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詠懷·被甲陽雲台

此詩為是《擬詠懷》中的第二十七首,是一首對江陵陷落和蕭繹之死的輓歌。雖然名義上蕭梁政權在北朝的支持下作為“後梁”繼續存在,但江陵的陷落和蕭繹之死標誌了梁朝事實上的滅亡。這首詩不僅深深植根於南方宮廷創作的傳統,而且直接回應了兩位梁朝皇子作詩唱和背後的具體事件。詩人以複雜的文本回聲進行往事追憶,使梁朝宮廷舊影重現。

作品全文

被甲陽雲台,重雲久未開。①

雞鳴楚地盡,鶴唳秦軍來。②

羅梁猶下礌,③楊排久飛灰。④

出門車軸折,吾王不復回。

注釋

①“陽雲台”自然令人想到《高唐賦》中楚王與巫山神女的夢會。見《集注》249頁。

②“雞鳴”指垓下之圍時漢軍所唱楚歌,讓被圍的楚軍以為漢軍已盡得楚地。“鶴唳”則指淝水之戰東晉部隊大敗後秦,秦軍在逃亡時,連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這裡,庾信對這些典故作出帶有諷刺意味的翻轉:對於失敗的南朝部隊來說,鶴唳似乎意味著北人的到來。“秦”在庾信的作品中常用來指稱西魏。見《集注》249頁。

③倪璠於此句惟注“礌”字。然此句用典實出潘岳《馬汧督誄》。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9,1994頁上、下)。西晉大臣馬敦(?-297)曾組織將士奮勇反抗狄人的圍城。潘岳在馬敦誄文的序言中生動描繪了守城者的策略:他們用鐵索系住梁棟從城上投下去打退敵人,隨後再用鐵索把棟樑拉上來重新開始下一輪攻擊(“於是乎發梁棟而用之,以鐵鎖機關,既縱礧而又升焉”)。誄文中有一句為“梁為礧”。我懷疑本詩中的“羅”是傳寫錯誤,應作比較少見的“”。“梁猶下礌”意謂[鐵索]栓系的棟樑仍然被不斷投下。

④關於這句的典故,倪璠引《後漢書》楊琁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38,1288頁):楊琁在皮囊(“排囊”)中裝滿石灰然後向敵兵揚灑,使敵兵暫時喪明。見《集注》249頁。筆者認為“楊排”(揚、楊通用)在詩中也可能是指楊木做的盾牌。庾信精通《左傳》,據《左傳》記載:“[樂祁]獻楊楯六十於簡子”(《左傳·定公六年》)。據胡三省(1230-1302)《資治通鑑》註:“牌,古謂之楯,晉、宋之間謂之彭排,南方以皮編竹為之,以捍敵,北人以木為之。《左傳》樂祁以楊楯賈禍,蓋北方之用木也尚矣。”《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卷222,7134頁。事實上,“牌”或者“彭排”的說法一直到唐代仍在使用,“牌”或寫為“排”(如《周書》卷29《劉雄傳》:“雄身負排”)。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含義可以在不同的層面上來理解。對任何一個古代讀者來說,只要對古典文本傳統有基本的了解,則詩的字面意義不難解讀;而現代讀者在注釋的幫助下也能夠獲得基本的理解。在上文腳註里,筆者對典故略作說明,除了對第三聯作出新解之外,其他部分都與前人注釋基本相同。然而,在更深的層面上,這首詩是對一起發生於梁代宮廷的歷史事件和文本事件的回應。如果我們不熟知庾信所“引用”與重寫的特定詩歌文本,那么箇中妙處也就無從領會。

詩一開始便與既有的文學傳統格格不入,對典雅的宮廷風格構成一種挑戰。“陽雲台”早已因《高唐賦》而成為欲望場所的代稱,楚王在此與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神女在離開之前說: “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在五世紀,“陽雲台”或“陽台”隨著漢鼓吹曲辭《巫山高》在南朝的復興而變得流行。江淹(444-505)的詩句可以說最為言簡意賅地概括了該意象與情思欲望之間的關係:“相思巫山渚,悵望陽雲台。”但在庾信筆下,浪漫的陽雲台和“被甲”出現在同一句詩之中卻讓人感到非夷所思、驚訝震撼,而宮廷詩歌的審美趣味是不允許驚訝震撼的。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並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