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污染論

收視污染論

收視污染論,是一種收視率污染的觀點,該觀點認為,收視率造假正在成為個別地方衛視爭奪市場的“捷徑”。與製作節目相比,“製作”收視率以其低廉的代價、隱秘且難以查證的造假方式,以及懲戒機制缺失的行業背景,正在成為個別地方衛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力爭上遊的“幕後法寶”。

現象

收視污染論收視污染論
圍繞“收視率”,業界始終紛爭不斷,不同數據來源給出的收視率時常出現打架現象。許多數據不僅違背收視規律,甚至缺乏常識,以2014年2月的某次收視率數據為例,全國峰值超過40%,比馬年春晚還高出10個百分點,真要有那么多人看電視,馬路上都沒人了。讓許多業內人士記憶猶新的,還有蛇年春晚上演的收視率“羅生門”,在“某權威機構”發布央視春晚收視率為11.4%左右後,晚會總導演哈文通過微博曬出另一組數據:全國總收視率接近31.2%。一檔節目的兩個數據相差近2倍。

2015年12月2日,東方衛視的一條公告就將“收視率污染”的話題再度推到公眾面前。聲明稱,11月30日晚20:30左右,東方衛視在播出《羋月傳》過程中,上海楊浦、長寧等地區出現IPTV東方衛視信號中斷,許多上海觀眾無法正常觀看,收視受到了嚴重影響。得知情況後,東方衛視立即與相關部門取得聯繫,要求儘快查明原因恢復信號,經IPTV緊急處理,信號於當晚22:20左右恢復正常……此外,一段時間以來,在上海地區部分街道社區有不明身份的人以高額現金形式,要求相關電視用戶每日鎖定收看外地某衛視。“這一行為反映出極少數省級衛視為在年底衝擊收視率指標,採取不正當競爭手段,對作為收視樣本重鎮的上海本地收視數據進行了嚴重污染。不僅導致東方衛視和上海本地頻道及許多衛視在上海的收視被分流,嚴重擾亂了上海本地收視市場秩序,也極大影響了電視媒體公正誠信的社會形象。”雖然對於“收視污染”之事還未有更詳細的說法,但足見當下各電視台之間競爭激烈,當大劇、熱劇上檔之時,爭奪尤為白熱化。

原因

收視污染論收視污染論
面對收視數據的不可信,央視-索福瑞副總經理鄭維東分析原因時指出,收視率已經淪為利益綁架的對象。作為行業內衡量廣告價值和商業合作的“通用貨幣”,收視率被某些人過度追求。前些年,數據污染出現在個別衛視頻道的個別時段,而眼下則轉向一些地面頻道。爭議歸爭議,收視率仍然是電視台與製作公司“說事”時最重要的依據。所謂“說事”,其實就是簽購劇契約、播出付款等圍繞電視劇購播展開的買賣。一個其實已經半公開的“潛規則”是,電視台,尤其是強勢衛視,在購買電視劇時,會要求製作公司簽訂一份收視率承諾書,大概內容無非就是如果收視率達不到某個指標,電視台就扣錢甚至要求製作公司賠錢。對於這樣一個“霸王式”的條款,製作公司敢怒不敢言,因為國內目前500部電視劇的年產量,一年大約只有80部能播出的殘酷現實,讓製作公司不得不為“收視率承諾書”低頭。

方式

“偷數據”的行為,大多通過各種方式查找到樣本戶,再許以小恩小惠,讓其收看指定節目。同時,收視率本身的可靠性也引來不少質疑。一位圈裡人坦言:“別看有的電視劇在收視率排行中很靠前,但是真正吸引觀眾的並不是內容。”通過分析觀眾評論的關鍵字,會發現關注某部電視劇的觀眾,討論最多的實際是在“看劇送禮”的環節中,如誰拿了iPad,誰拿了菜油。由此拉升的收視率對內容產業來說並沒有意義。

收視污染論收視污染論
“收視率”作為全世界電視行業中的“通用貨幣”,由市場普遍認可的一家調查機構提供調查數據,有利於行業標準的統一和管理的規範化。然而,在這種“一家獨大”的前提下,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收視率調查過程中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監督與相應管理懲戒機制,則為收視率造假減少了風險成本,人為操控索福瑞的樣本戶、“改寫”收視率數據的現象已經發生。

以索福瑞在某一線城市為例。該城市常住人口過千萬,2010年時約有不到500戶安裝收視測量儀為索福瑞提供測量數據。由於外地衛視在該地區的收視率並不高,當地研究機構認為,一家衛視全天的收視率常態,約在0.2至0.3之間。相關人員根據測算,有些城市,只要有一戶樣本戶,能成功提交全家全天看某特定衛視的數據,該衛視的數據就能一下子上升到0.3至0.5左右,幾乎翻一倍。

異動現象引起了部分電視研究機構的注意。而在之後的收視數據分析中,他們更發現確有個別電視台涉嫌行賄樣本。某直轄市一位周姓計程車司機家中,在2009年春季時裝了一台索福瑞的測量儀。剛裝完測量儀一個月左右,就有人來敲門,聲稱如果他們看某一衛視台節目,就會每個月得到200元的費用,且每周還會有小禮品,逢年過節還會有人登門來送大禮包。此後,收視調查機構進行現場查實確有賄賂。該樣本戶已被撤銷。

2009年一家城市電視台向收視調查機構一次提交關於9戶樣本戶收視率異動的懷疑,經查實,這9戶樣本戶有6戶大部分莫名長期鎖定一家衛視。撤銷後,該衛視在該城市的收視率即刻下降。全國多地也曾出現過收視數據異常。有數據顯示,某衛視在其省會城市,黃金時段收視率遠遠超過其他衛視,甚至達到2.6倍有餘;不止一家在全國排名靠前的衛視,在去年10月這段時間內,在該省會城市,出現無規律、多時段、零收視情況。據了解,某些衛視一年以數千萬元請民營品牌推廣公司進行所謂的品牌推廣,而這些經費其實相當部分被用於對收視樣本戶的干擾造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