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學法

故事教學法是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穿插些相關的簡明、短小故事、以說明註解強調所講內容,或者乾脆就用故事內容代替講課內容,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聽課興趣、啟發學生思考、直接從故事中悟到蘊涵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識技術等的一種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寓教於樂、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

基本概念

故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故事教學來完成教學和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現實可行性。這種方法可以調動師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有效地完成教學效能。

產生背景

對於故事,人人都可理解,且每人都在或真或假地講述著,有心無心地聽著,或者身不由己地上演著自己的故事。其實,人是生活在故事之中的,人類的歷史就是在故事中開端的,流傳千載萬年的神話、傳說,實際上是以故事的方法講述了人類古代的歷史。文字產生之前,口述歷史就是以口頭語言講述自己族群、部落或民族的故事,成為傳承歷史的主要方法。只是在文字成熟之後,史書記載才成為其替代,並因文字的權威性、神聖性而壟斷了歷史的記載。可是,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是在講故事,只是由口頭表達階段發展到書面表達階段而已。與此同時,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仍以口頭語講述著自己或他人的故事。由此,顧頡剛先生在20世紀初期由故事而提出中國近代史上一種著名的史學研究方法一一一“層累說”就是新近興起的敘事研究方法,也是以故事為其邏輯起點。故事包含了人類的集體或個人的經驗,講故事實際上就是一種傳遞人類經驗、知識的一種方法。作為一種方法,講故事在人類生活中一直存在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使用範圍

故事教學法特別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課堂教學,故事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門戶,它對孩子的魅力是無窮的,故事有很多,如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社會生活經驗小故事、英雄人物故事、科學家故事、益智故事等有教育教學價值的故事,喜歡聽故事幾乎是從幼稚園小朋友到中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一堂以活潑、生動的故事情節進行教學的授課模式,稱之為“故事教學模式”。故事教學法、故事教學模式,也常被簡稱為“故事教學”。

基本方法

故事教學法也可由學生來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講故事參與教學,由學生講述自己所知和經歷的故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是衡量有效教學的一個標尺。講故事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學的效能,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雙向交流或多向交流。
故事教學是以故事的眼光看教學,它不是指敘事研究或個案研究中教師的教學故事,而是教師在教學中把講故事作為一種具體操作的方法來實施教學,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文學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通過講故事激活課堂,並由故事本身滲透出的教育價值,以及教師在講故事過程中所滲透出的內在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

優越性

故事教學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實際上,許多一線教師已在教學實際中不知不覺地使用此方法。課程資源中富含大量的故事題材,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組織課程資源以達到教學目標,故事就是一種可資利用的資源。最主要的還是學生們喜歡聽故事,一般人喜歡聽故事,孩子們更是痴迷,因為故事已是他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陳鶴琴先生也說“故事在兒童是一種重要的精神食糧”。在幼兒教學中,除遊戲教學活動外,故事教學可以說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教學方式。在中國小,學生喜歡聽故事是個不爭的事實,學生可能不喜歡某一門功課,不喜歡某一個老師,但沒有幾個不喜歡聽老師講故事的。

內容選取

由於課程富含大量的故事題材,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進行故事教學。首先,就教材中已有的故事內容來講授,就地取材。文科教材中已選編有一定的故事,如歷史、語文思品、社會學科。理科教材中課後有的也附加有一些故事,對這些故事要充分利用,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教師應就課程所內含的人物和事件進行挖掘,這就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故事加工能力,需要儲備一定量的故事內容,需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這樣工夫就需花在備課上以及平時廣泛閱讀,注意收集故事題材,以備後用。比如,語文課每篇文章的作者,課文中所涉及的人物與事件;歷史課的人物與事件;自然科學學科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等等。每個人物可以說有一個或很多個故事,當然這也需進行一定的取捨。拿語文課來講,幾乎每篇文章的作者都要進行介紹,這就需要教師圍繞作者進行故事教學。介紹作者不可泛泛而談,由於時間的限制,必須就作者的典型事件進行選擇,作者的故事必須具有典型教育意義。我們可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和立場進行講解。著名的科學家,像笛卡兒、伽利略、牛頓、居里夫人、愛因斯坦、霍金等等,他們的故事體現他們的偉大人格,也能表現他們攀登科學高峰之旅的過程。最後,則是課程內容的故事化。就課程內容進行故事開發,具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理科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們創造性去挖掘。

作用

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採用故事教學法,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我國課堂教學實踐中灌輸式教育所導致的沉悶、僵化的局面。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在學校教育中一個普遍令人擔憂的現象是學生厭學,呆板、僵化的教學方法已窒息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法故事化的目的,就在於引起兒童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快快活活地來學習,也只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教學方能取得成效。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適時地運用切適的故事以期與學生共享教學的樂趣,才能有效地達成教學的效能。但是,應根據具體情況巧妙地運用,切忌為故事而故事,一味地追求故事化,課堂氣氛熱熱鬧鬧,導致教學的庸俗化、程式化,而變成形式主義的故事教學。學生只是一笑了之,沒有達到教學應有的價值目標,出現背離教學活動初衷的情形。故而,故事教學必須圍繞教學目標,為教學服務。故事教學法並非完全的課堂教學故事化,而且教學也不可能完全故事化。作為一種方法,故事教學法只是起到某些方面的作用,它不排斥其它方法,也取代不了其它方法,只能與其它方法共用來完成教學任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