身就是徹底革命的;它還得為爭取自己的生存權利而鬥爭。同現代哲學從之開始的義大利偉大人物一起,自然科學把它的殉道者送上了火刑場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獄。”近代科學技術所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的偉大力量,正是科學技術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功能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科技文化在近代以來一系列社會與文化變遷中的基本作用所在。在源遠流長的人類文化寶庫中,科技文化只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誕生,才逐漸成為人類文化的一個新的相對獨立部分的。雖然無論在東方或西方的傳統文化里,都有著古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和影響,但從文化形態看,它們還僅僅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胚胎或萌芽性質的科技文化因素,尚未形成相對獨立的體系,更不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當近代科學技術隨著其擺脫宗教哲學與傳統文化的束縛,以“與其出發點起的(時間的)距離的乎方成正比”的速度迅猛發展,並形成相對獨立的體制與社會系統之後,科技文化也相應地完成了自身的孕育發展過程脫胎而出,變成與傳統文化中的科技成果與影響根本不同的獨立體系。近代以來的科技文化,儘管是從舊的、傳統的西方丈化母體裡產生的,並且明顯地受到東方文化(包括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但其本質卻既不同於傳統的西方文化,也不同於傳統的東方文化,完全是一個新型的、相對獨立的社會亞文化體系。這個體系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體制化、社會化發展逐步完善、協調並走向統一的。科技文化的發展之路是艱難曲折的,可以說在幾乎所有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都曾發生過傳統文化對科技文化的排斥和抵制,像1600年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被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和1633年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因宣傳哥白尼日心說而受審並被判終身監禁,正是近代科技文化最初艱難發展的縮影,然而科技文化不僅頑強地破土而出,而且逐漸地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傳播、創造、發展,並已成為近代以來全人類所從事的最偉大的共同事業,而其豐碩的物質與精神成果,也成為全人類所共同享受的最重要的寶貴財富。
……

目錄

引言 科技文化——現代社會的文化"基頻"
第一章 中世紀宗教哲學的變遷
1.1 奧古斯丁的自然哲學思想
1.2 托馬斯·阿奎那對經院哲學的大綜合
1.3 唯名論變遷和實驗研究活動
第二章 近代科技文化的先聲
2.1 人文主義的興起
2.2 費奇諾、皮科與柏拉圖主義
2.3 彭波那齊與亞里士多德主義
2.4 科學新時代的曙光
第三章 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與科技文化的興起
3.1 哥白尼"日心說"的科技文化內涵
3.2 從克卜勒、伽利略與牛頓
3.3 牛頓力學體系——科技文化的歷史豐碑
第四章 科技文化與法國啟蒙運動
4.1 法國的民族文化傳統
4.2 啟蒙先聲:近代科學的文化解讀
4.3 啟蒙發展:牛頓思想在法國的傳播
4.4 啟蒙高潮:百科全書派與法國唯科學主義
4.5 啟蒙運動與大革命中的法國科學
第五章 科技文化在德國的發展
5.1 宗教改革與德國民族文化傳統
5.2 德國哲學革命與科技文化的傳播
5.3 德國科學的體制化
5.4 世紀之交的德國科學技術
5.5 科技文化走向成熟
第六章 美國的現代化與科技文化
6.1 北美殖民地時期的科技文化
6.2 科技文化與美國早期工業化
6.3 美國科技和教育的體制化
6.4 工業實驗室制度與美國社會思潮變遷
6.5 重視科學與教育的政治傳統
第七章 科技文化的價值觀體系
7.1 理性與規範——科技文化的價值觀核心
7.2 公平與寬容——科技文化的突出特點
7.3 批判與創新——科技文化的根本使命
7.4 效率與協作——科技文化的組織功能要求
第八章 科技文化與大科學時代
8.1 文化科學的體系
8.2 "兩種文化"的分裂與對立
8.3 走向大科學時代的科技文化
結語 科技文化與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