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印發 《中國小幼稚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的通知

4.應急疏散用語:教職工在組織學生避險、疏散的整個過程中,應使用規範、簡短、明確的疏散用語。 應急疏散演練工作基礎較好的學校要加強隨機性應急疏散演練。 (二)建立演練組織機構學校應根據演練方案的要求,建立健全演練組織機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進一步落實國家對應急疏散演練的要求,加強對中國小幼稚園應急疏散演練工作的指導,提升學校應急疏散演練的組織和管理水平,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國小幼稚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現印發給你們,供各地各校在日常安全管理和集中組織應急疏散演練時參考。
教育部辦公廳
2014年2月22日

中國小幼稚園應急疏散演練指南

為加強對中國小幼稚園(以下簡稱學校)應急疏散演練工作的指導,提升學校應急疏散演練的組織和管理水平,強化師生安全意識和應急避險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受益的安全素養,特制定本指南。

一、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務院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中國小幼稚園安全管理辦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

二、目的意義

本指南立足於提升應急疏散演練的實際效果,明確應急疏散演練的適用範圍、基本原則,涵蓋演練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等全過程,供學校在日常安全管理和集中組織應急疏散演練時參考。通過實戰型應急疏散演練,進一步增強師生安全意識,提高逃生自救能力,在發生緊急情況時,能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確保師生的生命安全。

三、適用範圍

本指南對演練的各個環節、步驟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性意見和規範性要求,適用於全國普通中國小幼稚園在開展針對地震、火災、校車事故等的應急疏散演練時參考。

四、基本原則

(一)精心準備,科學組織。學校要確保參演師生的生命安全,嚴防擁擠踩踏事故發生。要提前謀劃,提出預案及早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儘量避開雨雪等惡劣天氣,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科學、合理的組織,保證疏散演練既安全有序又有效快速。
(二)著眼實戰,注重細節。演練要立足於模擬緊急事件發生時的真實情景,要著眼於提高學校應急指揮人員的指揮協調能力、各部門的應急處置能力和師生的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學校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演練方案並將其細化、落實到演練的各個環節,保障演練的整體組織及每個環節科學合理。
(三)明確目標,循序漸進。地震、火災等災害留給人們的逃生時間是有限的,一般是2分鐘左右,應急疏散演練應明確最終的時間目標,原則上中學生2分鐘以內,小學生3分鐘以內完成。要從學校實際出發,設定合理的時間要求,通過經常性的演練逐步提升,最終達到設定的目標。
(四)立足實際,務求實效。演練要緊密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明確演練的主題,合理確定演練的時間、地點、參演人員、形式、內容、規模、疏散路線和保障措施等。要重視對演練效果及組織工作的評估、考核和總結,及時整改存在的問題,務求到達實效。

五、演練準備階段

演練準備階段應包括:制定演練方案,成立演練組織結構,演練前安全教育及其他準備工作。
(一)制定演練方案
應急疏散演練方案應根據學校自身性質、地理位置、周邊環境、教職工和學生人數、校園內建(構)築物類型和數量等實際情況,依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等相應應急預案制定。
演練方案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演練主題、演練目的意義、演練時間和地點、參與演練人員、演練組織結構及人員分工、演練準備工作、疏散路線、演練流程、保障措施、善後處置和信息報告等。演練方案應做到:內容完整、簡潔規範、責任明確、路線科學、措施具體、便於操作。
相關要求:
1.應急疏散場所:通常利用操場、廣場等設立應急疏散場所,應通風通暢,相對寬闊。應急疏散場所應遠離高大建(構)築物,與建(構)築物的距離應大於其高度的三分之一;應避開有對人身安全可能產生影響的地段,如毒氣體儲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儲放地、高壓輸變電線路等設施;避開陡坡等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段;疏散場地應有方向不同的兩條以上與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
2.應急疏散通道: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暢通,禁止占用疏散通道;禁止將安全出口和教室、實驗室、宿舍等安全門上鎖或堵塞;應將房間的老式內開窗戶改成外開式或平移式窗戶,一樓窗戶的防護欄應符合消防要求,應急情況下防護欄能迅速打開。
3.應急疏散路線:根據學生分布和建築物結構,合理確定各班級疏散路線,合理分流。要建立規範,細化措施,保障大量學生在樓道相遇或意外情況發生等情況下不發生擁堵甚至踩踏。疏散路線要避免穿越公路、交通密集和易發生危險的路段。
4.應急疏散用語:教職工在組織學生避險、疏散的整個過程中,應使用規範、簡短、明確的疏散用語。
5.應急警報信號:警報信號應具備很強的覆蓋性、獨立性和差異性,並考慮在斷電等特殊情況下的備選方案。覆蓋性:警報信號能有效的覆蓋到學校的每個地點;獨立性:在無法或不能及時採取廣播等輔助手段的情況下,警報信號能獨立向師生傳遞準確信息;差異性:與學校日常的鈴聲、廣播聲等聲音要有所差異。避險信號和疏散信號也應有明顯區分。
6.疏散時間:從疏散信號發出到全體師生(除傷病師生外)疏散完成,原則上樓層較低(4層以下)、安全出口合理、通道通暢的學校應控制在2分鐘之內。
7.應急演練次數:中國小校每月至少要開展一次應急疏散演練,幼稚園每季度至少要開展一次應急疏散演練。應急疏散演練可與學校升旗、課間操、集體活動等相結合。在校生較多的城鎮中國小、農村寄宿制學校要適當增加應急疏散演練的次數。應急疏散演練工作基礎較好的學校要加強隨機性應急疏散演練。在確保全全的基礎上,有住宿學生和晚自習學生的學校要重點加強就餐時間、午休時間和夜間應急疏散演練。使用校車的學校,還應定期組織學生進行校車安全事故應急處理演練。可根據演練內容,以組、班或年級為單位進行小規模應急演練。
(二)建立演練組織機構
學校應根據演練方案的要求,建立健全演練組織機構。成立由校長、有關校領導及工作人員組成的演練指揮部(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演練活動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指揮工作,同時落實每位成員在演練中的具體工作。設總指揮、副總指揮及相關成員。
主要職責:
1.全面負責應急疏散演練工作。總指揮要親自組織,現場指揮,確保演練效果。
2.執行上級有關指示和命令,領導小組成員按其所在部門的職能、職責各負其責,認真做好應急疏散工作。
3.合理劃定學校及周邊應急疏散場地(避險場所)、疏散通道,明確應急疏散信號,設立應急疏散指示標誌,教育學生熟悉和掌握應急疏散方案。
演練指揮部應下設若干小組,明確職責,落實人員。
1.組織協調組:負責演練方案的制定;演練過程的協調指揮;信息的上傳下達、對外聯繫等。
2.宣傳報導組:負責安排演練前的宣傳教育、演練的攝影、記錄、計時、總結等。
3.疏散引導組:負責科學編制和張貼學校應急疏散路線圖、班級應急疏散路線等;引導、組織師生安全有序疏散;幫助傷病學生疏散並妥善安置;疏散完成後協助其他各組工作。
4.搶險救護組:負責第一時間組織實施自救互救,搶救遇險師生,視情況搶救重要財產、檔案等;檢查學生身心狀況、進行臨時救治和必要的心理疏導;演練中發生意外事故,負責將受傷師生儘快運送到指定安全區域,並迅速聯繫急救中心或撥打120,在專業醫務人員到達之前,救護組應對受傷師生採取必要的救助措施,為救治傷者贏得時間。預防次生災害發生。
5.後勤保障組:負責治安保衛工作,布設演練場地,維護演練秩序,拉響演練警報;通訊、標識、廣播、救助等演練所需物資裝備的準備;檢查、恢復學校水電、通訊等後勤保障設施。
各小組應設立負責人,統一協調本組工作。各小組演練前應充分了解本小組職責,並將職責落實到每位成員;演練中按照職責開展工作,在疏散完成後各小組負責人應及時向總指揮進行反饋、匯報。學校可視演練主題和學校實際情況調整演練組織結構,以保證演練質量。
(三)演練前宣傳教育
學校應根據演練的主題,在演練前要依託校園網、校園廣播、宣傳櫥窗、板報等傳播載體,通過專題會議、班、校會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向全校師生宣講疏散演練方案,讓師生明確演練的必要性和基本步驟,熟悉疏散程式、疏散信號、疏散路線、疏散順序、疏散後的集合場地和時間要求等。有針對性的組織師生學習安全知識,掌握避險、撤離、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
(四)演練前師生身體問詢檢查
演練前要對師生身體情況做一次問詢檢查,凡有特異體質(先天性心臟病、癲癇等)的師生,演練前發燒、腿受傷等不宜進行緊張和奔跑活動的師生,要給予特殊考慮和安排。
(五)其他準備工作
1.加強協調宣傳工作。演練前學校應向教育主管部門報告。根據不同演練主題,教育部門、中國小要加強與公安、交管、地震、消防等部門的溝通協調,邀請專業人員到校指導,幫助學校完善方案,加強過程指導。學校可視情況通報相關部門和周邊單位,並通過廣播、網站、橫幅標語等方式,預告演練的時間、地點、內容,避免發生誤解、謠傳和恐慌,保證演練安全順利進行。
2.印製演練相關檔案。包括演練方案、演練人員手冊、演練腳本等;酌情配備需要的裝備器材,如:胸掛式應急工作證和指揮員、安全疏導員標誌,手電、應急燈、口哨、對講機、手持擴音器、醫療急救箱、滅火器材、警戒線等。
3.張貼疏散線路圖和指示標誌。在每個教室、宿舍、辦公室內或門後張貼應急疏散示意圖,在教學樓、宿舍樓、辦公樓、實驗樓等場所疏導通道的適當位置張貼應急疏散示意圖和到達避險場的指示標識,避險場所應設定標有文字說明的指示標識、平面圖和疏散示意圖。指示標識、平面圖和疏散示意圖應當清晰完整、簡潔規範、美觀大方。
4.準備演練器材。演練前後勤保障組要提出演練經費申請計畫,根據需要購置或準備演練所需的煙霧發生器、警報器、場地標誌等物品。

六、演練實施階段

演練實施包括避險科目、疏散科目。一般情況下,防震疏散演練依次實施避險科目、疏散科目;消防疏散演練直接實施疏散科目;其他應急疏散演練應結合實際進行具體安排。學校可根據實際,酌情增加或強化醫療救護、衛生防疫、人員搜救、治安維護、火災處置、危化品處置等科目及內容。
(一)避險科目
1.總指揮宣布演練開始,廣播響起:“現在地震來襲,實施緊急避險”,同時避險警報信號(電鈴聲、警報聲、哨聲等)響起,長鳴60秒。
2.聽到信號後,在教室、實驗室、宿舍的教職工應第一時間通知學生地震來襲,進行避震。在實驗室等地點的教職工應迅速關閉火源、電源、氣源等,處理好易燃、易爆、易起化學反應的物品等。
3.師生避險要求:保持鎮靜,頭腦清醒;就近蹲或躺在課桌、實驗台、床鋪的旁邊或承重牆的牆根、牆角;用手或其它柔軟物品等保護好頭部,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縮小面積,不要靠近視窗,避開燈扇,避免被砸;視情況就近關閉火源、電源等。避險動作原則上在12秒內完成。
(二)疏散科目
1.火災發生後或者地震暫停後,需要進行疏散時,廣播響起:“現在發生火災(現在緊急避險結束),全體師生立即疏散”,同時,疏散警報信號(電鈴聲、警報聲、哨聲等)長鳴,長鳴60秒,停30秒,反覆兩遍為一個周期,時間共3分鐘。
2.在教室、實驗室、宿舍等地點的教職工立即告知學生“按照疏散路線,快速疏散”,組織學生從前後門有序進行疏散,並且根據教室、實驗室、宿舍等的位置,按照不同樓層,就近從疏散樓梯向下疏散。
3.學生立即向避險場所疏散,要求:沉著冷靜,服從指揮;所有學生應做到快速、貓腰、護頭、掩鼻(遇到濃煙時,可利用衣服、毛巾或者其他可利用的東西捂住口鼻,並儘量降低行走姿勢,以免煙氣進入呼吸道。如果煙氣特別濃而使人感到呼吸困難,可貼近牆邊爬行,因為近地處往往殘留清新空氣);不擁擠,不推搡他人,不起鬨,不高聲喧譁,不爭先恐後,不拉手搭肩,不嬉戲打鬧,不彎腰拾物,不逆流而行;在擁擠的人群中,注意雙肘撐開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間保證呼吸;當發現自己前面有人摔倒了,馬上要停下腳步,同時大聲呼救,告知後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當自己摔倒時,應儘快爬起;當被踩踏時,要兩手十指交叉相扣、護住後腦和頸部,兩肘向前,護住雙側太陽穴,雙膝儘量前屈,護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臟器。
4.中高層樓房消防疏散逃生的有關要求:在7層以上中高層建築物進行消防疏散時,嚴禁乘坐普通電梯(有條件的可以乘坐消防電梯)或跳樓逃生;處在10樓以下的學生可視情況利用樓梯道走廊向下逃生;12樓以上的學生,可視情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後向天台奔跑或儘快尋找陽台等安全的地方躲避,等待專業人員的救援。有條件的學校可自備高空緩降器或救生繩,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設施離開危險樓層,也可用身邊的繩索、床單、窗簾、衣服自製簡易救生繩,並用水打濕,從窗台或陽台沿繩緩滑到下面樓層,從而逃離起火層。
5.疏散引導組在第一時間趕到指定位置(樓梯口、轉角處、樓門口等)引導疏散,指揮學生保持秩序,控制速度,逐次疏散。同時視實際情況可喊“大家注意腳下,防止滑倒;保持秩序,不要擁擠;注意保護頭部,小心墜物;有人摔倒了,大家小心;不要向回跑、不要撿東西”等提示語。幫助有困難的人員疏散。如出現擁擠摔倒等突發情況,負責疏散引導的老師應立即向指揮部報告,等險情排除後,再組織學生有序撤出。待學生疏散完畢後,方可撤離。
組織協調組做好演練指揮、協調等工作;宣傳報導組做好演練的記錄(攝像、攝影等)和計時等工作;後勤保障組做好報警等工作;搶險救護組做好傷員救治等工作。
6.學生疏散到避險場所後,應按照班級形成佇列在指定位置站好,避免混亂。班主任或負責統計的人員進行班級、年級人員統計;搶險救護組檢查學生身體、心理狀況,進行臨時救治、心理疏導;後勤保障組檢查學校各項設施、物資等。完成後,各小組負責人及時向總指揮報告,並根據總指揮的指令採取下一步行動。
7.總指揮宣布演練結束。

七、演練總結階段

(一)總指揮對演練進行現場總結講評,內容主要包括演練組織情況,演練目標及效果,演練中暴露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等。
(二)結合演練的主題和目的,可適當開展相應的安全教育。
(三)對演練場地進行清理恢復,回收整理演練物資裝備。
(四)對演練進行總結評估,各部門和有關人員通過訪談、填寫評價表、提交報告等方式,進行總結評估。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獨立評價機制,聘請相關人員為整個演練進行測評。
(五)將演練文字及視頻資料進行整理、保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