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材料特性與結構行為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材料特性與結構行為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材料特性與結構行為》,是科學出版社於2010年9月1日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9月1日)
平裝: 39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030290372, 9787030290373
條形碼: 9787030290373
商品尺寸: 23.6 x 16.8 x 1.8 cm
商品重量: 821 g
ASIN: B0046MCLGO

內容簡介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材料特性與結構行為》在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室內外試驗與理論分析以及實體工程的驗證,系統闡述了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的相關理論及其套用技術。集中體現了作者近十年關於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系統及其抗裂機理、組成材料、技術特性、材料組成設計、結構性能以及設定應力吸收層的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瀝青加鋪層結構分析與結構設計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材料特性與結構行為》可作為科研、設計、工程管理等相關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教師、研究生的參考用書。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瀝青加鋪層存在的主要問題
1.2 應力吸收層技術
1.3 應力吸收層技術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點
參考文獻
第2章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系統及其抗裂機理
2.1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系統
2.2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技術與其他防裂技術比較
2.3 瀝青加鋪層反射裂縫的力學分析
2.3.1 瀝青路面反射裂縫擴展機理
2.3.2 瀝青加鋪層反射裂縫擴展力學分析
2.4 瀝青加鋪層裂縫尖端應力強度因子的有限元分析
2.4.1 有限元計算模型及裂縫區域模型
2.4.2 結構設計參數對應力強度因子的影響
2.5 接縫處瀝青加鋪層應力集中的有限元分析
2.6 反射裂縫擴展路徑模擬
參考文獻
第3章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組成材料
3.1 應力吸收層瀝青結合料性能指標
3.1.1 技術性能要求
3.1.2 應力吸收層瀝青結合料性能評價指標
3.2 應力吸收層改性瀝青混合料膠漿特性
3.2.1 瀝青膠漿中礦粉的沉澱
3.2.2 SAM改性瀝青膠漿礦粉的沉澱
3.2.3 粉膠比對瀝青膠漿性能的影響
3.3 應力吸收層集料特性
參考文獻
第4章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材料技術特性
4.1 應力吸收層材料的黏彈特性
4.2 應力吸收層材料彈性模量與泊松比
4.3 應力吸收層材料高溫穩定性
4.4 應力吸收層混合料低溫性能
4.4.1 小梁彎曲破壞試驗
4.4.2 圓盤拉伸試驗
4.4.3 常溫等速拉伸性能
4.5 應力吸收層混合料抗疲勞性能
4.5.1 瀝青混合料複合小梁彎曲疲勞性能
4.5.2 應力吸收層混合料疲勞性能
4.5.3 應力吸收層混合料直接拉壓疲勞性能
4.5.4 應力吸收層混合料半圓彎曲疲勞性能
4.6 水穩定性能
4.7 應力吸收層材料SGC特性
4.8 應力吸收層混合料性能與體積試驗指標
4.9 應力吸收層混合料技術標準
參考文獻
第5章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材料組成設計
5.1 應力吸收層組成材料技術要求
5.1.1 應力吸收層結合料
5.1.2 應力吸收層混合料集料
5.1.3 應力吸收層混合料用礦粉
5.2 礦料級配設計
5.2.1 目標級配與集料組成
5.2.2 工程設計級配及範圍
5.3 瀝青混合料組成設計
5.3.1 瀝青混合料設計方法回顧
5.3.2 混合料成型方法
5.4 應力吸收層改性瀝青混合料旋轉壓實參數
5.5 混合料設計技術標準
5.6 基於superpave設計方法的應力吸收層改性瀝青混合料組成設計
5.6.1 設計標準和設計參數的確定
5.6.2 初始瀝青用量的確定和體積參數計算
5.6.3 應力吸收層改性瀝青混合料體積設計過程
5.7應力吸收層改性瀝青混合料組成設計實例
5.7.1 原材料的選擇
5.7.2 礦料級配選取
5.7.3 配合比設計
參考文獻
第6章 改性瀝青混合料應力吸收層結構性能
6.1 瀝青加鋪層結構抗疲勞特性
6.1.1 瀝青加鋪層大尺寸疲勞試驗
6.1.2 試驗用原材料及結構層鋪築
6.1.3 剪下型反射裂縫疲勞試驗
6.1.4 張開型反射裂縫疲勞試驗
6.2 組合小梁試件抗疲勞陛能
6.2.1 試驗材料及試件製備
6.2.2 組合小梁結構抗疲勞試驗方案
6.2.3 組合小梁結構抗疲勞試驗結果
6.3 設定應力吸收層的瀝青面層結構抗車轍能力
6.3.1 全厚度車轍試驗
6.3.2 漢堡車轍試驗
6.4 應力吸收層與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層間剪下特性
6.4.1 LLM路面材料直剪試驗儀及工作原理
6.4.2 應力吸收層與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層間剪下性能
參考文獻
第7章 設定應力吸收層的瀝青加鋪層結構分析
7.1 材料強度準則
7.2 荷載應力
7.2.1 計算模型與參數
7.2.2 荷載應力有限元分析
7.3 溫度應力
7.3.1 路面溫度場計算基本理論
7.3.2 路面結構溫度場的測試與確定
7.3.3 計算模型與材料參數
7.3.4 應力吸收層溫度應力有限元分析
7.4 耦合應力
7.5 設定應力吸收層加鋪層結構深度方向的應力分布
7.5.1 荷載應力分布
7.5.2 溫度應力分布
參考文獻
第8章 設定應力吸收層的瀝青加鋪層結構設計方法
8.1 舊水泥混凝土路面瀝青加鋪層國外設計方法
8.2 基於斷裂力學理論的瀝青加鋪層結構設計方法
8.3 設定應力吸收層的瀝青加鋪層結構設計方法
8.3.1 設計參數
8.3.2 設計標準
8.3.3 結構計算方法
8.4 設定應力吸收層的瀝青加鋪層厚度設計方法
8.4.1 彎沉—交通量設計方法
8.4.2 加鋪層厚度設計算例
參考文獻

序言

作為高級路面主要結構型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壽命長、養護工作量小、節約能源、施工簡便以及對交通等級和環境適應性強等優點,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在我國得到了較大發展。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早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不但沒有體現出其優點,反而顯現出舒適性較差、噪聲較大、抗滑性能難以恢復以及修復較為困難等弱點。近年來,國際石油資源日趨緊缺,瀝青價格持續攀升,給當前我國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因此,在公路建設任務仍然繁重的背景下,合理有效利用當地資源,進一步最佳化路面結構,降低建設成本,實現路面可持續發展就顯得極為迫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