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享佐達羅城

摩亨佐·達羅城有高大的城牆和寬闊的街道,居民大約有數萬人。 在距摩亨佐達羅城幾百英里以外的北方,人們也發現了布局相同的城市和規格一致的造房用磚。 從遺址發掘來看,摩亨佐達羅非常繁榮,占地8平方公里,分為西面的上城和東面的下城。

地點

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南部20公里處,滾滾流淌的印度河右岸,有一座半圓形的佛塔廢墟。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時代修建的。這裡是信德沙漠的邊緣,白日狂風沙塵呼叫,夜晚寒風習習。盡收眼底的只有一望無際的信德沙漠。多少年來,這裡一片荒蕪,滿目淒涼,一直被當地人稱為"死人之丘"(信德語方言中,“摩亨佐達羅”意為“死亡之丘”)。1922年,幾名印度勘察隊員偶然來到這裡,在佛塔的廢墟里,找到了幾塊刻著動物圖形和令人費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在過去的60年裡,幾個考古工作隊相繼來到這裡進行了發掘和整理。終於發現這裡是一座重要的古代城市的廢墟。這一考古發現,向世人證明了印度河文明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古老而燦爛。這座標誌著"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舉世聞名的摩亨佐·達羅。摩亨佐·達羅與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稱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達羅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銅期時代的一座世界名城。這個城市的居民叫"達羅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並用棉花織布的民族之一。他們創造了結構獨特的文字,還發明了相當精密的度量衡方法,建立了高度發達的城市經濟,而且廣泛地和其他各文明民族進行著貿易往來。但是,摩亨佐·達羅城是怎樣衰落直至葬身黃沙之下?摩亨佐·達羅人是在什麼時候遺棄這座城市的呢?他們後來又到哪裡去了呢?世界各國的許多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人種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一直試圖通過發掘出來的古城遺址和大批石制印章、陶器、青銅器皿等文物,揭開古城的秘密。幾十年過去了,古城的真實面貌已經漸漸顯露出來。這座古城最早是一些小小的村莊。後來,各個村莊逐漸擴大,漸漸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城市。摩亨佐·達羅城有高大的城牆和寬闊的街道,居民大約有數萬人。城裡的的街道十分的整齊,房屋排列得井井有條。摩亨佐·達羅城裡街道大部分是東西向和南北向的直路,成平行排列,或直角相交。主要街道寬達10米,下面有排水道,用拱形磚砌成,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排水系統。古城裡的建築物都用火磚砌成。在這裡,人們能看到5000年前留下來的高達7·5米的斷垣殘牆。住宅大小不等。小住宅只有兩間房,大住宅里有大廳和許多間房屋。凡是多房間的住宅,都有幾間面向中央庭院,另有一扇側門通向小巷。在這些住房中間,最突出的是一幢包括許多間大廳和一個儲存庫的建築物。它可能就是當時摩亨佐·達羅城的國王或首領居住的地方。另外,還有不少兩層樓房屋,下層是廚房、洗澡間,上層是臥室。這些顯然是屬於有錢有財人家的住宅。不過,迄今還沒有發現,或者還無法證明,哪一座建築是宮殿或神廟。古城裡發現過一些帶有很多裝飾品的小型裸體人像。據推測,這也許就是一種吉祥的象徵物。古城裡的大多數住宅都有水井和整潔的浴室,而且有一條修得很好的排水溝,把廢水引入公共排水渠中。大小住宅多半都在外牆裡面裝有專用的垃圾滑運道。居民們可以把廢物倒進滑運道,滑到屋外街邊小溝。小溝又連線下水道系統。這樣複雜的污物和污水處理系統,不僅在上古時代是無與倫比的,就是當今世界上的許多城鎮也望塵莫及。古城的居民特別愛清潔。城裡最突出的一個建築物就是一個大澡堂。澡堂里的大浴池呈長方形,長40米,寬約20米。浴池南北兩端有階梯,有一條一人高的排水溝可以隨時把廢水排出浴池。澡堂和一個房間裡有一口橢圓形水井,大概是給浴池供水的。浴池底部和四周的磚塊都用石膏灰漿砌合,外面塗上一層瀝青,然後再砌一層磚塊,以防漏水。浴池北面有一連串小浴室。每個浴室里有一個放置水罐的高平台,看來是作熱水浴之用的。此外,還有作為其他用途的一些房間。這座大澡堂是摩亨佐·達羅人高度重視清潔衛生的標誌,也是首次見於歷史的一種現象。在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里發現的大量石制印章、不僅是一種雕刻技藝精湛的工藝品,更是人類古文明最珍貴的文獻資料。因為,在這些印章上刻有牛、魚和樹木的圖形文字,很像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遺憾的是,這些"天書"至今還沒有被人們識讀。曾經有一位捷克斯洛伐克學者說,他已讀通了125個這種文字,並認為摩亨佐·達羅文字已由圖畫文字演進到了帶有表音性質的文字。古城摩亨佐·達羅遺址的發現證明:包括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古印度也和埃及、巴比倫、中國一樣,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史學家認為,昔日摩亨佐·達羅郊外,也是鬱鬱蔥蔥,長滿著茂盛的草木。和尼羅河一樣寬闊古老的印度河,不僅灌溉著這裡的千里沃野,也孕育了人間的文明。只是到了後來,由於過度的放牧和種植,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其水份迅速蒸發,然後隨風吹蝕,最後終於使這裡淪為一片沙洲。但是,摩亨佐·達羅人後來究竟跑到什麼地方去了呢?摩亨佐·達羅古城和"印度河文明"究竟是怎樣消失的呢?古城布局城址占地約 8 平方公里,由寬7.6米的大街分成東、西兩大區。西區是城堡區,東區為居民區。城堡區設在東西長200米、南北寬380米、高15米的人造平台上,四周圍以城牆,上有數處望樓。城牆內有大浴室、糧倉、帶走廊的庭院、有柱子的大廳等。大浴室面積為1063平方米,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4米,南、北兩面有階梯可下至浴池。全部用燒磚砌成,有排水設備,接縫極其精細、嚴密。東面的居民區布局整齊,街道成東西、南北走向,有12個區,每區366×183米。住宅通常為多間建築,間或有二層樓的。有些房屋很大,包括幾套院落,有些則是簡陋的單間茅舍。城內有完善的衛生設施,各家的排水溝通向大街下的下水道。還裝有垃圾滑運道,把垃圾倒入滑運道滑到屋外的街邊小溝後再運到地下的大溝。除住宅外,還有店鋪、染布、制陶、制珠、貝殼加工等作坊的工商業區。已出土有生活用品、生產工具、陶器、印章、塑像等,其中包括具有獨特風格的青銅雕像、凍石雕像、刻有象形文字和動物浮雕的印章。 摩亨佐達羅的意思是“死亡之丘”。為什麼叫這樣一個名字呢?因為在3500年前的一天,這座城市神秘地消失了,這是一個不解之謎,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這裡的居民在一個短暫的時間內突然無影無蹤,這個謎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們。古城發掘摩亨佐達羅遺址於1922年被印度考古學家拉·傑·班納吉等人首次發現,根據碳14測定,其存在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間,雖然其歷史比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略晚,但影響範圍更大。在距摩亨佐達羅城幾百英里以外的北方,人們也發現了布局相同的城市和規格一致的造房用磚。
從遺址發掘來看,摩亨佐達羅非常繁榮,占地8平方公里,分為西面的上城和東面的下城。上城居住著宗教祭司和城市首領,四周有城牆和壕溝,城牆上築有許多瞭望樓,上城內建有高塔,帶走廊的庭院,有柱子的廳以及舉世聞名的摩亨佐達羅大浴池。浴池面積達1063平方米,由燒磚砌成,地表和牆面均以石膏填縫,再蓋上瀝青,因而滴水不漏。浴場周圍並列著單獨的洗澡間,入口狹小,排水溝設計非常巧妙。和上城相比,下城設定比較簡陋,房檐低矮,布局也不規整,可能是市民、手工業者、商人以及其他勞動民眾的居住之地。
此城具有相當明確的建設規劃,總的來說,布局科學、合理,而且已經具備現代城市的某些特徵。整座城市呈長方形,上下兩城的街區,均由縱橫街道隔成棋盤格狀,其中,也有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寬闊大道。居民住宅多為兩層樓房,臨街一面不開窗戶,以避免灰塵和噪音。幾乎每戶都有浴室、便所以及與之相連的地下排水系統。此外,住宅大多於中心地方設定庭院,四周設居室。給人的印象是,該城清潔美麗,居民生活安詳舒適。這座城市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文明水平,考古學家從遺址中發掘出大量精美的陶器、青銅像以及各種印章、銅板等,還發現了2000多件有文字的遺物,包括500多個符號。目前,學者們正在加緊進行釋讀。
在古城發掘中,人們發現了許多人體骨架,從其擺放姿勢來看,有人正沿街散步,有人正在家休息。災難是突然降臨的,幾乎在同一時刻,全城4—5萬人全部死於來歷不明的橫禍,一座繁華發達的城市頃刻之間變成廢墟。
古城死亡推測

毀滅的原因

對於“死丘”毀滅的原因,科學家們還是從不同的角度做了種種推測。
有些學者如R·L雷克斯、S·威爾帕特等,從地質學和生態學的角度進行了解釋,認為“死丘事件”可能是由於遠古印度河床的改道、河水的泛濫、地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災,特大的洪水把位於河中央島上的古城摧毀了,城內居民同時被洪水淹死了。然而,有些學者不贊同上述說法,認為如果真的是因為特大洪水的襲擊,城內居民的屍體就會隨著洪水漂流遠去,城內不會保存如此大量的骷髏。考古學家在古城廢墟里也沒有發現遭受特大洪水襲擊的任何證據。
有些學者猜測,可能是由於遠古發生過一次急性傳染疾病而造成全城居民的死亡。然而這一說法也有其漏洞,因為無論怎樣嚴重的傳染病,也不可能使全城的人幾乎在同一天同一時刻全部死亡。從廢墟骷髏的分布情況看,當時有些人似乎正在街上散步或在房屋裡幹活,並非患有疾病。古生物學家和醫學家經過仔細研究,也否定了因疾病傳播而導致死亡的說法。
於是,又有人提出了外族人?入侵者又是誰呢?有人曾提出可能是吠陀時代的雅利安人,然而事實上雅利安人入侵的年代比這座古城毀滅的年代晚得多,相隔幾個世紀。因此,入侵說也因缺少證據而不能作為定論。
在對“死丘事件”的研究中,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奇特現象,即在城中發現了明顯的爆炸留下的痕跡,爆炸中心的建築物全部夷為平地,且破壞程度由近及遠逐漸減弱,只有最邊遠的建築物得以倖存。科學工作者還在廢墟的中央發現了一些散落的碎塊,這是黏土和其他礦物燒結而成的。羅馬大學和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實驗證明:廢墟當時的熔煉溫度高達1400—1500℃,這樣的溫度只有在冶煉場的熔爐里或持續多日的森林大火的火源才能達到。然而島上從未有過森林,因而只能推斷大火源於一次大爆炸。
其實,印度歷史上曾經流傳過遠古時發生過一次奇特大爆炸的傳說,許多“耀眼的光芒”、“無煙的大火”、“紫白色的極光”、“銀色的雲”、“奇異的夕陽”、“黑夜中的白晝”等等描述都可佐證核爆炸是致使古城毀滅的真兇。
可是歷史常識又告訴我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期,才發明和使用了第一顆核子彈,遠在距今3600多年前,是絕不可能有核子彈的。
也有人認為,在宇宙射線和電場的作用下,大氣層中會形成一種化學性能非常活潑的微粒,這些微粒在磁場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並變得越來越大,從而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球形“物理化學構成物”,形成這種構成物的大氣條件同時還能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積累多了便會發生猛烈的爆炸。隨著爆炸開始,其他黑色閃電迅速引爆,從而形成類似核爆炸中的鏈式反映,爆炸時的溫度可高達1.5萬度,足以把石頭熔化。這個數字恰好與摩亨往達羅遺址中的發掘物相一致。據推測,摩亨佐達羅可能是先被有毒空氣襲擊,繼之又被猛烈的爆炸徹底摧毀。而在古城的大爆炸中,至少有3000團半徑達30厘米的黑色閃電和1000多個球狀閃電參與,因而爆炸威力無比。
還有人認為,摩亨佐達羅毀於外星“宇宙飛船”。英國學者捷文鮑爾特和義大利學者欽吉推測。3500萬年前,一艘外星人乘坐的核動力飛船在印度上空游弋時,可能意外地發生了某種故障而引起爆炸,以至造成巨大災難。然而外星人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故此證據不足。
對以上幾種觀點,現在還難以判斷是非。

相關

20世紀初,人們從馬達加斯加挖出了隆鳥的化石。出人意料的是,在隆鳥化石的腳骨上,竟然戴著青銅腳環,腳環上刻滿了種種神秘的符號和圖案,而這些符號卻與馬達加斯加文化毫無關係。
正當人們迷惑不解時,印度考古學家班納吉在印度河流域文明發源地發現了一座死亡之城——摩享佐達羅城。這座城市規模宏大,有著寬闊的街道、完整的排水系統和精緻的水井。城內有大浴池、大糧倉、大會議廳等公共建築。廢墟中還掩埋著各種生產用具、陶器、青銅器、雕塑、繪圖和骨刻。人們在出土的2000多枚印章上,發現刻著400多個奇怪的符號與圖案。這些無人能識的字元,竟與隆鳥腳環上的符號完全相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