攖寧

攖寧:道家所追求的一種修養境界,指心神寧靜,不被外界事物所擾。攖寧,是描述自身聽聞學道與證道的次第。攖寧、心齋和坐忘是莊子描述的境界。至於最後的入不生不死,並沒有簡略說明其內涵,其中證道的次第,有外物、外生、一直到無天下、入不生不死,依據字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真的斷我執,而能夠入無餘涅盤,第二種,就是空卻我所的攀緣、讓心悠閒、不去執著、掛懷世間一切而進入一種意識空靈忘我之境,然而這只是意識境界,非真解脫也。

詳細釋義

【漢語文字】攖寧

【漢語拼音】yīng níng

【詞語解釋】道家所追求的一種修養境界,指心神寧靜,不被外界事物所擾。

【字詞解釋】

攖:1. 接觸,觸犯:攖其鋒芒;2. 擾亂,糾纏:“不以人物利害相攖”

【近似詞語】坐忘、心齋

基本內容

攖(yīng)寧。指外物的擾亂。

《莊子.大宗師》:“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者,攖而後成者也。” 這裡指接觸外物而不為所動,保持心神寧靜

明.呂天成.《齊東絕倒》第三出:“罷罷罷,罷卻了賡歌辛苦無乾浄。便便便,便永世脫攖寧。”這裡指外物的擾亂。

附: 攖:⒈碰,觸犯(~其鋒芒、無人敢~)⒉擾亂,干擾(~人之心)

辨析

攖寧與嬰寧

攖寧為道家所追求的修養境界,是莊子所提倡的出世態度。

嬰寧出自《聊齋志異》卷二嬰寧篇,是 蒲松齡筆下天真浪漫,惹人喜愛的女狐妖。

攖寧、心齋與坐忘

攖寧、心齋和坐忘是莊子描述的境界。

首先,心齋與坐忘都還是世間境界,還未離開生死束縛、還未解脫,甚至,應該連男女欲之欲界境界都尚未超過。而攖寧是否真的是入無餘涅盤,還有待考證。

坐忘,是 顏回描述自身經歷,原文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從這個描述來看,這應是超過欲界定的未到地定,蓋未到地定中,暗無覺知,不覺自身存在,此時意識心也暫時不去攀緣、了知觸塵乃至色聲香味,所以不覺自身,然而這只是 佛在楞嚴經中所呵責的"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之定境,與解脫無關,而這未到地定也還未出離欲界層次。

心齋,原文為"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其實這只是教導學生要修身養性、觀察入微,讓心地工夫更細膩而已,這只需培養動中定力之功夫,就可以辦到,而且此證境如果還未離欲,也只能說欲界中世間聖人的心地層次。

攖寧,是描述自身聽聞學道與證道的次第。至於最後的入不生不死,並沒有簡略說明其內涵,其中證道的次第,有外物、外生、一直到無天下、入不生不死,依據字面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真的斷我執,而能夠入無餘涅盤,第二種,就是空卻我所的攀緣、讓心悠閒、不去執著、掛懷世間一切而進入一種意識空靈忘我之境,然而這只是意識境界,非真解脫也。在後世一般看法看來,後者的可能性極大,因為這種狀態畢竟沒有提到斷除對自我的執著、也沒有否定自我的虛假,特別是意識覺知心的虛妄,文中大多數還是在外我所的描述,應該只是屏除外我所的執著而已。

因此,這三種境界都還是意識境界(攖寧是否出世,畢竟後學對於外物、外生、見獨這些名詞還是挺陌生的,但是無天下,顯然只是空卻我所,因此暫時先判定只是空卻我所執著,而心住輕安之境而已),坐忘是比心齋還高的,攖寧只是輕安之境,所謂瀟灑物外而已,因此,坐忘已經到了未到地定,超越了欲界定,而攖寧最多只是欲界定,至於心齋,只是世間聖人的一種操守。

所以,依意識境界而分,坐忘的境界高於攖寧,攖寧的境界略高於心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