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服務型大學

教學服務型大學

教學服務型大學,是以服務地方為宗旨的套用型大學。教學服務型大學是相對於教學型大學和套用技術大學而言提出的一類新型的大學類型,屬於套用型大學範疇。

起源

教學服務型大學的直接源頭是19世紀美國的威斯康星大學。其校長范海斯在威斯康星大學就職演講中提出的“為州服務”的理念,開啟了服務型大學的新紀元。但是,“服務型大學”概念則是在20世紀中後期才正式提出的。最早提出“服務型大學”概念的是挪威奧斯陸大學的阿瑞德·特捷達夫。他認為,服務型大學的主要特徵是:“對其學術勞動力的管理是通過與外部客戶在購買研究、教學或諮詢服務時所達成的契約來控制,依賴於它所得到的契約以及它在市場上的持續競爭力。”

服務型大學在我國的發展形式,就是教學服務型大學。首次在我國提出“教學服務型大學”概念的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劉獻君。他在其《建設教學服務型大學——兼論高等學校分類》一文中明確指出:“在現有高等學校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本科院校、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的分類中,應增加教學服務型大學,列在教學研究型大學之後。”

概述

2007年,劉獻君就提出“教學服務型大學”概念,並且,他定義為:以本科教學為主,適度發展研究生教育;以服務地方為宗旨,培養地方需要的套用型人才,產出地方需要的套用性成果;大力開展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的的服務活動,形成全方位為地方服務的體系。這一分類被很多地方本科高校採用,並由此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比較認可的黑龍江科技大學、江漢大學、浙江樹人大學、武漢紡織大學、寧波大紅鷹學院、常熟理工學院、銅仁學院等明確以“教學服務型大學”分類,並且以“全國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研討會的方式探究此類大學如何建設與發展。

套用型大學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是區別於研究型大學的一種新的大學類型,其概念比較寬泛,它不僅包括套用技術大學,還包括教學服務型大學等。

教學服務型大學是現代大學發展分類的產物,是指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和基本規範的基礎上,以服務理念運行、管理的現代大學。教學服務型大學有六個特徵:教育價值人本性、辦學理念服務性、大學職能教學性、人才培養套用性、學校系統開放性以及管理流程最佳化性。

新建本科院校朝套用型大學方向轉型發展,出現了兩大陣營,一是套用技術大學,二是教學服務型大學。

教學服務型大學就是以服務為宗旨的套用型大學。

教學服務型大學的職能是社會服務,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只是進行社會服務的方式或途徑。

教學服務型大學的內涵主要包括:一是在“教學”方面既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也重視技術技能的培養,尤其強調科學知識和技術的套用。二是在“服務”方面強調全方位服務社會。

教學服務型大學建設的基本思路應該是堅持全方位服務地方的理念,重點體現在價值取向服務地方、學科專業對接地方、人才培養面向地方、科學研究著眼地方、師資隊伍融入地方、國際教育植根地方、文化建設引領地方等方面。

發展

教學服務型大學的發展,順應了服務經濟時代的需求,辦學者必須牢固樹立為社會服務發展的思想;應將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職能整合起來,完成大學的核心使命——育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