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權對立與文化融合:金代中期詩壇研究

一、古體詩/139 二、近體詩/150 一、回文體/158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8月1日)
平裝: 33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701009022X, 9787010090221
條形碼: 9787010090221
尺寸: 20.8 x 14.8 x 1.8 cm
重量: 558 g

作者簡介

楊忠謙,(1963——),山西應縣人。重慶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文學博士。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遼金文學學會理事,重慶文學學會理事。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在《民族文學研究》、《求索》等國家和省級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有學術專著《柳永形象論略》,主編或參編教材、著作四部。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級、校級項目近十項。目前正主持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金代家族與金代文學關係研究》。

內容簡介

《政權對立與文化融合:金代中期詩壇研究》內容簡介:經過金初四朝的發展,到世宗、章宗兩朝,詩歌創作由“借才異代”進入到,“國朝文派”時期。詩壇上表現出三種審美趨向:第一是由政治、宗教、哲學因素而形成的普遍性特徵——尚自適;第二是由地理、歷史、民族因素而形成的地域性特徵——崇氣格;第三是由文化、教育、藝術因素而形成的時代性特徵——重典雅。這三個主要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是金代民族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化相結合的結果。文人的仕途空間受到壓縮,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的功名意識,使不少詩人又回歸到能夠慰藉心靈的精神家園——在以文繼祖的理想中,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以蔡珪、劉汲、党懷英、元德明為代表的豪傑詩人表現出氣勢豪邁、樸素磊落的鮮明的北方文化特點。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朝廷形成的宴享之風,與胡漢士族的典雅生活追求融合為一,在文人們中間日益興起濃厚的士大夫生活情趣,促進了詩歌的典雅風氣。這時期的女真皇族詩人完顏匡、完顏雍、完顏璋等的創作,體現出中原儒家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相融合的顯著特徵。他們的詩歌既風格典雅、手法多樣,又保存著北方少數民族樸素、豪放的特點。

目錄

序/1
緒論/1
一、金代中期的時代背景與民族特徵/2
二、“國朝文派”的文學淵源/4
第一章 金代中期詩壇的文化背景/10
第一節 社會背景與文化政策/10
一、社會文化背景/10
二、科舉政策及其文學貢獻/14
第二節 文化思想的轉變/17
一、金世宗的史鑑意識/17
二、文化開放政策/27
第三節 詩歌主題的變奏/36
一、現實主義作品主題/39
二、史鑑意識作品主題/41
第二章 “國朝文派”的北方文化特徵/55
第一節 對“氣格”的普遍崇尚/56
一、“氣格”理論的發展/57
二、“氣格”說的邏輯基點/58
第二節 “氣格”的詩歌實踐/59
一、崇尚“氣格”的審美風範/60
二、追求“氣格”的詩歌實踐/62
第三節 詩歌“氣格”說的特徵/66
一、地域性/66
二、主體性/70
三、圓融性/72
第三章 漢化背景下“國朝文派”的典雅趣向/76
第一節 詩人生活典雅化/76
一、朝廷禮樂制度規模化/76
二、詩人隊伍宮廷化/78
三、詩人生活藝術化/83
第二節 詩歌創作技巧化/88
一、《明昌辭人雅制》/89
二、尖新派代表王庭筠/91
三、逞奇鬥巧的王寂詩歌/93
第四章 自適詩風的形成/97
第一節 自適詩風形成的原因/97
一、社會經濟原因/97
二、民族因素/99
第二節 自適詩歌的多元表現/106
一、雲泉是處堪為樂,軒冕從來只累人——詩人的“小隱”/106
二、身雖市朝寄,心與功名疏——詩人的“中隱”/116
第三節 隱逸自適的思想淵源/121
一、佛教思想的濡染/122
二、老莊“齊萬物”的影響/124
三、三教合一思想的融會貫穿/126
四、詩人的自適情趣/131
第五章 詩歌藝術特徵論/133
第一節 科舉對詩歌的影響/134
一、“辭賦”科與詩歌藝術之關係/134
二、科舉對文風的影響/137
第二節 詩歌體裁的多樣性/139
一、古體詩/139
二、近體詩/150
三、楚辭體詩歌。/154
第三節 詩歌體式的豐富性/157
一、回文體/158
二、集句體/159
三、連珠體/163
四、寓言體/165
五、漁父體/168
六、天隨子體/170
第四節 詩歌用典的多元化特徵/172
一、密集用典,表現文人趣味/172
二、反意用典,強化主體情感/179
三、組詩用典,隱含多元主題/185
第五節 詩歌句式的豐富性/189
一、鍊句/191
二、鍊字/193
三、對仗/195
第六章 詩歌的意象/198
第一節 山水意象的傾心經營/199
一、詩人普遍的山水情結/200
二、山水意象的多樣構造/203
第二節 “香草”意象的比興寄託/205
一、主體性特徵/207
二、女性化特徵/212
三、對象化特徵/215
第三節 動物意象的文化內涵/218
一、“下視平蕪低”的“鷹”意象/219
二、“奔騰多奇龍”的“馬”意象/221
第四節 “殘缺”意象/224
一、“殘缺”意象的表現特徵/224
二、“殘缺”意象的文化精神/226
第七章 詩歌因革論/230
第一節 陶謝風流到百家/231
一、強烈的“三徑”情結/232
二、興寄高妙、真淳簡淡的美學特徵/238
三、從文學意義的學習到生活旨趣的無意識滲透/240
第二節 蘇學盛於北/242
一、“蘇學盛於北”之原因的考察/242
二、金人對黃庭堅的接受/252
三、對蘇、黃詩風的反思/256
第三節 以唐人為旨歸/259
一、金詩學唐的進程/259
二、王若虛、王庭筠崇白、抑白之爭/267
三、學杜理論的建立/269
第八章 南北文化融合下的少數民族詩歌/275
第一節 女真族詩人的文學創作/276
一、女真文學的發展/276
二、金代中期的女真文學創作/281
第二節 其他少數民族詩人的詩歌創作/289
一、渤海詩人的文學貢獻/289
二、契丹族代表詩人及其詩歌/291
第九章 政權對立下的南北詩文互動/295
第一節 政權對立下南北詩壇的詩歌主題/300
一、孝宗詩壇的涉金之作/300
二、金代文人的涉宋之作/308
第二節 南宋文獻北傳/310
一、南宋詩文作品北傳/310
二、理學的北傳/313
第三節 金代文獻南傳/318
一、金詩詞作品南傳/318
二、金代史籍、曆象之類書籍入宋/320
三、趙可文集入宋/322
後記/328
參考文獻/3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