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我識別

敵我識別是現代信息化戰場軍事對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大大增強作戰指揮與控制的準確性和各作戰單位間的協調性,顯著地加快系統反應速度,降低誤傷機率,特別適合於多兵種聯合作戰使用。隨著現代戰爭中武器打擊精度的空前提高和破壞威力的不斷增強,各國軍方越來越重視敵我識別系統的發展。敵我識別系統通常由地面詢問系統和應答系統及其天饋線系統三部分組成。

“敵我識別” 由來已久

戰爭與戰場誤傷歷來是一對孿生兄弟,人們在古代用兵時就想出各種辦法來分辨敵我。兵書《尉繚子兵法》中記載了大兵團作戰中敵我識別的方法:左、中、右三軍以不同顏色的旗幟和帽沿上不同顏色的羽毛來加以區別,縱隊之間以不同顏色的記章加以區別,列與列之間把記章佩戴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加以區分等。

然而,現代戰爭中單靠人自身的感官和思維去判斷敵我,已遠不能滿足作戰需求。於是,伴隨科技進步便出現了用電子技術產生“電子口令”來實現遠距離敵我識別的先進方法。

敵我識別系統在戰場上如同“火眼金睛”,瞬間就能分辨出敵、我、友。現代敵我識別系統大體上與雷達具有同樣悠久的歷史,1935年英國空軍司令部首次提出攻擊飛機前要用無線電手段識別是“友”還是“敵”。後來在發展中,敵我識別系統自成一枝。而對敵我識別系統重要性的認識,是通過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得以加深的,當時戰爭的第一天,埃及防空部隊在擊落以色列89架飛機的同時,也擊落了自己的69架飛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敵我識別系統未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認清敵我 實非兒戲

敵我識別系統通常由地面詢問系統應答系統及其天饋線系統三部分組成。敵我識別器的使用非常嚴格,必須特別小心,特別是密碼絕不能被敵方破譯,在戰鬥機發生墜毀時,安放在應答機密碼晶體處的慣性引信炸藥會自動炸毀密碼晶體,以防落入敵手。

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越南叢林戰爭後,美國軍方十分迫切地感到需要一種適合戰區範圍內能夠協調各軍兵種的通信、導航、識別先進系統。後來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的F—15戰鬥機擊落伊軍飛機的數量最多,被認為表現最好,其重要原因就是裝備了現代化的敵我識別器。

雖然敵我識別系統在戰爭中的威力必須依靠其它武器裝備才能形成最終的殺傷力和破壞力,但如果沒有準確的敵我識別系統發揮作用,就必然會像沒頭蒼蠅瞎碰瞎撞打亂仗了。那么,如何體現和發揮出敵我識別器在現代戰爭中的威力呢?一般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具有高識別機率。敵我識別信號為武器系統發出打擊命令所依靠,錯誤的識別信號會產生“助紂為虐”的效果。因此,有人說在戰爭中有效地使用敵我識別系統,就如同有了力量倍增器。

具有高保密性、抗截獲性、抗干擾性能。

具有戰場再生能力。當敵我識別信號被敵方破譯後,能夠很快生成新的密碼。

能突破地區限制。當敵我識別系統形成網路、形成體系後,只要有敵方的力量滲透進入,均能夠很快地識別其本來面目,不給敵方以可乘之機,且具有威懾作用。

群雄競技 各有高招

美軍:美國TRW/馬格納沃克斯研製成功一種“戰場作戰識別系統”(BCIS),該系統正確率為99%,具有良好的抗干擾能力,並開始列裝。另外,海灣戰爭後美陸軍已開始實施一項單兵敵我識別系統裝備的研製計畫,據悉,其“陸地勇士作戰識別系統”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光電成像技術,使敵我識別能力大增。

法國:法國推出了一種新型毫米波敵我識別器系統,其應答器完全獨立,帶有定向天線和電瓶,能迅速裝到裝甲車上。據稱,美國和法國還研製出一種兼容波形,並採用猝然發射的方式,識別距離為6千米,識別機率達99%。

英國:據報導,英國國防研究局與GEC—馬可尼雷達和防務公司聯合研製出一種通用識別設備,號稱是成本最低的敵我識別系統,其接收機不會輻射信號,以便於隱蔽,大大提高了戰場態勢感知能力。

德國:其ZEFF系統由德國西門子公司研製,該系統由一個D波段應答機和一個雷射詢問器組成,有利於協同作戰,特別是對於希望有空對空和空對地識別能力的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來說,可以用同一種設備來加以解決。

前景廣闊 方興未艾

從戰爭對敵我識別系統的要求和作用來看,其主要發展趨勢是:一是寬工作頻帶,功率譜分散,使敵方截獲機率和干擾的能力大大降低;二是密鑰量大,密碼隨時隙自動變換,有效期短,安全性大為提高;三是強調快速、可靠識別,且有擴充能力;四是三軍通用,軍民兼顧,平戰結合;五是工作穩定可靠,操作簡便,維護性好,適應未來作戰環境;六是設備組裝靈活,交聯接口通用,具有信息傳輸及與航管兼容的擴展能力。

針對敵我識別技術的迅猛發展,其對抗技術也在不斷地創新。重點是破譯敵方密碼的結構、加密算法及所使用的密鑰,有效實施欺騙干擾;二是瞄準擴頻偵收;三是探索綜合干擾。同時,許多國家也在大力開發各種提高敵我識別效能的新技術,如雷射雷達、毫米波感測器、無源探測系統、多感測器組合、紅外雷射信標等,涉及聲、光、電各領域,無所不有。

未來的敵我識別技術,將是各種體制、各種技術、各種設備的綜合使用。但由於這些系統仍然要靠人來操作,所以其可靠性也與人密切相關。正像美國戰爭歷史學家和軍事戰略家所指出的,“戰場誤擊的風險依然存在,因為再先進的技術也不能永遠完全地消除戰爭風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