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地星

cm,具一延長的喙,長達0.5~1.5 棕色,不具植物殘體殼,粗糙,具粗皺紋,被有棕色的細茸毛。 扁球形或卵形,直徑為(0.7-)1.0~2.5

幼小子實體 地表生,卵圓形或近球形,直徑為0.8~1.5 cm,高1 .5~2.0 cm,具一延長的喙,長達0.5~1.5 cm(圖23-1、圖23-2),基部具菌絲簇(圖23-3),外包被呈淡草黃色至污黃 棕色,不具植物殘體殼,粗糙,具粗皺紋,被有棕色的細茸毛。 成熟子實體 小型至中型,多數為中型,大小為1.5~5.5 cm ,裂瓣水平展開者可達11 cm。 外包被 淺囊狀或深囊狀,開裂至一半或大於、小於一半處,形成6~11瓣裂片,裂片窄且長, 先端兩側收縮延長呈線狀(圖23-7)。多數向外反卷於外包被盤下或平展(圖23-5、圖23-6),有的則彎卷向內包被體。肉質層 薄,沙土色、污棕黃色、暗橄欖色、暗栗色至污褐色,多數沿裂瓣邊緣收縮或於裂瓣基部斷裂,在內包被體基部形成杯狀菌領 (圖23-5、圖23-6),少數不規則開裂脫落。纖維層 白色、草黃色、肉色至黃棕色。菌絲體層 不具植物殘體殼,薄,沙土色 、淡草黃色、肉色、黃棕色至污黃棕色,表面具不規則的皺紋及被毛而顯粗糙,與纖維層貼生,不脫落。 內包被體 近球形、 扁球形或卵形,直徑為(0.7-)1.0~2.5 cm,頂部具狹長圓錐形突起,尖或鈍,基部不具柄和囊托。內包被 沙土色、污棕 黃色至污褐色,表面平滑或略粗糙,有黃棕色或褐色茸毛。子實口緣 狹圓錐形,頂尖或鈍,褶皺狀,褶皺粗或細,顏色多同於 內包被,少數標本的子實口緣僅為一個孔。子實口緣基部多數無明顯口緣環(圖23-4),少數有微凸起的口緣環。 擔孢子 球 形或近球形,直徑為(3.5-)4.0~5.5(-6.0)μm,暗棕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表面紋飾為柱狀突,少數為粗疣突,掃描 電鏡照片可見疣突為狹窄柱狀,高0.7~0.8μm,排列較密,先端平鈍,有的相連(圖版Ⅻ3)。孢絲不分枝,少數具短分枝, 直徑為3.0~7.0 μm,棕色,壁厚,具少數顆粒狀突起。
摩根地星鑑別特徵是成熟擔子果小型至中型,外包被呈深囊或淺囊狀,菌絲體層不具植物殘體殼,肉質層軟,常從裂瓣基部裂開,形成菌領圍繞在內包被基部,內包被體無柄,子實口緣呈粗或細的褶皺狀,多數無明顯口緣環,擔孢子表面具不規則柱狀突或粗疣突。G.morganii是Lloyd(1901)命名的,6年以後,Lloyd把該名稱作為GeastrumarcheriBerk.的異名。Coker和Couch(1928)則認為,Kew園G.archeri的模式標本不同於G.morganii,其裂瓣更為纖細,外側不開裂,肉質層也硬,幾乎不開裂,認為應保留G.morganii。Boiffard(1976)、Demoulin和Marriott(1981)、Jühlich(1984)、Mornand(1986)等均持同樣的觀點。PoncedeLeon(1968)、Michael和Hennig(1960,1971)又把這兩個名稱都作為尖頂地星G.triplex(Jungh.)E.Fisch.的異名。G.triplex雖然菌絲體層也不具植物殘體殼,內包被體也無柄、無囊托,其基部常有肉質層斷裂形成的菌領,但其子實口緣非褶皺狀而是纖毛狀,口緣環通常都很明顯,故不同於該種。子實口緣同為褶皺狀的雅致地星G.elegans,菌絲體層被有植物殘體殼,內包被覆有菌絲和晶狀體,子實口緣具規則的細褶,不像該種的褶粗又很不規則,據Sunhede(1989)描述,該種褶少者僅(3-)5條,有時子實口緣的一半無褶皺,細密的褶為12(-16)條;雅致地星的褶達10~20(-26)條。擔孢子紋飾,該種疣突為柱狀突或粗疣突,頂端較平,而雅致地星的是微疣突,頂端鈍圓,至於孢子大小,兩個種相近。對摩根地星G.morganii擔孢子的大小,不同作者的描述有一定出入,如Sunhede(1989)描述為4.5~6.0μm,Ahmad(1952)描述為3.0~4.0(-4.5)μm,Coker和Couch(1928)描述為3.4~4.1μm,作者對研究標本的計測結果為(3.5-)4.0~5.5(-6.0)μ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