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打架

數據打架

數據打架,是些現象,即在當下中國,因統計數據的差異引來各方關注的案例不在少數,“人口統計數據”、“房價上漲率之爭”、“地方GDP之和大於全國”、“失業率到底是多少”等等現象。統計專家表示,發布統計數據應更加公開透明,避免公眾對數據的誤讀,提高統計數據的公信力。

背景現象

多種統計數據互相打架多種統計數據互相打架

2010年7月,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公布了《省級人口個案庫數據質量評測結果》,20個省2000—2009年出生人口總數與人口計生統計報表數據相比高出12%。

近一兩年,因統計數據的差異引來各方關注的案例不在少數,“房價上漲率之爭”、“地方GDP之和大於全國”、“失業率到底是多少”……一連串的疑問讓統計數據的公信力遭受考驗。甚至有報導稱,連北大清華錄取的狀元人數之爭,也爆出與統計方式和口徑有關。

“數據打架”現象在中國大陸地區愈演愈熱鬧。

案例分析

一、數據“內訌” 出生人口比報表多10%

案例

國家人口和計生委訊息稱,2009年9月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了人口和計畫生育基礎信息核查工作,各地通過信息核查均發現了一些報表未反映的出生人口。其中,有6個省核查出生比報表出生多10%以上。

解讀

與以往的“數據打架”不同,計生委兩組數字的差異,更像是一場“內訌”。國家計生委在通報中稱,本次核查重點是2000年以來中國出生人口及其父母的相關信息。這是人口計生系統“首次收集個案信息,並對其中的流動人口開展雙向協查”,並開展人口基礎信息核查。

業內一直認為,人口計生統計報表數據有漏報的現象,所以這次他看到“12%”的漏報率,與之前一直流傳的“30%”的漏報相差比較大,所以並沒有“嚇一跳”。此外,就出生數而言,人口計生報表數字一直偏低的原因,主要是超生處罰的政策。比如擔心處罰故意不報,甚至舉家遷離;還有一些地方或基層計生單位為保政績,也會故意瞞報超生人口。

二、方法不同 全年房價上漲率差24%

案例

2010年年初,“房價上漲率”之爭引人關注。國家統計局在2009年統計報告中稱,2009年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1.5%。但是,國土部事業單位——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全國城市地價監測組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住宅平均價格為4474元/平方米,漲幅為25.1%。

解讀

對於“房價上漲率”之爭,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分析說,由於統計方式的不同,會帶來一些統計結果的差異。

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地價所所長趙松解釋稱,兩個數字的模型和統計方法或許存在差異,導致了統計結果的不同,國土部不統計房價,報告中也已經標註,房價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鑑》。

此外,得出兩組統計數字的方法或許有所不同。中國統計年鑑的數字是對全國城市房地產價格進行統計,而統計局的數字則來自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不僅是政府與研究機構存在統計方法的差異,政府之間也會存在因統計方法不同等因素,導致的數據差別。

三、害怕遺漏 地方GDP之和大於全國

案例

2009年,全國GDP增幅為8.7%,今年7月2日,國家統計局將2009年全國GDP增幅修正為9.1%。根據公開報導,各省區市GDP總量加起來,增速比8.7%要高得多。各地公布的數據,經濟增速低於8.7%的僅有3個省份。其餘28個省份增速都高於8.7%,其中有兩個省超過16%。

解讀

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與各省份公布的總和為何對不上?葉青昨日分析說,現在,中國實行GDP核算分別獨立進行的政策,也就是說,省、市、區自己核算自己的GDP,這樣多少會有誤差,不會出現1+1=2的情況。

另一方面,確實存在重複計算的問題,比如生產基地,分公司不在一個地方,這樣就會造成重複計算,作為地方,誰都不願意自己的GDP被少算。此外,確實不排除人為因素,當然這種因素越來越少。

四、口徑差異 城填失業率數據相差5%

案例

2009年1月2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2008年四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當時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城鎮經濟活動人口的失業率大概是9.4%。

解讀

失業率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偏差呢?對此,有專家分析認為,這與政府和學術機構因為統計口徑不一樣有關。

對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當時在發布會上也解釋說,兩者相差懸殊,涉及兩個概念,即“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建立登記失業制度,但是,這個指標有其不足之處,“它在一定時間內,反映總體失業狀況的敏感程度不是很強。此外,有一部分失業人員沒有進行登記,這就可能不是很全面地反映狀況。”

影響

統計數據頻頻“互扇耳光”,房價上漲率被指是笑話。統計數據頻頻“互扇耳光”,房價上漲率被指是笑話。

據了解,從國際經驗看,統計數據的發布並不僅僅是一連串數據的公布,更應當包括數據的來源、方法、意義和適用範圍等的公開。已開發國家統計機構在發布數據的同時,往往提供詳盡的數據來源、生產過程、適用範圍。

如果把統計數據看作是產品的話,理應有著詳細的“說明書”。缺少“說明書”,數據的使用必然會遇到種種問題,對數據的誤讀難以避免,甚至會影響數據的公信力

專家建言

1、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郭志剛認為,統計數據應該更加公開透明,“統計數字怎么來的,原始數字有哪些,只有都公布了,大家才會知道你是不是有道理”。

不僅要公布基礎數據,郭志剛認為,要通過實事求是的工作來避免統計上的問題,並且不能總公布一個簡單的結果,真正要說服人,就需要一個說明。“國外原始檔案有一尺厚,不怕別人問。但我們做得比較粗。”

2、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也認為,能公開的數據儘量都要公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