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硎山

簡介

在江蘇吳縣西南,晉以遁隱此,平石為硎。山有平石,故支遁以支硎為號,而山又因支遁得名,有梁武帝報恩寺,又稱報恩山,東址有觀音寺,亦稱觀音山,山中有放鶴亭、白馬澗,皆遁遺蹟也。
蘇州西部青蔥的山巒中,有一道龍脊似的山峰,它不高不陡不奇不險,卻雄壯而平實,逶迤而蒼翠。這道花崗岩體山脈起自於中生代強烈的燕山運動,這裡說“中峰、南峰、北峰”,是相對而言,其實它們都屬於後來成為了著名的吳中佛教勝地的“支硎山”。

歷史沿革

辭海》解釋“”就是“磨刀石”,可見,這“中峰、南峰、北峰”上有的是天然平廣的石頭,《吳郡志》說這石頭:“盤薄平廣,泉流其上,清澈可愛。”
晉成帝鹹康年間,一位年輕俊逸的出家人支遁來到了這裡,他以粗谷雜糧充飢、山澗清泉解渴,過著與世無爭、淡泊寧靜的生活。支遁號道林,是晉朝的佛教學者,他於晉愍帝建興二年(314年)出生在一個佛教徒的家庭。支遁幼年游寓江南,25歲就出家了。在京城建康時,結識了不少名士,因為聰慧穎悟,“早悟非常之理”,“卓焉獨拔”,很受人賞識。後來他曾去餘杭山隱居,潛心研究《道行般若》等經典。不久回到吳中,選擇西部的支硎山作為自己的棲身地。
支硎山石頭既是如此平廣,支遁便常常在這些平石上讀書、習藝、觀望,與這些天然大石結下了不解之緣,山上石頭“其平如砥,支硎名,宜取諸此。”於是支遁改自己的號為“硎”,於是山也稱為支硎山了。
支硎山亦名“楞伽山”,亦名“臨硎”。許多史籍上,都提到了“中峰”、“南峰”、“北峰”,其實它們就是山的支隴,一座山上不同的峰而已。

支硎山得名

支盾原本是東晉大名士,他想找個地方隱居,看中了蘇州城西郊一片山巒中的一座。這座山就是支硎山。不過,支硎山是支遁隱居在此之後才得名的,以前叫什麼名字,失傳了。為什麼叫支硎山呢?這就有一段奇妙的傳說。
支遁在這座山上築了個草廬,天天在草廬里讀讀書,做做詩,喝喝茶,呷呷酒,很悠閒,很自得其樂。他不知道.無意間已惹惱了這兒的山怪。山怪霸著這座山,花木草蟲都對它服服帖帖的,飛禽走獸也對它恭恭敬敬的,它有多神氣呵!然而,來了這么一位大名士,喝茶也能喝出一套套的茶經來,呷酒也能品出一套套的酒經來,更莫說書詩禮樂、天文地理了。總之,這是一位滿肚子學問的大名士。都說草木無情,其實草木也是有靈性的,天天聽大名士的書聲,不知不覺就受了薰陶,不免對山怪產生了不滿。這個山怪,一味蠻橫,真不是個東西!人家支先生溫溫和和,走路總揀沒草的地方走,常說.草雖孱弱,也是生命,采不得踩不得。人家支先生才該受尊敬呢!草木禽獸的這些議論,傳到山怪耳中,山怪把支遁恨得咬牙切齒,準備吞吃了他。
一天深夜.山怪竄到草廬正打算撲向秉燭夜讀的支盾,忽然一道紅光直射過來,把他嚇了一跳。原來觀音菩薩掐指算出了山怪的企圖,趕來保護大名士了。山怪當然不敢跟觀音鬥法,慌忙搖身一變,變作一塊大石,玩起了障眼法。觀音慧眼,怎會被它蒙住,一甩手中那柄拂塵,把那大石削掉了上半截。山怪就這樣被觀音用天刑斬殺了,免得它日後還要害人。
那塊大石被削平了,成了一塊大平台。支遁常在這平台上讀書,習藝。觀風景。支遁的好朋友大書法家王羲之、大詩人謝安來此探望,也在這平台上與支遁切磋學問。
因大石受天刑。人們便以"硎"名之。大石受天刑與支遁有關.人們便把"支"和"硎"聯起來,替山命名為支硎山。

風景特色

支硎山最著名的寺院有四座:“中峰寺”、“南峰寺”、“北峰寺”、“觀音寺”。除外,還有各色小庵,“吾興庵”,舊名“善英庵”,在支硎山下,有鐘樓;“法音庵”,又名“何亭”,在支硎山東南,曾是殿屋幽邃,為山中勝境;來鶴庵,在支硎山東;寒山禪院,在支硎山西,明高士趙宧光葬父於此,便結廬住下,釜石疏泉,窮極幽邃,他去世後,便改為禪院,也稱“報恩寺”;化城庵,在支硎山西,原是趙宧光隱居處,寺內石壁峭立,水濺石上,日夜不絕聲,於是被稱為“千尺雪”;又有空空庵,也是趙宧光的隱居處,等等,可見,當年支硎山山上山下,幾乎是一峰數寺,古剎眾列,十分的壯觀。
支硎山原是個松林茂密、景象幽邃的地方。支硎山以黑松著稱,民國潘貞邦《吳門逸乘》卷三載:“支硎山古松三十六章,晉支遁手植。枝幹槎枒,一一入畫。明萬曆甲辰,土人伐以充賦。高士趙凡夫為訴於榷關使者,乃禁伐。趙償其直,獲存十八株。”
支硎山既是吳中名山,從東晉起,就有好幾代大德高僧入主住持,由此,名賢士子、騷人墨客往來十分頻繁,於是支硎山留下了大量豐富的各類石刻。
除了碑塔匾額的石刻,在支硎山的山體上,分布著許多摩崖石刻,如中峰寺北側山體上,一塊直徑5米左右的巨石上,有李根源的“南來堂”;中峰寺後山上,撥開荊棘,鐫刻在山體上的,有吳蔭培的“蒼公遺址”、李根源的詩作等等。
滄海桑田,無數的建築湮滅了,但石刻卻依然在風雨的剝蝕中頑強地透露著歷代高僧名士的氣息。
因為支硎山為吳中西部第一屏障,站在山頭騁目一望,左邊是何山,前面是獅子山,菜花地里一片金色,籬笆牆裡桃花點點。“香風襲袂,遊絲橫陌。樹樹爭艷,花花獻笑。披襟騁目,人意融融。”這時候,暮色已經來臨了,陽光變得紫紫的、青青的,四處的霧靄湧起來,於是山色空濛,田野里水氣氤氳,活脫脫一幅江南春景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