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碑

摩崖碑,明代王士禎所作的七言古詩。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摩崖碑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王士禎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有客新自湘江歸,登堂示我浯溪碑。芒寒色正三百字,忠義之氣何淋漓!白日行天破幽咽[1],走避魍魎潛神夔[2]。憶昔天寶初喪亂,漁陽突騎如飆馳[3]。二十四郡少義士,平原太守獨誓師。平生不識顏真卿,乃能一木支傾危。清河年少氣慷慨[4],十歲作質平廬兒[5]。中興大業起靈武,功成不死神扶持。道州刺史昔漫叟,振筆大放瓊琚詞[6]。請公磨崖書絕壁,鐫鑱千仞青雲梯[7]。蠻煙瘴雨不剝蝕,萬古照耀天南陲[8]。昨者劇賊亂滇海[9],盜據衡永為根基。太平祭告徧群望[10]。山河一洗無磷緇[11]。直有雄詞繼前代,磨崖垂刻浯溪湄[12]。

作品注釋

[1]幽咽:低沉的哭泣聲。

[2]魍魎(wǎngliǎng):傳說中的怪物。神夔(kuí):奇異的野獸,傳說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

[3]飆(biāo):暴風。

[4]清河:地名,屬今江蘇省淮陰縣,明清屬淮安府。這句指清河李萼清求顏真卿援兵擊賊。

[5]“十歲作質”句:指顏真卿在756年(唐肅宗至德元年)時,只有一個兒子很有才能,十歲就作為人質給平廬節度使劉容當奴僕。這句寫顏真卿抗擊賊寇的決心。

[6]瓊琚:華美的佩玉,這裡比喻華美的詩文。

[7]鐫鑱(juānchán):雕刻、刺。青雲梯:指高聳入雲的碑石,層層如梯。

[8]陲:邊疆。

[9]劇賊亂滇海:指吳三桂於1673年(康熙十二年)據滇叛亂,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

[10]徧(biàn)群望:全合眾望。

[11]磷緇:比喻損傷和污點。

[12]湄(méi):岸邊。

作品賞析

該詩選自《浯溪詩文選》。王士禎的族侄王啟烈曾任祁陽縣令,因得讀《大唐中興頌碑》而作此詩。《摩崖碑》這首七言古詩,從閱讀《大唐中興頌》所受到的啟迪中,上下馳騁,縱橫捭闔,回憶了顏真卿挺身討賊的忠勇,抒發了詩人對古代忠義之士的崇敬,突出了摩崖碑所包含的光耀千古的意義,表達了詩人愛國憂民之情。全詩主題解明,中心突出,巧妙地將歷史事實與現實狀況聯繫起來,貼切自然,表現出詩人卓越的文墨功底。

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又自號漁陽山人,新城(今山東桓台)人。清代順治年間(1644—1661)進士,官至刑部尚書。以詩受康熙帝知遇。他的詩意境清遠,是神韻詩派的創始人。他博學多才,書法精妙,善於鑑別書畫。著作有《漁陽詩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