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打獅子

搬打獅子

“搬打獅子”源於唐開元初年,是流傳於川南民間慶賀豐收而舉行的一種文藝活動。初為一些民間能人展示絕技,經千年演變,逐漸成為集武術、雜技、戲劇於一身的藝術形式。演員多為農民,平時務農,演出時集中。有武術、地游舞獅、高台舞獅、猴子爬竿、鑽刀圈、鑽火圈等數十種,頗驚險刺激。

簡介

搬打獅子搬打獅子

所屬地區: 四川 ·瀘州 · 納溪區

文化遺產名稱:搬打獅子

遺產編號:Ⅵ-2

遺產類別:雜技競技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瀘州市納溪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

遺產級別: 省


起源

搬打獅子搬打獅子

川南瀘州納溪的“搬打獅子”,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相傳130個春秋,流行於川南各地民間,是四川獅舞的一個優秀流派。“搬打獅子”是融武術、雜技、歌舞於一爐,集文獅、武獅於一體的無任何安全防護設施的純民間高空藝術,其中有“大臉子”、"小臉子”、“耍獅子”三個重要的基本角色,表演者必須具有身輕如燕,臂力、腰力過人及下盤穩健等紮實的基本功,整個表演以表演者在方寸間演繹險象環生的懸念而獨具魅力。

龍車鎮獅舞隊相傳已久,是“搬打獅子”的優秀代表。著名的美學家王朝聞觀後也曾撰文大加讚賞。由於“搬打獅子”技藝傳承單一,需口口相傳,手把手教,加之近年電影、電視的普及,這一曾廣泛活躍於民間的藝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處在瀕臨失傳的邊緣。  

傳人

搬打獅子-李西明搬打獅子-李西明

年愈七旬的李西明12歲時,就與“搬打獅子”結下不解之緣,並以“耍猴”(小臉子)以長,藝名“李二猴子”。儘管一生務農,但以前過年過節,或遇誰家紅白喜事,李西明總要帶領“搬打獅子”前往一展絕活,先後在瀘州、成都、納溪演出多次。六十多年來,“與獅為舞”成了李西明一直守望的精神家園,並有發揚傳承的願望。今年,龍車“搬打獅子”先後被評為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西明為此十分振奮,他自己投資近千元,購置了獅子皮、鑼鼓等行頭,並在龍車中學挑選了李剛、雷霞袁劍飛、張勇、何雨、陳思海等幾個願意學的孩子作為自己的傳人,到了周末或假期,老人就把幾個徒弟叫到家中,免費教他們練起了基本功,在大山深處,真正建起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家庭藝校。但願李西明的“搬打獅子”技藝後繼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