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動地球的Google

撬動地球的Google

《撬動地球的Google》是2006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懷斯 。

內容提要

清新、人性化、易於使用的特質,使Google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如何擊敗其他搜尋引擎,成為使用者與投資人的最愛,從此改寫網路與人類生活,《撬動地球的Google》將揭開其神秘面紗!

平均1秒處理10 000筆查詢的Google,在大多數使用者心中仍充滿神秘。<撬動地球的Google>便是有關這家平民媒體公司的權威性記錄,描述這家公司如何在最先進的技術驅動下不斷前進,以及如何在短短几年內便對信息世界來革命性影響,徹底改變人們獲取各種信息的方式。“Google”這個詞不但成消費者最愛的品牌,還變成一個全球都通用的標準動詞。當網路世界以快過你想像的速度擴大,搜尋引擎就是你唯一的工具。

今天,你Google了嗎?

作者簡介

戴維·懷斯,出生於田納的納什維爾。懷斯以優異成績自賓州大學畢業,並擁有沃頓商學院MBA學位。懷斯得過眾多獎項,他的首部著作《監視華爾街》與斯蒂夫·科爾合著,為他贏得了1990年普利茲新聞獎。

懷斯供職於《華盛頓郵報》,主要報導的公司包括Google、雅虎、微軟、時代華納與AOL等。本書為懷斯的第四本著作,他與家人定居於馬里蘭的貝瑟斯塔市。

編輯推薦

一個完美的搜尋引擎,將可以處理,通曉全世界的所有信息。那正是Google要達到的境界。——謝爾蓋?布從Google創辦人。

全面揭密Google快速成長之謎!

附書附送Google招聘人才的特色試題GLAT,真實體驗全球最頂級科技人才絞盡腦汁的魔鬼試題!

賦予個人無限可能,徹底改變信息獲取方式,全世界最有創新能力的公司,就是Google!

為什麼網路泡沫中Google絲毫無損,還進而壯大?

為什麼Google的股價可以突破每股400美元的天價?

為什麼Google的市值可以超越多數國家的股市總市值?

(譬如2005年底,Google市值超過1400億美元,而印尼約720億美元)。

各方評價

懷斯和馬西德帶領讀者一窺Google發展的幕後過程,從創辦人在史丹福大學的第一次會面開始回溯,並一路延伸至公司的最新計畫,例如建立基因資料庫和虛擬圖書館。——新聞周刊

敘述精彩……這是一本完整記錄Google種種事件的熱門讀物,內容涵蓋創辦人的童年、與微軟之間的戰役,以及對廣告傳媒產業的影響。——財富

本書完美地再現了Google快速崛起的過程以及其搜尋業務的發展。——紐約時報

關於這家活力十足的公司,《撬動地球的Google》作了相當生動的描述。——今日美國

令人著迷……一絲不苟……引人入勝……即使你認為你已經聽夠了有關Google的事,你還是可以從中找到這家重量級公司的新信息。——休斯敦紀事報

如果你要的是情節,而不是網頁評比的統計數字,《撬動地球的Google》是你目前為止可以獲得的最佳選擇。——巴爾的摩太陽報

目錄列表

前言

第一章 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章 當拉里遇見謝爾蓋

第三章 獨特的PageRank技術

第四章 神奇的Google

第五章 10條為Google工作的理由

第六章 Google塗鴉

第七章 全新的Google

第八章 Google的第一桶金

第九章 空降的執行長

第十章 一舉定乾坤

第十一章 Google經濟

第十二章 每周的第五天

第十三章 風靡全球的Google

第十四章 Gmail風波

第十五章 不作惡

第十六間 Goolge上市

第十七章 一波三折的IPO進程

第十八章 Google版炸雞

第十九章 Google最重要的計畫

第二十章 麻煩不斷的Google

第二十一章 打造數字圖書館

第二十二章 作弊點擊

第二十三章 進攻微軟

第二十四章 大馬力的賺錢機器

第二十五章 微軟的反攻

第二十六章 用Google搜尋你的基因

關於本書

致謝

附錄:GLAT測試

前言選摘

500年前,古登堡發明了現代活字印刷機,從此,書籍和科學典籍的價格大大降低,得以進入尋常百姓家。今天,Google賦予大眾力量,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這種改變比起有史以來其他任何一種新發明帶來的變革都更加深刻。Google主頁的搜尋界面上,五顏六色、充滿童趣的標誌映襯在純白的背景之上。通過這個界面,Google有如神助,每天快捷準確地回應著數以億次的搜尋請求,徹底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隨時了解最新資訊的方式。Google似乎一夜之間就融入日常生活而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天,數百萬人用100多種不同的語言在使用著Google,對他們而言,Google就等同於網際網路。在電腦或手機上通過Google搜尋網路,人們可以即時獲取關於任何事的每一條信息。男人、女人和孩子都對Google產生了依賴感,人們無法想像沒有了Google,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Google卓越、人性化的品質得到了廣大計算機用戶的青睞。從計算機專家到初學者,大家都信任這個品牌,將它視為自己頭腦的延伸。它的吸引力是世界性的,它超越了文化、語言和地理的界限,正在成為全人類的新寵。對於一個從未花錢宣傳過自己品牌的年輕公司來說,這樣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對Google的服務感到滿意的用戶把它推薦給自己的朋友,還有一些用戶在媒體和網路上聽說了它,就這樣,Google這個品牌一傳十、十傳百,影響越來越大,完全不依賴麥迪遜大街行銷人員的大力推廣。人們在情感上對這個搜尋引擎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每當需要滿足自己的興趣或是好奇心的時候都會使用它。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人們總是可以信賴Google的服務,它會為尋找信息的人提供免費的信息。這是迅速滿足他們頭腦需求的一種魅力十足的方式。

大部分的Google用戶都不知道這個搜尋引擎是如何誕生的,是什麼使它這么賺錢、這么值錢,它為什麼能夠戰勝眾多資金雄厚的競爭者,將來它又將走向何方。在本書中,這些問題將第一次得到解答。因為迄今為止,大部分的答案依然還是秘密,深深隱藏在Google公司設在矽谷的太空時代總部——Googleplex里。

約翰 · 亨尼西(John Hennessy)是一位頂尖的計算機科學家,時任史丹福大學校長,同時也是Google公司的董事。他認為在當今高度發展的、軟體公司和硬體公司井水不犯河水的業界格局中,Google公司獨具一格,因為它在這兩個領域中都處於領導地位。Google在特製的計算機上運行擁有其專利的特殊軟體,以支持搜尋功能及其相關服務。這家世界上最有創新能力的公司將各種技術以最最佳化的方式融合起來,從而瞬時生成最佳的搜尋結果。這種軟體和硬體如此大規模且天衣無縫的融合,在英語中還沒有一個合適的詞可以描述。因此,我們為它起了一個名字——“Googleware”。

亨尼西認為,使得Google在眾多可能的競爭對手面前保持不敗的技術優勢是,Google的技術人員能夠整合公司使用的所有個人電腦來進行搜尋,以滿足用戶的需要。這恐怕就是Google保守得最好的秘密。計算機專家一般認為個人電腦與烤麵包機一樣,都是家用電器,而Google就是利用了這種簡單的“家用電器”,裝配了十萬餘台便宜的個人電腦,並不斷地改善它們的工作性能。Google將個人電腦一台壓著一台地碼放在與冰櫃尺寸相當的支架上,然後利用其專有的軟體和連線方式將這些計算機連線起來。但Google的網路體系雖然是由普通的個人電腦組合而成,卻沒有一家公司擁有比Google公司更強大的計算處理能力。

亨尼西說:“他們操縱著世界上最龐大的計算機系統,其他任何系統都望塵莫及。”

在生產勞動高度專門化的今天,Google卻在自己組裝和連線其龐大網路中的每一台計算機。裝配工作在外人無法進入的安全場所進行,即使是自以為已經遊覽了Google總部Googleplex全部地方的參觀者也進入不了那些地方。Google完全負擔得起這樣的運作,因為其生產規模之大足以保證良好的效益。而且,自己裝配的計算機質量比從其他廠家定做的更好。同時,依靠這些特製計算機的處理能力,Google能夠迅速地完成搜尋任務。這些計算機先將查詢的內容分解成極微小的部分,再將它們與事先已經完成索引和歸類的網際網路內容的複本進行比對,進而找出相關的內容。

Google的計算機體系中納入了足夠的信息,所以,它可以每天激活越來越多的計算機,迅速地反饋搜尋結果。在此過程中,整個系統性能穩定,即使有一小部分計算機出了故障沒有及時更換,其他的計算機也會很快接手它們的工作,整個系統也可以準確無誤地完成搜尋任務。亨尼西指出,值得一提的是,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公共或私人的機構擁有比Google更強大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或是更完整的資料庫。

“他們很早就意識到強大的硬體技術實力是公司在激烈競爭中保持優勢的法寶,”他說,“要想高效率地進行搜尋,硬體的性能是個關鍵的因素。而且,他們的系統中裝配了數量如此龐大的計算機,有充分的理由自己來做這項工作。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如果一家搜尋引擎公司想要同Google抗衡的話,需要擁有遠遠超出人們想像的資金實力。”

Google的搜尋結果中包含了一些短小但目標性極強的文本廣告,搜尋用戶會點擊這些廣告來查找更多的信息。這些小小的廣告,使搜尋引擎Google在幾年前就變成了賺錢機器。那時候,Google還是一家私有企業,除了由早期投資者和公司雇員構成的最內部的小圈子,它創造利潤的能力對其他人來講還是個秘密。不過,隨著它令人驚訝的發展速度和數十億美元的廣告收入進一步為公眾所熟知,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認識到它的獨特性,也希望能夠分一杯羹。2004年8月19日,Google公開發行了它的股票,它的首次公開募股(IPO)非同凡響,每股單價為85美元,而融資金額達到了近2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科技股IPO。其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這隻股票的單價飆升至300多美元,這使Google成為了無人可以匹敵的金融和技術的“發電站”。自從Google在1998年創立之後,7年裡,微軟股票的價值沒有任何增長,而Google的股票價值卻已超過了800億美元。

如果你碰巧錯過了這個發財的機會,不用懊惱,有很多專家也跟你一樣。當年,史丹福大學同一些投資藍籌股的風險投資公司——雅虎,AltaVista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搜尋引擎及技術公司接洽,試圖以100萬美元的價格將Google的搜尋技術出售給它們,然而,這些公司都拒絕了。它們的拒絕迫使斯坦福的兩個博士研究生謝爾蓋 · 布林和拉里 · 佩奇不得不中斷學業來創辦自己的公司。2005年夏天,這兩位公司創辦者每人掌握的淨資產都已經超過了100億美元。

亨尼西回憶起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自己通過一位斯坦福教授的介紹而知道Google時的情況。當時最好的搜尋引擎是AltaVista,然而對於它,同布林和佩奇一樣,亨尼西也感到失望。雖然AltaVista在做檢索網頁的工作時,工作成效還差強人意,可是,在為搜尋結果排序這項工作中,它就乏善可陳了。亨尼西聽說史丹福大學的兩個學生髮明了一種新的搜尋引擎,它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為用戶提供最重要的搜尋結果,而這是通過一種叫做PageRank(網頁級別)的新的算法程式來實現的。

亨尼西本人是一位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所以他在Google的搜尋框中輸入了自己的名字,結果……“同我的名字有關的第一個搜尋結果就是史丹福大學,”亨尼西說,“在別的搜尋引擎上都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在這本書里,我們將會詳細解釋Google的經營策略和“不作惡”(Don’t Be Evil)的企業信條。Google在同大量的廣告商和網站建立了堅實的合作關係的過程中一直堅持著這樣的信條。Google合作夥伴的數量要以10萬為單位來計算,這些合作夥伴的經濟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Google的穩步成長和成功。我們把這個穩固、自我強化的網路體系叫做“Google經濟”,在這個經濟體系的推動之下,Google在上市之後一年的時間內,其資產總額就增加到上市時的7倍。只要網際網路使用和網路廣告費用的增長勢頭不消退,Google經濟就會繼續擴張。

Google似乎天生注定要發展和擴張。雖然網際網路還是一種相對年輕的大眾媒體,但廣告投入卻不斷從傳統的電視和印刷媒體轉移到網際網路中來。原因很簡單,Google找到了賦予網路廣告更高效的方法,這就是將廣告信息傳播到進行搜尋的個體,而此時正是此個體最有可能需要這些信息的時候。

Google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公司聯合創辦人——布林和佩奇日復一日對公司事務的投入。Google的軟硬體設施以及Google獲利頗豐的廣告體系是二人非凡才能和遠見卓識的體現。在Google前進的道路上,兩位創辦人明晰的目標、堅強的領導和宏圖大志是公司遠期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證。有這兩個人掌舵,Google有望保持其最受歡迎的搜尋引擎的地位,因為人們對Google的依賴不僅是技術上的,更是情感上的。然而,隨著Google的發展壯大,隨著它記載下越來越多的人們的網路行為,它勢必會造成人們的疑慮,而最終,聯邦法規會對它的行為進行一定的限制。Google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它的收益中有一部分來自對其文本廣告的欺詐性點擊,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滿意的解決。

布林和佩奇合作無間,共同推動了Google的發展,在它與數以億計的用戶每天的互動過程中注入生命與活力。他們不斷地敦促公司總部的那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數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著手解決越來越大的問題。同時,他們極力讓計算機用戶有機會試用他們還沒有達到完美境界的產品,因為,通過這樣做,他們可以保證公司旺盛的創新能力,而且,用戶反饋的意見非常有價值,它們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去除產品的瑕疵。

Google的搜尋服務對其用戶是免費的。公司通過Google的其他服務賺到的數十億美元的收入和利潤只是對公司專注與創新的額外獎賞。在Google,人們從來都不把一個項目的獲利能力當做衡量其優劣的尺度。在別的公司里,經營者和產品經理一般都是先考慮什麼樣的服務可以賺錢,然後再開發可以提供這種服務的產品。然而,在Google,人們首要的目的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才會考慮怎樣把這些技術轉化成錢。Google鼓勵其熱忱的工程師團隊充分發揮想像力,找到可以讓搜尋引擎運轉得更快更好的方法。公司不需要做市場推廣的一個原因就是,Google的企業文化決定了,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為Google用戶利益的最大化服務。而這些受益的用戶就成為公司最好的宣傳者。

Google並不追求在最短的時間裡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此原則最經典的體現就是Google的首頁。儘管這張網頁被認為是網際網路上最有價值的一塊“不動產”,可是,如果你現在馬上訪問一下www?郾google?郾com,你就會發現,在這張網頁上一個廣告也沒有。而因為這樣做,Google放棄了數百萬美元的廣告收入。Google堅持這樣做的原因是,它要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搜尋體驗。

Google這個體系的靈魂就是快速地創新。在公司的每次董事會上,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快速創新。而布林和佩奇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也是,如何使Google在成長的同時保持旺盛的創新能力。因為,創新的能力正是Google領先競爭對手並保持遙遙領先優勢的法寶。Google的創辦者非常清醒地認識到,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總有人在努力探索更優越、更快捷和更巧妙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領域,時刻保持銳意進取、積極創新的勢頭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許多前途遠大的年輕企業家都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

在產品開發這個問題上,布林和佩奇也做得非常漂亮。他們堅持以令人目不暇給的速度推出一項又一項新的功能和服務。其中的一些是非常容易看到的,而另外一些卻是普通用戶無法看到的,不過,它們都能使用戶得到更快更好的搜尋結果。兩位創辦人之所以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上來,是因為,他們的夥伴,公司的執行長埃里克 · 施米特擔負起了公司日常經營的重擔,他的幫助使布林和佩奇可以去做他們最擅長的事情。不過,最高領導集體的3位成員都會傾注心力於公司的日常經營和產品開發工作。事實證明,布林是商務談判的一把好手,而佩奇對成本控制很有一套,比如,在Google計算機的供電和冷卻系統這些關鍵環節的能耗節約方面,他的工作就卓有成效。

在Google,技術人員更願意以3人為小組進行工作,而且每個人都享有20%的自由支配時間用於發展任何他感興趣的想法。這種“20%的時間”的想法借鑑了學術界的做法。在學術界,通常每周都有一個工作日供教授們自由支配,進行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因為沒有在其他公司常見的中間管理層,所以在Google不存在傳統公司中常見的等級森嚴的體系。同時,與其他任何一家公司不同,Google擁有無可比擬的智力資源、強大的計算機處理資源,而且關注長遠的發展。這些都使它得以獨樹一幟,自成一體。很多公司在與Google進行人力資源爭奪的過程中都吃盡了苦頭。

Google正處於網際網路的“地震中心”,備受矚目,這個星球上最優秀和最聰明的工程師成群結隊地爭相到這裡來工作。他們離開知名學府、美國航空航天局、貝爾實驗室、微軟公司等地方,來到這個充滿活力的地方。這裡不像是一家公司的總部,倒更像是一所大學的研究生院。而這家公司在首次公開募股之後一飛沖天的股票價格也在其人才網羅工作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Google之所以吸引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要歸功於以下幾點:首先,這個搜尋引擎具有超強的人氣;其次,它代表了這個時代的風尚;最後,記者和編輯們在日常工作中都非常頻繁地使用Google。在英語、德語和其他一些語言中,這家公司的名字已經變成了一個動詞,“Google一下”就意味著“進行搜尋”,Google對全球文化的廣泛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比起之前出現的那些典範公司,Google似乎擁有更大的潛力。近幾十年間,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不斷地衝擊著我們的視野,而且一波比一波來勢更加洶湧。幾十年前,IBM的大型機解決了大機構數據處理的難題。隨後出現的英特爾和微軟推動了個人電腦的興起,賦予了個人新的力量源泉,並最終使個人電腦產業比大型機產業影響更加深遠、獲利更加豐厚。之後網際網路產業又粉墨登場了,而它最初只是一個美國國防部的項目,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提供選擇的平台,將亞馬遜、雅虎、eBay和Google推上前台。這一波網際網路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當中,Google是真正處於風口浪尖的那一個,也是唯一一家在過去10年內建立起來的超級網際網路品牌。投資者對網際網路經濟以及Google創造的通過目標性廣告來賺錢的經營模式的信心,完全來自於Google居高不下的股票價格。

Google公司在其創辦人的帶領下正悄悄地涉足另外兩個前景良好的領域——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數百萬的基因組合再加上數量龐大的生物學和科學數據與Google的搜尋引擎、規模宏大的資料庫和驚人的計算機處理能力非常匹配。Google已經下載了一套人體基因組圖譜,並且同包括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博士在內的許多遺傳學界領軍人物建立合作,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工作。他們正在進行的項目有望帶來科學、醫學和保健學史上的突破性進展。換句話說,有朝一日,我們有希望在Google上搜尋自己的基因。

“最終,技術和健康學的結合能夠造福數百萬人。”文特爾說,“Google擁有比任何機構都要強大的計算機處理能力,他們的資料庫的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政府。10年之內,Google就可以提供一項服務,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遺傳密碼和統計學編碼。”

根據布林和佩奇的說法,Google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公司,而且也不打算成為那樣一家公司。布林說過,如果以一個人的一生來比擬Google的歷程,2004年8月19日只不過是Google上國小的日子,而2005年夏天它才剛讀完國小一年級。可是,Google已經開始忙著對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和牛津大學圖書館以及紐約市立圖書館館藏的數百萬本書籍進行數據化處理了。Google的目標是將儘可能多的書籍的信息放到網路上,使人們可以找到它們,從而打破圖書館的物理界限。這個項目本身就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畫,而且在全球範圍內,它還具有影響深遠的積極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效應。

Google和它的創辦者們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過,他們都還年輕,一切還只是開端。

關於本書

這本書主要取材於對150餘人的採訪、相關錄像、錄音記錄、數千頁公共及私人檔案、網上帖子和電子郵件。我們採訪了Google公司數十位現任及以前的雇員,其中包括公司的領導和董事、產品經理、工程師、研發和市場專家以及其他一些人。我們同Google的不計其數的投資人、客戶、競爭對手還有合作夥伴進行談話,其中包括來自美國線上、雅虎、微軟、Alta Vista和Ask Jeeves的官員。我們採訪了史丹福大學里認識拉里 · 佩奇、謝爾蓋 · 布林及其他Google員工的教授和管理人員,這些人在他們還是學生的時候指導過他們,或是與他們共同工作過。我們還同拉里和謝爾蓋在斯坦福時的同學、同班同學和朋友們進行交流。另外,我們還採訪了數十名搜尋行業的分析師和技術專家,華爾街金融分析師,Google員工們的朋友、家人和同學,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官員以及其他重要的基因學家和科學家,Google的顧問及其相關人士,斯坦福、哈佛、密西根、牛津大學圖書館和紐約市立圖書館的館長和官員們,網際網路隱私和安全監督團體,美國國內和國外的Google研究者,等等。

許多採訪的觀點是公開發表的,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都會註明受訪者的姓名。還有一些採訪是不公開的,也就是說,我們得到許可使用這些人提供的信息,但是答應不泄露他們的姓名。在類似情況下,為了保護正在進行的商業活動順利進行或是他們同Google人的關係,被訪者的姓名需要被隱瞞。

我們希望能夠感謝所有提到姓名或者沒有提到姓名的人,他們接受我們的採訪,並慷慨地分享他們的時間和真知灼見。正是因為他們的指引、他們的耐心和信任,我們才能發現並重新記錄關於這家公司及其創辦人的這么多引人入勝和激動人心的故事。我們希望本書公平並準確地記錄了他們講述的話語、經歷和情感。

關於這本書的許多採訪都是從華盛頓特區進行的,在這裡,《撬動地球的Google》的觸角以一種超乎想像、意義非凡的方式延伸著。我們還在加利福尼亞北部和矽谷停留了相當時間,訪問了Googleplex、史丹福大學和其他有意思的地方。而且,我們還在歐洲、南美洲、以色列、西非和美國的許多城市和城鎮報導和見證了Google的全球擴張。在網際網路上,也就是大部分故事發生的地方,我們利用了存儲在Google檔案資料,來了解不同時期Google網站的外觀。

這本書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幾年前,當時戴維 · 懷斯正在為《華盛頓郵報》做一個關於技術、商業和媒體的共同作用的獨家深度報導。

我們很清楚要想在事過境遷之後重新還原事實是非常困難的。只要可能,不管到哪裡我們都會閱讀由多個相關人員或者知情人做出的對某件事的描述,以確保我們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有著儘可能準確的了解。我們還對檔案和材料非常重視,因為與記憶不同,它們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我們參考的資料,除了影音記錄,還包括為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供的檔案、法庭檔案、記錄、當時書寫的便條、網頁檔案、電子郵件、幻燈片以及其他檔案。我們參加Google員工及其他人做的演講,或是觀看演講錄像,其中包括謝爾蓋 · 布林和拉里 · 佩奇在一所以色列中學的演講,以及他們在史丹福大學對Google內部工作機制的介紹。另外,我們還參考了埃里克 · 施米特和傑弗里 · 迪安(Jeffrey Dean)在華盛頓大學的演講。我們還使用了公共記錄,Google網站上過期的帖子,由家庭安全媒體(Family Safe Media)、皮尤網路與美國生活項目(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以及其他機構提供的關於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的調查和研究。我們還閱讀了Google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之間的往來信件,以了解公司非比尋常的首次公開募股,這些材料的獲取符合信息自由法案的要求。

作為一家公司,Google在幾年裡受到了媒體非比尋常的注意,我們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從別的記者和其他報導這家公司的作者所著述的高水準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多啟發。很多時候,我們引用了首次出現在其他文章中的話,尤其是那些以Q&A資料庫數據格式出現的電子文檔或者其列印稿。通過它們,我們可以看到布林、佩奇以及其他主要人物在Google發展的不同階段的宣言、想法和觀點,而不是僅僅在時過境遷之後再回過頭去思考它們。只要不會打斷故事的敘述,我們就會在文中標出這些引文的來源。其中許多也在這裡被提到。

我們大量參考了《紐約客》專欄作家約翰 · 海勒曼(John Heilemann)在其文章《(革命性的、憎恨邪惡、錢包滿滿而且可能會自我毀滅的)Google中心遊記》中對Google的上市日的出色報導。這篇文章發表在2005年4月號的《GQ》雜誌上。我們還參考了發表在《花花公子》雜誌2004年8月號上的對謝爾蓋 · 布林和拉里 · 佩奇的專訪,這篇文章被公司複印並加進了提交給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檔案中。兩篇思想獨到、關於Google商業前景及其與微軟之間的戰役的文章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它們分別是《財富》的記者弗雷德 · 沃格斯坦(Fred Vogelstein)發表於《財富》2005年5月號的《搜尋和毀滅》,以及查爾斯 · H · 弗格森(Charles H. Ferguson)發表於《MIT技術評論》2005年1月號的《Google的下一步是什麼?》。

來自路透社網站的亞當 · 坦納(Adam Tanner)以及馬里蘭大學校報《Diamondback》的湯姆 · 豪威爾(Tom Howell)的文章使我們了解到從其他渠道無法了解的關於謝爾蓋 · 布林的童年和家庭情況的信息。由斯科特 · 安德森(Scott Anderson)為《安阿伯新聞報》撰寫的報導以及一份名為《密西根工程師》的檔案,為我們提供了拉里 · 佩奇的童年資料。麥可 · 斯佩克特(Michael Specter)發表於2000年5月29日《紐約客》上的文章《搜尋和部署》如實反映了Google成為超級巨人之前各個時期的情況。關於火人節,我們參考了布萊恩 · 多爾蒂(Brian Doherty)的書《這就是火人》(This Is Burning Man),還有《Reason》雜誌、《舊金山紀事報》、《連線新聞》,以及火人節官方報《黑岩報》(Black Rock Gazette)上對它的生動報導。我們還利用了《連線》雜誌上關於富人和名人使用Google情況的報導,文章發表在2004年3月號,題目是《Google狂》。查理 · 羅斯(Charlie Rose)在其主持的PBS節目中進行了幾次發人深省的對埃里克 · 施米特和其他技術人才的訪問,這些都對我們很有價值。萊斯利 · 斯塔爾(Lesley Stahl)2005年1月為CBS電視台的《60分鐘》錄製的節目的片斷也很有幫助。布拉德 · 德朗(Brad DeLong)對2003年拉里 · 佩奇一次講話的記錄為Google最初的利潤提供了有趣的情報。

為了了解Google以及搜尋行業每天發生的新聞,我們參考了《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以及《聖何塞信使報》和《新聞周刊》的報導。這些報刊的網路版,以及聯合出版The Associated Press、Reuters,還有連線新聞網站都提供了第一流的報導和分析,有很多時候,甚至是即時報導。我們特別要感謝丹奈 · 沙利文的搜尋引擎觀察網站在我們撰寫此書時提供的資料。我們從丹奈的通訊、網站和搜尋引擎策略大會中也了解到了許多東西。

我們還從CNBC、NPR 和BBC,以及《舊金山紀事》、《巴爾的摩太陽報》、《波士頓環球報》、《西雅圖時報》、《矽谷商業評論》、《今日美國》、《Barron’s》雜誌、《Fast Company》雜誌、《福布斯》雜誌、《財富》雜誌、《新聞周刊》、《時代周刊》以及《連線》雜誌中的財經和科技報導中受益匪淺。總部設在美國國外的出版物,包括《經濟學人》、《金融時報》還有《獨立報》(英)、《中國日報》(中)和《世界報》(法)都對文中的記述有參考價值。我們還利用了Google新聞、雅虎新聞、Slashdot還有Mediapost提供的新聞集成功能。無法計數的對搜尋行業發生的事情進行回應和評論的個人網站和部落格網站都加深了我們對這個行業的理解,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巢穴來尋找有趣的新聞線索,而不至於迷失方向。

有幾本書影響了我們對《撬動地球的Google》的構思,其中包括特蕾西 · 基德爾(Tracy Kidder)的經典作品《新機器的靈魂》,凱蒂 · 哈夫納(Katie Hafner)和她的丈夫馬修 · 萊昂(Matthew Lyon)對網際網路誕生過程的描述《網路英雄》,由亞當 · 科恩(Adam Cohen)在《完美商店》一書中對eBay故事氣勢宏大的記述,卡倫 · 安傑爾(Karen Angel)的《雅虎內部:再創新以及前進之路》還有約翰 · 馬科夫(John Markoff)的《睡鼠說:60年代反文化運動如何促成了PC行業發展》。

如果我們無意之間忘記提到任何我們在講述《撬動地球的Google》時參考過的出版物或是其他信息來源,我們再次致以誠摯的歉意。

我們寫作本書的最初和最後的信息來源就是Google本身。我們每天都多次使用該搜尋引擎,查找新聞、研究、圖片、電郵、地圖和公司信息。因為這些以及另外一些方面對Google的仰仗,如果沒有Google,我們就無法完成本書。

致謝

如果沒有《華盛頓郵報》這家有靈魂的報紙的支持,我們就不可能完成此書。對一名記者來說,沒有更好的服務單位了。我們要感謝《華盛頓郵報》的主席和執行長唐 · 格雷厄姆,發行人博 · 瓊斯,總編輯倫納德 · 唐尼二世,執行編輯菲爾 · 貝內特,財經版編輯吉爾 · 達特,攝影編輯喬 · 埃爾伯特,還有一位事必躬親的編輯丹 · 拜爾斯。同時也要感謝研究專家理察 · 德雷曾提供的多次幫助。

我們還要感謝Google的聯合創辦人謝爾蓋 · 布林和拉里 · 佩奇,以及執行長埃里克 · 施米特,因為他們信任我們,並告訴我們他們的故事。雖然我們對本書的內容擁有完全的編輯權,但是我們還是在本書出版之前同Google的管理者們進行了討論,希望能夠保證最大程度的公平和準確性。特別要感謝Google公司的公共部主管戴維 · 克蘭以及發言人史蒂夫 · 蘭登,他們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安排我們同矽谷中和全世界的Google員工會面,並在Google塗鴉和照片方面給予我們協助。在這個公司高速發展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的時期,我們非常感謝他們能夠抽出時間來為《撬動地球的Google》提供素材。

我們特別要表達我們對經理人羅恩 · 戈德法布的謝意。他最初對《撬動地球的Google》的熱情使得我們可以為這本書找到恰當的發行商和編輯,而且在每個轉折點上,他的直覺都給了我們巨大的幫助。感謝蘭登書屋Bantam Dell分公司的副發行人妮塔 · 陶布里布,她從一開始就購買了這本書的著作權並支持它的創意。還要感謝Bantam Dell的總裁和發行人歐文 · 阿普爾鮑姆。特別感謝Bantam Dell的總編輯安 · 哈里斯,她的修改和提問極大地改進了本書。還要感謝安的助理編輯梅格漢 · 基南、藝術總監格倫 · 埃德爾斯坦、title administrator標題管理員洛倫 · 諾維克以及文字編輯佩吉 · 麥克帕蘭。頂著巨大的交稿限期壓力,你們優先進行本書的編輯,並且質量絲毫不馬虎。這本書在世界各地以多種語言出版,我們要感謝蘭登書屋的沙倫 · 斯沃杜斯處理各項國外著作權事宜。

我們還對一直以來為我們提供過想法、意見和支持的人們深懷感激。我們尤其要感謝喬 · 珀皮奇對此項目的智力投入。喬是個博學的人,是他第一個鼓勵我們探索基因學、科學研究和Google交叉的意義的。他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門,使我們有可能引導讀者們,令他們對Google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層次。

來自戴維

首先,要感謝我的妻子洛麗鼓勵我應對《撬動地球的Google》以及其他挑戰;她閱讀了手稿,並一直提出出色的建議。你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力圖做到最好並且鼓勵我也這樣要求自己。你的犧牲精神、慷慨大度和愛使我可以全身投入新聞報導事業和本書的撰寫。沒有你我無法做到這些,我愛你至深。

特別要感謝我出色的父母,多麗絲 · 懷斯以及哈里 · 懷斯,因為他們睿智的指導和愛,不光是同這本書的有關的,更包括我出世以來所有的。事實上,回頭想來,我是在午夜出生的,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最喜歡在這個時間寫作的原因吧。

還有感謝下列各位:我們了不起的女兒里薩、阿利森和珍妮弗。她們都已經掌握了即時傳遞信息的本領,一邊打電話,一邊用Google搜尋。還有我的姐妹朱迪 · 謝戈德和喬伊斯 · 懷斯;我的岳母托比 · 西爾弗曼;我們的外甥女雷切爾和傑西卡 · 謝戈德;我的妻姐簡 · 艾倫和傑米 · 畢;我的姐夫馬克 · 謝戈德以及妻弟博比 · 西爾弗曼。你們每個人都為《撬動地球的Google》做出了有意義的貢獻。

來自馬克

感謝布魯斯 · 布倫伯格,霍華德 · 扎哈羅夫以及馬特 · 奧伯瑙爾,他們曾經在這個項目開始時為我提供了指導和鼓勵。還要感謝阿利克斯 · 羅賓斯多年前的推動作用。特別要感謝鮑勃 · 伍德沃德和埃爾莎 · 沃爾什的信任、明智的建議和友誼。我還要感謝凱蒂 · 凱森尼克,她愉快地同意我將公寓變成了一間24小時辦公室,還要謝謝洛麗和姑娘們總是歡迎我去她們家做客。另外,感謝卡里恩 · 奧倫巴克在西海岸之旅中的熱情招待。

感謝珍妮對我不離不棄,不管你在我身邊還是在遠方,我最深的感激和感情都獻給你。我期待同你一起進行更多的冒險和旅行。

我非常感謝我成員簡單但是溫馨的家。感謝我的姐姐納塔利,她總是激勵我、愉悅我,一直是個好朋友。感謝祖母的愛、支持和滋養。特別要感謝我的父母,羅傑和佐林安娜在我一生中對我的愛、關懷和教導。如果什麼重要的事情發生,你們會是我第一個去找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